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头颅CT灌注指标评估AIS-LVO机械取栓术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贾敏张福州李蓉郑思思...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头颅CT灌注指标评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82例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前头颅CT灌注影像学表现,比较直接与非直接供血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并分析术前CT灌注指标与术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并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术前CT灌注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前CT灌注指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术前头颅CT灌注表现为梗死区异常灌注,直接供血区的rCBF、rCBV均低于非直接供血区,rTTP、rMTT均高于非直接供血区(P<0.05).术后6个月的NIHS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Barthel指数高于术前(P<0.05).术前rCBF、rCBV与术前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17,r=-0.439),与术前Barthel指数呈正相关(r=0.406,r=0.355).术前rTTP、rMTT与术前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98,r=0.602),与术前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47,r=-0.518).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55例,预后不良27例.预后良好患者术前rCBF、rCBV高于预后不良患者,术前rTTP、rMTT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rCBF、rCBV、rTTP、rMTT四项联合评估预后的灵敏度为89.09%,特异度为85.19%(AUC=0.940,95%CI=0.892-0.987).结论 头颅CT灌注指标能较好地评估AIS-LVO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指导机械取栓术治疗以及远期预后评估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头颅CT灌注机械取栓术血流动力学预后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基于CT血管成像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模型的研究

    黄建宁周少旦叶禹彤何飞...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方法(LASSO回归)构建基于CT血管成像(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模型的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1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检查结果,根据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103例)和未破裂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CTA检查参数差异;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再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与未破裂组患者相比,破裂组患者糖尿病史例数、不规则瘤体形态例数以及合并子囊例数较多、入射角度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史、瘤体形态合并子囊数、入射角度与动脉瘤破裂相关,使用这4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其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效能中等,AUC值为0.766.LASSO回归筛选出糖尿病史、瘤形态、数量、宽度、入射夹角和子囊数均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显著相关,构建的模型其预测效能较高,AUC值为0.902.结论 糖尿病史、瘤体形态,合并子囊、入射角度与动脉瘤破裂相关,LASSO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破裂LASSO回归分析CT血管成像

    HR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听骨链破坏诊断中的价值

    关荣马鸣岳邬小平任小军...
    35-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颞骨薄层HRCT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技术评价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听骨链(OC)破坏情况.方法 将34例37耳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颞骨HRCT轴位、MPR及CPR图像对听骨链破坏的显示情况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评价各方法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 MPR重建图像显示锤骨破坏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MPR重建及CPR重组显示砧骨破坏的敏感性分别为97.1%及91.2%,特异性均为100%,MPR重建及CPR重组显示镫骨破坏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88.9%及84.2%,MPR重建对锤砧关节骨质破坏显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CPR重组对砧镫关节骨质破坏显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HRCT MPR及CPR技术可以准确评估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听骨链破坏的情况,为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数据.

    胆脂瘤型中耳炎听骨链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

    锥形束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黄玉莹郑苗晏志强刘军艳...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146例,均行全口义齿修复,随访6个月,根据义齿固位效果分为修复良好组(121例)与修复不良组(2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修复前CBCT测量的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的关系及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并评价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对修复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修复不良组牙槽嵴分级Ⅳ级比例高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不良组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牙槽嵴Ⅳ级患者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及联合预测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效果的AUC为0.815、0.769、0.820、0.913;以ROC曲线获取的最佳截断值分为低值与高值,危险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值的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修复不良风险是高值患者的6.884倍、6.160倍、6.585倍(P<0.05).结论 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修复效果显著相关,对修复效果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协助临床进行早期预测,为制定可靠的修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下颌低平牙槽嵴锥形束CT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修复效果相关性

    定量SPECT/CT联合超声在甲状腺"非热"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索

    谭祖稳靳琮旻彭东李希...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SPECT/CT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联合超声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经超声诊断为非囊性、甲状腺显像诊断为"非热结节"的9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择期行甲状腺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及定量SPECT/CT检查,采用定参数自动勾画方式分别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SUV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对SUV在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评估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获得诊断界值.采用配对x2检验比较分析定量SPECT/CT SUV值、超声及联合诊断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92例患者中甲状腺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60例,甲状腺恶性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提示SUVmean、SUVmax的诊断界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57g/mL、0.840和5.17g/mL、0.892,SUVmax的诊断效能更高.SUVmax组、超声组及联合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3.12%、75.00%、87.5%,特异度分别为88.33%、78.33%、83.33%,准确度分别为76.09%、77.17%、84.78%.配对 x2检验结果表明,超声和SUVmax组诊断的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x2=20.488,P<0.01),联合诊断的准确性优于SUVmax和超声(x 2=46.142,P<0.01;x2=58.536,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三组的AUC分别为0.707、0.767、0.854,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精准定量SPECT/CTSUVmax值尤其是与超声联合诊断可以在穿刺活检或手术确诊前提高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检出率和诊断效能,其单独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界值为5.17g/mL.

    标准化摄取值超声甲状腺结节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剂量学评估

    钟智辉曾家欢刘源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的剂量学评估.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30例晚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CT增强扫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计划,穿刺及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放射性活度0.8mCi,处方剂量120Gy.比较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和术后粒子数、临床靶区体积(CTV)、90%靶体积的吸收剂量(D90)、100%靶体积的吸收剂量(D100)、15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50)、适形指数(Cl)、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等剂量学参数;Bland-Altman法分析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和术后验证剂量参数的一致性.结果 晚期肺癌患者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和术后植入的粒子数、CTV、D90、D100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V150低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Cl较术前减小,EI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粒子数、CTV和HI的一致性良好,D90、D100、V1s0、Cl、El的一致性不佳.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主要剂量学参数在治疗前后基本吻合,可较好地实现术前计划,满足临床需求.

    肺癌CT引导碘125放射性粒子剂量学靶体积变化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非小细胞肺癌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

    张雪丽张群芳李淑华孟影...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行Ki-67表达水平检测的144例NSCLC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分成训练组(100例)和验证组(44例),根据病理报告Ki-67表达水平将NSCLC患者划分为低表达组(Ki-67<14%)和高表达组(Ki-67 ≥14%).在训练组中,分析Ki-67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征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利用胸部平扫CT肺窗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借助最大绝对值归一化、最优特征筛选(百分比)、根据模型选择及选择算子(LASSO)算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独立预测因素及影像组学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得出联合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ROC曲线分析训练组及验证组数据显示联合列线图模型AUC分别为0.873(95%CI:0.791-0.931)、0.851(95%CI:0.712-0.940),与临床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相比,其对NSCLC的Ki-67表达水平预测效能更好.Hosmer-Lemeshow检验示训练组及验证组的联合模型与实际结局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 基于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为术前无创预测非小细胞肺癌Ki-67增殖指数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补充信息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Ki-67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组学列线图

    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预测临床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

    杨锴杨蕾张亮娄和南...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能谱CT及其影像组学对临床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4例临床T1期肺腺癌患者.基于双期70 keV单能量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测量原发肿瘤多项能谱参数,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特征、CT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95%Cl:0.89-0.99)和0.79(95%CI:0.65-0.92).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显示,列线图在一定阈值内的临床效用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模型对临床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肺腺癌淋巴结转移能谱CT影像组学

    肺NUT癌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分析

    李飞崔光彬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1例原发性肺NUT基因相关性癌(NUT癌)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经免疫组化病理证实的11例肺NUT癌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51岁.收集患者临床信息、病理特点及影像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治疗史及预后情况.结果 肿块位于右肺5例,左肺5例,1例位于气管腔内.11例患者肺内病变均为分叶状生长,最大径线2.5cm~11.5cm,平均最大径线为5.5cm;6例病变CT平扫密度均匀,5例病变密度不均匀,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所示肿块呈轻度强化.10例发生转移,其中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9例,肺内转移4例(同侧肺转移3例,双侧肺内转移1例),骨转移4例(3例溶骨性转移,1例成骨性转移),肝转移1例.11例免疫组化NUT均为阳性.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患者未治疗,发病2月后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者行化疗及肺叶切除术后2月死亡,1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2月死亡.6例存活患者在治疗后随访时间1-33月.结论 NUT癌是一种肺少见的基因相关恶性实体肿瘤,双肺均可发生,表现为分叶状肿块,体积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肺门及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转移,较容易发生远处转移.接受早期治疗后,可延长生存时间.

    NUT癌肺肿瘤临床特征CT

    X线联合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冀少华李春敏宋晨赵伟...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X线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疑似118例小儿MPP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X线和CT检查,以实验室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X线和CT检查以及对小儿MPP诊断价值.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MPP患儿分为重症MPP组(n=16)和轻度MPP组(n=83),比较两组X线和CT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联合CT检查的准确度高于X线和CT(93.22%vs 66.10%vs 84.75%,x2=29.947,P<0.05);X线检查显示,小儿MPP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肺门影增大、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大片影;小儿MPP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支气管充气征、大片实变影;重症MPP组X线影像(间质性浸润、大片影)、CT影像(大片实变影、肺门淋巴结肿大、磨玻璃影、胸腔积液)占比高于轻度MPP组(P<0.05).结论 MPP患儿X线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肺门影增大、肺纹理增多,CT可清晰地显示大片实变影、肺门淋巴结肿大、磨玻璃影、胸腔积液,两者联合可提高对小儿MPP及其病情进展的诊断价值.

    支原体肺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