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0T MRI多模态技术联合血清ERCC1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转归评估研究

    王兴林郭志伟黄建儒敬杰...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3.0T MRI多模态技术联合血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治疗转归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170例LARC患者,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人群(119例)、验证人群(51例).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治疗,治疗前均行3.OT MRI多模态技术扫描和血清ERCC1 mRNA检测.新辅助治疗8周后行手术治疗,取术中病灶组织评估肿瘤退缩分级,比较不同肿瘤退缩分级患者治疗前多模态MRI定量参数[容积转移常数(Ktrans)、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表观扩散系数(ADC)]、血清ERCC1 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不同临床分期患者MRI定量参数、血清ERCC1 mRNA表达水平,分析各指标与治疗前临床分期、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各指标预测肿瘤退缩分级的价值.结果 非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治疗前Ktrans、Ve、Kep、血清ERCC1 mRNA表达水平高于pCR患者,ADC低于pCR患者(P<0.05);Ⅱ期患者Ktrans、Ve、Kep、血清ERCC1 mRNA表达水平低于Ⅲ期患者,ADC高于Ⅲ期患者(P<0.05);Ktrans、Ve、Kep、血清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肿瘤退缩分级呈负相关,ADC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与肿瘤退缩分级呈正相关(P<0.05);建模人群中,治疗前MRI定量参数、血清ERCC1 mRNA联合预测患者肿瘤退缩分级为pCR的AUC最大;验证人群中,MRI定量参数、血清ERCC1 mRNA联合预测具有明显正向净收益.结论 MRI定量参数、血清ERCC1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退缩分级有关,且以上指标联合预测肿瘤退缩分级为pCR方面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和临床适用性.

    MRI多模态技术ERCC1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转归

    不同节段直肠癌T分期的多模态1.5T MRI评估与病理对照研究

    刘业培王园园李志湄焦洪斌...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多模态1.5T磁共振成像(MRI)对不同节段直肠癌T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经肠镜下活检确诊的1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模态1.5T MRI检查,并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及术后病理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指标,分析1.5T 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评估价值;依据肠镜测量的肿瘤距肛门距离将全部患者分为低位直肠癌、中位直肠癌、高位直肠癌,分析多模态1.5T MRI检查对不同节段直肠癌T分期的评估价值及效能分析.结果 1.5T MRI分期的评估准确率为89.38%;MRI T1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5%、94.74%、100.00%、100.00%、98.39%;T2分期的各项评估结果分别为91.25%、86.49%、92.68%、78.05%、95.80%;T3分期的各项评估结果分别为90.63%、75.61%、95.80%、86.11%、91.94%;T4分期的各项评估结果分别为100.00%、100.00%、97.48%、93.62%、100.00%;1.5T MRI低位及中位直肠癌T1分期的准确率、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最高,T4分期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最高;高位直肠癌T1分期的的评估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T4分期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最高;且三个阶段其他T分期的各项效能分析均较高.结论 1.5T MRI评估效果显著,且对于直肠癌患者T分期的各项效能指标评估分析参考价值都较高,有更为准确的评估结果,值得临床上使用推广.

    直肠癌1.5T磁共振成像低位直肠癌中位直肠癌高位直肠癌T分期

    增强CT联合MEWS评分对肠系膜损伤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研究

    虞晚玉朱凯棠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增强CT联合MEWS评分对肠系膜损伤的诊断准确率,评估其对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在2018年1月-2022年12月至我院进行肠系膜损伤的患者中随机选择9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均予以增强CT检查和NEWS评分.比较增强CT、MEWS评分以及二者联合应用诊断肠系膜损伤的准确率和漏诊率.比较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预后.包括患者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增强CT、MEWS评分单独应用诊断肠系膜损伤的准确率分布为63.33%和36.67%,均明显低于二者联合检测的准确率86.6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EWS评分>9分患者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长度均超过评分≤9分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EWS评分>9分共计发生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明显高于评分≤9分患者的4例,7.0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增强CT联合MEWS评分能够明显增加肠系膜损伤的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而且NEWS评分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增强CTMEWS评分肠系膜损伤诊断预后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MSCT征象及预后分析

    张萍赵雪吴静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临床特点、MSCT征象,并分析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怀柔医院2015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85例SISM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给予MSCT检查,按照是否有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n=16)和有症状组(n=69),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预后.结果 无症状组、有症状组SISMAD患者肠呜音减弱、合并高血压、合并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长期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有症状组SISMAD患者血栓形成、夹层解剖长度、入口直径、真腔直径、真腔狭窄程度、Yoo分型等MSCT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无症状患者10例未经特殊处理仅观察,5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1例采取腔内治疗,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69例有症状患者46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2例腹痛加剧转为腔内治疗,16例采取腔内治疗,7例采取旁路搭桥、内膜切除等外科手术治疗,病情均恢复良好.结论 SISMAD临床表现一般以腹痛为主,但也存在部分无症状患者,血栓形成、夹层解剖长度、入口直径、真腔直径、真腔狭窄程度、Yoo分型有助于评价SISMAD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制定.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多层螺旋CT征象预后分析

    超高分辨率CT征象诊断肺原位腺癌的模型建立

    王轩轩白娜娜于慧芳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建立诊断肺原位腺癌(AIS)的诊断模型,探究超高分辨率CT征象在A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就诊肺部存在结节的患者中选取110例疑似AI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扫描,收集超高分辨率CT征象,同时进行穿刺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分为AIS组和结节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明确超高分辨率CT征象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构建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的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并绘制该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占比高)、肿瘤直径(大)、不规则形态、有毛刺、密度不均匀、有胸膜牵拉、血管相连、有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是导致AI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有空气支气管征是AI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形态、毛刺、密度、胸膜牵拉、血管关系、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构建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Logistic(P)=-15.479+1.116X1+1.266X2+0.983X3+1.062X4+0.997 X5+1.024X6+1.106X7+1.119X8,其中Xi为形态不规则、X2为有毛刺、X3为密度不均匀、X4为有胸膜牵拉、X5为血管相连、X6为有空泡征、X7空气支气管征、X8胸膜凹陷征,该模型诊断AIS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3.75%、91.12%、94.47%、0.941.结论 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建立AIS临床诊断模型,诊断准确度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超高分辨率CT征象肺原位腺癌诊断模型诊断价值

    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平片分期准确性及误分期原因分析

    史珊佟海滨杨学东范洋洋...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并分析其误分期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同期行髋关节正、蛙式位X线及CT检查,且髋关节CT分期为ARCO3A期的15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14例为双侧ARCO3A期,共计172例ARCO3A期股骨头坏死,F/M=67/91,平均年龄43.7±11.8岁.观察髋关节X线正、蛙式位图像进行ARCO分期并统计结果.结果 髋关节X线分期为ARCO 3A期139例,误分期为ARCO 2期33例,准确率为80.8%;对照同期髋关节CT图像,X线误分期病例中未发现软骨下骨折6例(18.2%)、未发现坏死区骨折4例(12.1%)、未发现股骨头局限塌陷23例(69.7%).结论 X线对股骨头坏死ARCO 3A期分期的准确性高,但仍存在误分期的状况.在临床工作中,正位结合蛙式位,仔细观察关节面局部轻微不光整及软骨下、坏死区骨折等征象有助于提高X线平片对股骨头坏死ARCO3A期分期的准确性.

    股骨头坏死ARCO3A期X线CT分期

    超微血流成像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监测类风湿关节炎活跃性的应用价值

    彭锦锦吕海霞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及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技术在监测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炎活跃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入选60例RA患者,超声检测其双侧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对受累关节的增厚滑膜,分别启用SMI及PDUS两种血流模式,分别记录两种技术的滑膜血流显示率和血流分级,并探讨SMI及PDUS血流分级指数与临床上常用于评估RA活跃性的实验室指标ESR、CRP及DSA28评分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性.结果 (1)在60例RA患者中,共有450个关节滑膜增厚,PDUS血流模式与SMI血流模式对受累关节增厚滑膜的血流显示率分别为71.8%、81.1%,PDUS对于滑膜内低速血流的敏感性明显低于S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RA临床缓解期,PDUS对亚临床滑膜炎显示率为42.9%,明显低于SMI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3)PDUS与SMI对滑膜血流分级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1,P<0.05),但SMI较PDUS能够更敏感的显示滑膜微血管内的低速血流,提高滑膜血流分级.(4)SMI及PDUS的滑膜血流分级指数与临床上常用于评估RA活跃性的实验室指标ESR、CRP、DAS28呈正相关(P<0.05).结论 SMI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超声成像技术,它可以较PDUS可以更敏感的显示微小血管内的低速血流信号,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滑膜炎的活跃性,尤其在评估RA临床缓解期的患者是否存在亚临床滑膜炎,达到真正缓解中有着一定的优势.

    类风湿关节炎超微血流成像能量多普勒超声滑膜炎活动性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皮质骨孔率、矿化及形态的MRI定量研究

    周浪孙斯琴谢家骥郭威...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皮质骨孔率、形态结构、矿化和类骨质密度MRI指标是否受到影响,并探讨MRI指标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30名OP患者和38名非OP患者的临床资料.在1.5T时,对皮质骨孔率(孔隙水和总水)、类骨质密度(结合水[BW])、形态结构(皮质骨厚度)和矿化(磷[P]密度[31P]和31P/BW浓度比)进行量化,比较OP组和非OP组之间的MRI测量结果,并评估其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OP组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非OP组(11.6mol/L vs 9.5mol/L;P=0.007;P=0.007),总水密度(21.2mol/L vs 19.7mol/L;P=0.03),骨皮质厚度(4.8mm vs 5.6 mm;P<0.001)和31P密度(6.4mol/L vs 7.5mol/L;P=0.01)明显低于非OP组.孔隙密度和总水密度与DXA和外周定量CT骨密度呈负相关(P<0.001),而皮质骨厚度和31P密度与DXA和外周定量CT BMD呈正相关(P=0.01).BW、31P密度、31P/BW浓度比与DXA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定量CT无关.结论:皮质骨的固态MRI能够帮助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反映孔洞、形态结构和矿化的参数的潜在损害.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皮质骨孔率骨质疏松矿化MRI定量研究

    CT扫描成像对后踝关节内嵌入骨块形态学分析的价值

    林伟文刘刚刘凌杰陈水斌...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对后踝关节内嵌入骨块形态学分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断的129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T检查中后踝骨折块是否存后踝关节内嵌入骨块(intraarticular impacted fragment,IAIF),分为IAIF组和非IAIF组.使用CT扫描测量后踝骨折块面积、受累胫骨腓切迹长度、IAIF长度、面积和稳定胫骨骨块面积、稳定胫骨长度、IAIF距关节移动距离.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IAIF面积与其他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129例后踝骨折中,IAIF患者有90例(69.76%)o IAIF组与非IAIF组患者的Haraguchi分型和Mason分型分布存在差异(P均<0.05),IAIF患者内踝受累比例更高(P=0.008),胫骨腓切迹受累比例更高(P=0.011),后踝骨折块长度更长(P=0.004),后踝骨折块面积更大(P=0.010)o 59例(65.56%)患者IAIF分布于胫骨外侧区.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见,AIF面积与后踝骨折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rs=-0.408,P=0.037).结论 IAIF最常见的位置在胫骨外侧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或胫骨腓切迹时,提示IAIF发生风险较高.

    CT骨折踝关节

    磁共振T1rho序列、T2 mapping技术在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早期诊断中的评估价值

    唐毅张辉黄恺黎本丰...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T1rho序列、T2 mapping技术在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早期诊断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110例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患者(观察组),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退变组及重度退变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磁共振T1rho序列、T2 mapping技术扫描,测量受试者T2值及T1p值,探讨磁共振T1rho序列、T2 mapping技术在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早期诊断中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股骨外侧面、股骨内侧面、胫骨外侧面、胫骨内侧面、髋骨面T2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退变亚组患者股骨外侧面、股骨内侧面、胫骨外侧面、胫骨内侧面、髋骨面T2值显著高于轻度退变者(P<0.05);观察组股骨内踝负重区、股骨内踝非负重区、股骨外踝负重区、股骨外踝非负重区、胫骨外侧平台区、胫骨内侧平台区、髌后软骨区磁共振T1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退变亚组患者股骨内踝负重区、股骨内踝非负重区、股骨外踝负重区、股骨外踝非负重区、胫骨外侧平台区、胫骨内侧平台区、髌后软骨区磁共振T1p值明显高于轻度退变亚组患者(P<0.05);磁共振T1rho序列在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中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的诊断ROC值及特异度明显高于T2 mapping技术(P<0.05),但后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P<0.05).结论 磁共振T1rho序列、T2 mapping技术均能有效反映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中软骨组织学成分变化情况,还可为膝关节软骨退变严重程度评估提供客观依据,二者具有一定互补价值.

    磁共振T1rho序列T2mapping技术膝关节早期软骨退变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