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3例肾上腺结核的MRI特征分析

    王建军杨瑞刘继伟沈静...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肾上腺结核的MRI特征,并评估MRI诊断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比23例确诊的肾上腺结核患者(病变组)与23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对照组)的MRI信号特征.结果 23例肾上腺结核患者共42个腺体受侵,双侧19例,单侧4例,40个腺体增大,2个萎缩;40个增大腺体中23个为不规则肿块状,17个保留原有轮廓.共检出49个病灶,病灶长径0.9~4.9cm.肿块样病变T1WI呈均匀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中心见片状稍低信号,DWI呈稍低、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7个均匀强化,40个不均匀强化,包括环形强化和分隔样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实质成分范围扩大,2个无强化.肾上腺结核中均匀强化结节、强化环壁的ADC 值分别为(1.28±0.26)× 10-3mm2/s、(1.06±0.10)×10-3mm2/s,均高于转移瘤,非强化中心ADC值为(1.23±0.16)× 10-3mm2/s,低于转移瘤的坏死区.结论 MRI成像可反映肾上腺结核病理变化并用于评估其活动性.

    肾上腺结核Addison病磁共振成像

    锥形束CT引导下研究宫颈癌放射治疗中文化差异对治疗精度的影响

    呼婷婷白飞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锥形束CT研究文化差异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的差异性,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208例,研究组88例为高中以上学历,对照组120例为高中以下学历,都采用热塑体模和自制的辅助装置加以固定.放疗前行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有资历的两名临床医师审核,确认无误后,做相应的记录;同时测量膀胱的大小,直肠的直径,并做记录.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误差比较:研究组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x(1.56±1.21)、y(1.65±1.24)、z(1.46±1.01)mm;对照组的分别为x(1.96±1.39)、y(2.20±1.91)、z(2.10±1.02)mm;两组间比较在Y轴、Z轴有统计学意义.2.膀胱尿量变化范围:研究组较为稳定.3.肠道准备:研究组每次肠道准备优于对照组.结论 高学历患者的治疗精度、膀胱充盈一致性和肠道准备一致性均优于低学历患者.建议临床医生和治疗师要对待农村或低学历患者应该要有耐心,给予细致的多次的宣教,直至患者及家属完全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锥形束CT文化差异宫颈癌膀胱容量摆位误差

    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对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王茜袁晓亮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磁共振成像(MRI)T2WI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并探究其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于本院2018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异位妊娠患者258例,按照2:1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186)和验证集(n=72).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训练集患者分为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组(n=102)和非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组(n=8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特殊部位异位妊娠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降维MRIT2WI序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价联合模型预测能力,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 MRI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确诊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准确度为79.07%、特异度为80.29%、灵敏度为77.69%、阳性预测值(PPV)为77.69%、阴性预测值(NPV)为80.29%.非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与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相比,人工流产次数、异位妊娠史、β-hCG比值、子宫内膜厚度、MRI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诊断结果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hCG低比值、人工流产高频次数、有异位妊娠史、子宫内膜薄、MRI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诊断结果阳性是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与非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ASSO回归降维后获得9个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成联合模型AUC在训练集联合模型、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和临床预测模型中分别为0.837、0.741、0.717,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816、0.752、0.705,联合模型AUC最高,具有更佳的预测能力(P<0.0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观察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0.10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预测值与观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型.DCA曲线显示,联合模型与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很大风险阈值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MRI T2WI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中准确度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特殊部位异位妊娠LASSO

    MRI对于阴道斜隔综合征及其分型诊断的重要应用价值

    王霞陈园园李鸿恩王思月...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阴道斜隔综合征MRI征象分析,探讨MRI对此病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阴道斜隔综合征,MRI主要表现:双子宫双阴道畸形12例;右侧阴道斜隔9例,左侧阴道斜隔3例;11例合并同侧肾缺如(1例患者未行泌尿系检查);斜隔侧子宫腔妊娠2例;合并斜隔侧宫颈管至宫旁瘘道1例、斜隔侧阴道旁瘘管1例、阴道憩室1例;盆腔内积液并内膜异位灶3例,合并输卵管积血2例.结论 MRI检查可直观显示阴道斜隔综合征的双子宫双阴道畸形,通过横冠矢三维定位清晰显示阴道斜隔、斜隔孔洞、宫颈间瘘管等细微结构,协助临床分型;并清晰显示宫腔及阴道积血、盆腔附件内膜异位、宫旁血肿等并发症.

    阴道斜膈综合征磁共振成像肾缺如

    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双参数MRI纹理分析及血清PSA与术后骨转移的关系分析

    贾俊芳李文娟徐志宾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纹理分析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与术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34例.患者入院需进行bpMRI及血清PSA检查,且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随访1年,根据术后骨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62)和未转移组(n=6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2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峰度、ADC偏度及T2WI峰度、T2WI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ADC熵、T2WI熵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Gleason病理评分、碱性磷酸酶(ALP)及血清PSA水平高于未转移组,血红蛋白(Hb)水平则低于未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DC熵、T2WI熵及Gleason病理评分、ALP、血清PSA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SA、ADC熵、T2WI熵及三者联合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骨转移风险的AUC分别为0.858、0.734、0.576、0.925,三指标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高水平ADC熵、T2WI熵及血清PSA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前列腺癌双参数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血清PSA骨转移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张淼张鑫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MRI)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8年10月~2023年7月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纳入我院同期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参照组.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良性病变者比较,前列腺癌患者MSCT参数指标血容量(RBV)、相对血流量(RBF)、表面通透性(PS)更高(P<0.05).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前列腺癌患者MRI检测各参数指标中峰值时间、强化幅度更低,峰值与强化率更高(P<0.05).ROC分析显示:MSCT的预测AUC为0.892,MRI的AUC为0.88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8%、63.7%;90.0%、72.5%;两者联合AUC达0.948,敏感度、特异度为98.8%、88.7%.结论 MSCT与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单位避免单一检测的造成的局限性,建议临床中结合多累检测进行两个诊断.

    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前列腺癌诊断价值

    探究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孙锋汪香玉
    150-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参数MRI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esical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VI-RADS)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涵盖了 113名经过特殊膀胱磁共振成像(mpMRI)检测的病例.在评估过程中,由两位资深的放射学专家遵循VI-RADS系统的指导方针,独立完成了对影像资料的评分工作.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初步比较临床病理数据,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确定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相关预测因素.本研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分析方法,评估了 VI-RADS评分系统在识别膀胱癌是否侵犯肌层方面的准确性.研究中计算了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此来衡量诊断模型的整体性能.此外,根据不同的评分界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诊断的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以及预测膀胱癌肌层浸润的阳性(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预测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患者,男91例,女22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高的VI-RADS评分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关(优势比为8.56;P<0.001)o VI-RAD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91.VI-RADS评分根据不同的阈值来定义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当把VI-RADS≥3设置为阈值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分别为90%、78%、60%、96%.MIBC的分界点移至Ⅵ-RADS≥4,则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0%、82%、64%、96%.结论 VI-RADS评分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有效的、有前途的术前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膀胱肿瘤浸润肌层预测

    经腹壁超声与螺旋CT诊断微小输尿管结石价值分析

    肖阳薛影张帅帅梁寿衡...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经腹壁超声和螺旋CT平扫对输尿管微小结石检出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三年17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的经腹壁超声和螺旋CT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对输尿管微小结石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并评价两种方法诊断一致性.结果 17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平均年龄为42.3±14.2(岁).61例(36.1%)位于上段,30例(17.7%)位于中段,78例(46.2%)位于下段.下段结石直径分别与上段和中段结石直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mm常规CT平扫诊断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0%、5.2%和1.8%,显著优于经腹壁超声的诊断准确率(45.9%)、漏诊率(45.3%)和误诊率(8.8%).螺旋CT平扫和经腹壁超声检查诊断输尿管微小结石的一致性差.经腹壁超声的输尿管各段微小结石检出率显著低于CT平扫(P<0.05).超声检出组输尿管微小结石直径显著大于和未检出组(P<0.05).结论 经腹壁超声的输尿管微小结石检出率低,当初筛发现输尿管扩张时,应用螺旋CT平扫诊断效果更好.

    输尿管结石经腹壁超声螺旋CT

    能谱CT影像组学及CT征象对GIST危险度分级探讨

    李晶晶张梦琪刘焱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能谱CT影像学改变与CT征象联合建立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图模型,以评估其对临床精准治疗和GIST治疗的价值.方法 我们纳入了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同时有完整影像信息的135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收集73例外院确诊病例进行外部验证.根据2017年中国病理专家组的共识,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入低危组)、中危和高危(入高危组).我们将本院的135例病例作为训练组,外院的73例作为验证组,通过训练和验证独立的危险因素,进行特征筛选,利用能谱CT参数、CT表现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并选取P<0.05的特征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建模,最终得出分级图.结果 能谱CT参数,包括单能CT值、碘浓度、水浓度和有效原子数,计算能谱曲线的归一化碘浓度(NIC)和斜率k.评估其他的影像学变化,例如如肿瘤体积、生长模式、肿瘤坏死/溃疡、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增生(EVFDM)、肿瘤边缘及临近组织浸润.在单因素分析中,70keV的结果更接近40keV~140keV单能量的平均值,图像噪声低、信噪比较高,低危组与高危组间在临近组织侵犯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溃疡、EVFDM、肿瘤轮廓及临近组织浸润(存在vs不存在)与较高的恶性潜力密切相关.将这些独立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后,训练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872(95%CI:0.753-0.863)和0.807(95%CI:0.697-0.893).敏感度为0.865,特异性为0.915,诊断准确率为0.837.能谱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列线图的AUC为0.927(训练组)和0.905(验证组),显示出了良好的预测.结论 由能谱CT不同KeV影像学表现结合CT征象特征组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列线图,包括大小、位置、肿瘤坏死/溃疡、EVFDM、肿瘤轮廓及临近组织浸润等,可以准确预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潜力,对临床疗效评价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有效帮助.

    胃肠道间质瘤能谱CTCT特征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多层螺旋CT增强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

    徐佳程小杰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结直肠癌(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CRC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分为复发或转移组(36例)和未复发或转移组(4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和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绘制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及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对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采用四格表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39例阳性患者中出现复发或转移有30例,未复发或转移的有9例,检查的43例阴性患者中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有6例,未复发或转移的有37例.复发或转移组Ktrans、Kep和Ve均显著高于未复发或转移组(P<0.05).根据ROC曲线得知,Ktrans诊断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Kep诊断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AUC为0.780,Ve诊断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AUC为0.861,多层螺旋CT增强诊断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AUC为0.819,四者联合诊断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AUC为0.987.多层螺旋CT增强在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诊断中准确度为81.71%;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在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诊断中准确度为85.37%;二者联合检测在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诊断中准确度为93.90%.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能显著提高CRC术后局部复发/转移诊断效能,对于患者在术后随访监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增强动态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结直肠癌复发转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