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动态增强MRI征象与病灶大小的关系

    刘佳徐鹏举张珍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动态增强MRI征象,探讨轮辐征与病灶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0例306枚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动态增强MRI图像,所有病灶根据测量的最大径分为≤2cm组、2~5cm组和>5cm三组,分析轮辐征在不同大小组别中的差异.结果 306枚FNH病变的平均大小为4.45±2.56cm,检出瘢痕170例,假包膜62例,供血动脉19例,具有轮辐征175例,FNH轮辐征、瘢痕、假包膜及供血动脉的检出,在不同大小分组中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轮辐征的检出取决于病灶大小,轮辐征对于较大FNH(>5.0cm)的诊断更有意义.

    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轮辐征磁共振成像病灶大小

    MRI联合血清AMH、AFP水平在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枫朱晓强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联合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甲胎蛋白(AFP)对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瘢痕妊娠(CSP)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CSP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资料(年龄、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停经天数、剖宫产史等),所有CSP患者均接受MRI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MH、AF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MH、AFP水平对CSP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MRI单独及联合血清AMH、AFP诊断CSP与金标准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四线格分析并比较MRI、血清AMH、AFP单独及联合对CSP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经MRI确诊81例CSP孕妇,52例非CSP孕妇.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考,MRI诊断CSP的灵敏度为78.72%,特异度为82.05%.CSP组血清AMH水平显著低于非CSP组,AFP水平显著高于非CSP组(P<0.05);血清AMH、AFP诊断CSP的AUC分别为0.785、0.824,特异度分别为84.62%、87.18%,灵敏度分别为76.60%、78.72%.MRI、血清AMH、血清AFP单独诊断CSP的Kappa值为0.554、0.547、0.592,三者联合诊断CSP的Kappa值最高,为0.746(P<0.05).MRI联合血清AMH、AFP诊断CSP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MRI、血清AMH、AFP单独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MRI、血清AMH单独诊断(P<0.05).结论 CSP患者血清AMH低表达,血清AFP高表达,MRI联合血清AMH、AFP对早期CSP进行综合诊断弥补了单一MRI诊断的不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抗苗勒管激素甲胎蛋白子宫瘢痕妊娠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生育功能及远期复发的影响

    高辉玲金钊郑国许小雪...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UAE)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生育功能及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020年我院子宫肌瘤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超选择性UAE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生育功能及复发情况,记录手术前后卵巢功能[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生成激素(FSH)]、免疫炎性反应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相关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9(TIMP-9)]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96%与对照组91.84%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d,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IL-10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E2、FSH、LH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血清MMP-2、MMP-9水平均较术前降低,TIMP-2、TIMP-9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随访3年,观察组妊娠率54.76%、复发率4.76%与对照组50.00%、2.27%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超选择性UAE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疗效显著,能优化手术情况,促进术后恢复,减轻炎症免疫损伤,加快卵巢功能、生育功能改善,且远期复发率低.

    子宫肌瘤血管造影技术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卵巢功能生育功能远期复发

    增强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及病理评估中的应用

    赵军华周志杰赵鑫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增强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和病理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本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5例肾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增强CT检查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肾脏良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强CT参数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CT参数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65例肾脏肿瘤患者经病理学诊断恶性55例、良性10例,分别纳入恶性组、良性组;恶性组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和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显然比良性组高,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值显然比良性组低(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与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于肾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940、0.873和0.715(均P<0.05),其中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的AUC最高,以199.86为截断值,于肾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8.18%、80.00.结论 在增强CT扫描图像中,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与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对于肾脏恶性肿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尤其是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的效能最高,在特异性上的优势值得临床重视.

    肾脏恶性肿瘤增强CT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诊断

    子宫内膜癌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杨川桦姜萍谢刚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癌(EC)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EC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增强MRI定量参数[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Kep、Ktrans、Ve高于对照组(P<0.05);Kep、Ktrans、Ve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累及情况、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者Kep、Ktrans、Ve高于预后良好者,且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Kep、Ktrans、Ve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大于各参数单独预测(P<0.05).结论 EC患者增强MRI定量参数Kep、Ktrans、Ve升高,且与临床特征、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各参数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子宫内膜癌增强MRI临床特征预后预测速率常数容量转移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

    探讨CDFI、CT、MRI诊断睾丸扭转的价值与病理学一致性分析

    周丽王晖胡剑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睾丸扭转的价值,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睾丸扭转患者230例,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行CDFI、CT、MRI检查,比较CDFI、CT、MRI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术后病理学诊断185例确诊为睾丸扭转,CDF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164例,假阳性14例,假阴性21例,真阴性31例;CT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175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10例,真阴性39例;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180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5例,真阴性41例,CDFI、CT、MRI诊断睾丸扭转的Kappa值分别为0.543、0.786、0.877.ROC曲线分析显示,CDFI、CT、MRI诊断睾丸扭转的AUC分别为0.788、0.906、0.942.CDFI、CT、MRI诊断睾丸扭转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CT诊断睾丸扭转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59%、86.67%、93.04%,MRI的分别为97.30%、91.11%、96.09%,明显高于CDFI的88.65%、68.89%、84.78%(P<0.05).结论 与CDFI检查比较,CT、MRI诊断睾丸扭转的与病理结结果一致性较好,诊断价值更高.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T磁共振成像睾丸扭转病理学诊断

    高分辨MR成像联合ADC值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郭成李常虹顾华勇赵希鹏...
    155-15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分辨MR成像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 纳入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3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于nCRT前、结束时6~8周接受高分辨率MRI T2W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在1周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24)和未转移组(n=69).比较两组nCRT前、后淋巴结短径、长径、ADC值及其变化百分比绝对值(∆%),分析高分辨MR成像联合ADC值预测直肠癌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转移组nCRT前后淋巴结短径均大于非转移组,nCRT前ADC值均小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短径%、∆ADC%值均小于非转移组(P<0.05);但两组nCRT前后长径及∆长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短径%、∆ADC%是直肠癌患者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短径%、∆ADC%单独及联合预测直肠癌患者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852、0.879,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高分辨MR成像联合ADC值预测直肠癌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淋巴结短径与ADC值变化可有效提示nCRT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区域淋巴结转移高分辨MR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

    3.0T 3D-DESS优化序列技术联合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

    王祺李会侠赵朝晖孔建军...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3.0T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优化序列技术联合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98例CSR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同年龄段9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磁刺激颈神经根诱发检查和3.0T 3D-DESS优化序列技术扫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及3D-DESS影像学特征、检查结果,并比较研究组不同疼痛程度(VAS)、颈椎功能(CASCS)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分析MRCT与CSR疼痛程度、颈椎功能的相关性.比较研究组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变化,分析MRCT联合3D-DESS诊断CSR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左侧、右侧及平均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高于对照组,神经根受压、椎间孔狭窄、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钙化、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1~3分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4~6分<7~10分,CASCS评分90~100分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70~89分<0~69分(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与CSR患者VAS评分呈正相关,与CASCS评分呈负相关(P<0.05);有效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尺神经、正中神经MRCT低于无效患者(P<0.05);正中神经MRCT、尺神经MRCT、3D-DESS联合诊断CSR的AUC最大,为0.951(P<0.05).结论 CSR患者颈椎功能、疼痛程度与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密切相关,3D-DESS联合正中神经、尺神经MRCT对CSR诊断的诊断效能较高.

    3D-DESSMRCT神经根型颈椎病正中神经尺神经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李登宇张丽丽宋青凤张国庆...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损伤机制并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最终诊断为AS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损伤机制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部位、累及范围、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56例患者,其中创伤性骨折32例,非创伤性骨折24例,经影像学分析及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折发生部位、是否经椎间盘骨折、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否累及三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伴发的脊柱骨折,依不同受伤机制可分为创伤性骨折和非创伤性骨折,二者的发生部位、伴随损伤及影像学特征均有差异,综合应用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减少漏诊,并做出明确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诊断磁共振成像

    MRI 3D序列对踝关节跗骨窦区的显示价值

    王志炜万业达李天云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D MRI序列对跗骨窦韧带的显示率;应用3D MRI序列显示跗骨窦韧带,为跗骨窦的扫描技术及疾病的影像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扫描设备,8通道踝关节相控阵线圈,对15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扫描.观察2D序列图像对跗骨窦韧带的显示情况,利用3D序列进行重建,观察跗骨窦区的显示情况.结果 2D序列中,CL、ITCL在冠状位的显示率最高,CL、ITCL前束在矢状位的显示率次之,ITCL后束在轴位的显示率次之.3D序列可重建出跗骨窦内韧带,这些韧带与矢状面、水平面均成一定角度,在临床工作中可依据此角度对踝关节进行扫描.结论 利用MRI 3D序列可完整重建出跗骨窦内韧带并对其进行测量,对诊断跗骨窦内病变提供了有效帮助.

    磁共振3D序列跗骨窦颈韧带距跟骨间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