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影像联合超声图像特征对侵袭性胎盘植入的诊断及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汪姝妤余兰罗俊莲黄琪媚...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联合超声图像特征对侵袭性胎盘植入的诊断,并分析对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疑似胎盘植入孕产妇,进行超声检查、MRI检查,以手术或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胎盘植入分型,分为侵袭组(植入型、穿透型)、非侵袭组(非胎盘植入、粘连性胎盘),比较两组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对侵袭性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根据侵袭性胎盘植入孕产妇的临床结局分为不良结局组、良好结局组,比较不同结局孕产妇的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并分析MRI、超声特征对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诊断,156例疑似胎盘植入孕产妇分为侵袭组(94例)、非侵袭组(62例).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肌层变薄、胎盘内T2WI低信号、子宫肌层-胎盘分界欠清、胎盘内异常增生血管、胎盘/子宫局限膨出、胎盘后方间隙消失、胎盘内虫蚀样改变、胎盘基底部血流紊乱、超声征象评分等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均为侵袭性胎盘植入的影响因素(P<0.05);不良结局组、良好结局组上述各项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影像、超声图像各项特征联合诊断侵袭性胎盘植入的AUC为0.928,联合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不良结局的AUC为0.936(P<0.05).结论 MRI影像、超声图像特征可用于侵袭性胎盘植入诊断,联合子宫肌层变薄、胎盘内T2WI低信号、子宫肌层-胎盘分界欠清、胎盘内异常增生血管、胎盘/子宫局限膨出、胎盘后方间隙消失、胎盘内虫蚀样改变、胎盘基底部血流紊乱及超声征象评分诊断的效能更高,且各项特征联合预测侵袭性胎盘植入不良结局价值较高.

    侵袭性胎盘植入超声MRILogistic超声征象评分ROC曲线

    高场强磁共振HASTE序列与高频彩超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对比研究

    赵越胡雪杨孙琳张蕊...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高场强磁共振半傅里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与高频彩超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PPP)及胎盘植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2年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6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PP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场强磁共振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者在PPP患者胎盘植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16例患者中胎盘植入共81例,其余35例患者非胎盘植入;高场强磁共振HASTE序列检查结果显示:116例患者中诊断为胎盘植入68例,其余48例非胎盘植入;高频彩超检查结果显示:116例患者中诊断为胎盘植入66例,其余50例非胎盘植入;两者联合诊断结果显示:116例患者中诊断为胎盘植入84例,其余32例为非胎盘植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对照,高场强磁共振HASTE序列诊断PPP患者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1.48%、94.29%、85.34%、97.06%、0.685;高频彩超诊断PPP患者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75.31%、85.71%、78.45%、92.42%、0.544;两种方式联合诊断PPP患者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6.30%、82.86%、92.24%、90.63%、0.811.结论 在PPP患者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中,高场强磁共振HASTE序列较高频彩超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两者联合可显著提升诊断效能,临床可将两者联合作为诊断PPP患者合并胎盘植入的方式.

    凶险型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磁共振成像半傅里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诊断

    输卵管和腹膜结核的MRI表现特征分析

    邱健邹仡伟黄炳乐丁宇...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输卵管和腹膜结核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选21例经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输卵管和腹膜结核(TB)患者和27例卵巢癌(EOC)累及输卵管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和MRI及PET/CT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对病变形态、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1例TB患者中,16例输卵管TB为单侧性(左侧9例,右侧7例),5例为双侧性.病变输卵管10例呈棒状,12例呈腊肠状S或L形,4例呈肿块状.病变输卵管于T1WI上呈略高信号,T2WI上呈软组织中等信号,DWI上呈高信号,ADC值测量范围为0.75-1.02×10-3mm2/s.结核性输卵管病变大小从0.7×2.2cm到1.5×4.5cm.TB性腹膜的厚度范围为1.6mm-3.2mm,呈薄层均匀平滑无结节增厚.结论 输卵管呈管状、S/L形等非肿块样改变,在T1WI呈略高信号和腹膜呈薄层均匀性增厚并明显强化是输卵管和腹膜结核的特征表现.

    输卵管腹膜结核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内脏脂肪组织对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准确性的影响

    侯越峰刘慧慧任毅楠王吉...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对胃癌临床T分期(clinical T,cT)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行胃癌切除术治疗患者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参考,根据cT和病理T分期(pathological T,pT)一致程度,将患者分为cT诊断准确组和cT诊断错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L2/L3水平VAT.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cT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因素,并构建判断cT分期准确性的列线图.结果 共纳入455例胃癌患者,355例(78.02%)术前cT分期准确,100例(21.98%)术前cT分期不准确.cT分期与pT分期间的ICC分析一致性为0.881(95%CI:0.691-0.774).VAT预测术前cT分期准确的最佳临界值为97.8cm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相对于贲门位置,胃体OR=2.921,P=0.003、胃窦OR=1.754,P=0.026)、肿瘤直径>3.8 cm(OR=1.253,P<0.001)和高VAT(>97.8 cm2)(OR=5.962,P<0.001)是影响术前cT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胃癌术前cT分期模型的准确性较高,C-index为0.826(95%CI=0.786-0.876).结论 VAT、胃癌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是影响术前cT分期准确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cT分期准确性列线图具有较高准确性,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胃癌内脏脂肪含量T分期

    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结肠癌T分期中的诊断性能探究

    于庆杨春英靳海英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序列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结肠癌(colon cancer,CC)T分期的诊断性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32例.所有结肠癌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依次使用T2加权成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 weighted imaging,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状面、轴面、矢状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轴面)及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序列(冠状面)完成对全腹部和肝脏的扫描.分别对肿瘤的位置、肠壁浸润深度及是否侵犯浆膜层进行记录,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RI中T2WI序列、对比增强T1WI序列对术前CC患者T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中T2WI序列对结肠癌患者T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25%,84.21%,66.67%.此外,MRI中增强T1WI序列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75%,94.12%,75%.结论 MRI是结肠癌患者术前T分期检测的一种潜在的和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且T1W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结肠癌核磁共振成像T分期

    结直肠腔内肿块MRI增强的血管特征对其良恶性的判断价值

    赵言李文华曾旭徐世风...
    14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腔内肿块MRI增强的血管特征对其良恶性判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45例构成试验组和良性肿块35例构成对照组.收集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结直肠腔内肿块发生的部位,并观测肿块的血管特征,包括肿块段肠管周血管数、血管达肿块段肠壁或延伸入肿块内数量,以及血管分布范围与肿块基底部的关系,计数并统计分析,并绘制血管分布的ROC曲线.结果 良恶性组在性别、肿块分布部位、肿块内血管数(>3)及肿块内血管不明显的例数间无明显差异,二组在年龄(良性56.88±11.66、恶性68.36±10.69)、瘤周血管数(>5)、血管伸入肿块内、血管达肿块边缘、血管范围未超出基底部、血管范围超出基底及血管范围超出0.5倍肠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瘤周血管数(>5)、血管达肿块边缘及血管范围超出0.5倍肠环的价值较大.结论 熟悉结直肠腔内肿块的MRI增强血管特征有利于提高对其良恶性的诊断水平.

    结直肠血管MRI良恶性

    HRMRI联合IVIM-DWI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分析

    吴佳芮纪清源李宏亮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2例,术前均进行HRMRI联合IVIM-DWI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观察患者EMVI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EMVI组和非EMVI组,比较两组IVIM-DWI相关参数[快弥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差异,分析HRMRI、IVIM-DWI单独及联合应用对EMVI的诊断价值.结果 82例直肠癌患者中,EMVI评分3分、4分的数量分别为19例(23.17%)和13例(15.8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82例直肠癌患者中有37例(45.12%)出现EMVI,EMVI组患者D*、f均高于与非EMVI组患者(P<0.05);HRMRI、IVIM-DWI单独诊断EMVI阳性患者分别为32例(39.02%)、41例(50.00%),联合诊断EMVI阳性患者48例(58.54%);HRMRI、IVIM-DWI单独诊断EMVI的灵敏度分别为67.56%、75.68%,特异度分别为84.44%、71.11%,联合诊断灵敏度为91.89%,特异度为68.88%,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HRMRI、IVIM-DWI单独、联合诊断EMVI的kappa值分别为0.526、0.463、0.592.结论 HRMRI、IVIM-DWI均对直肠癌患者EMVI的诊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诊断

    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宋学梅管玲陆云段颖...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90例直肠癌患者中,以"金标准"为基础,术后分期PT1为10例;PT2为23例;PT3为38例;PT4为19例.单独使用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诊断UT1准确率为60.00%;UT2准确率为65.21%;UT3准确率为81.57%;UT4准确率为84.21%;总体准确率为90.00%.单独使用MRI诊断T1准确率为70.00%;T2准确率为69.56%;T3准确率为86.84%;T4准确率为78.94%;总体准确率为88.88%.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诊断结果显示,UT1准确率为50.00%;UT2准确率78.26%;UT3准确率为76.31%;UT4准确率为89.47%;总体准确率为91.11%.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于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MRI单项检测,对直肠癌检出率较高,诊断价值较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中应用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联合MRI,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和患者预后都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经直肠腔内双平面超声MRI直肠癌T分期

    功能MRI成像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价值

    顾程申新宇唐宇杰张洁...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功能MRI成像技术在评估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内行盆腔功能MRI成像,并采用LARS评分表进行评分.将无LARS症状的患者纳入阴性组,轻度和重度LARS症状的患者纳入阳性组,阳性组患者均于盆腔功能MRI检查的1周内行3D HR-ARM检查.比较LARS阳性组和阴性组功能MRI检查间的差异,分析LARS阳性组功能MRI检查和3D HR-ARM检查间的相关性.结果 LARS阳性组各时相的PR厚度和EAS厚度均小于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MRI成像与3D HR-ARM检查相关性分析显示:静息相的H线长度与RAPD呈正相关,静息相的EAS厚度与MSP呈正相关,力排相的H线长度与IRP呈正相关,三时相的PR厚度与HPZ呈正相关,提肛相的IAS厚度与IRP和RAPD呈负相关(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PR和EAS受损、功能减退是影响术后出现LARS的重要因素,功能MRI成像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变化,与3D HR-ARM检查相结合,可对LARS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疗效监测.

    功能MRI成像3D高分辨直肠肛门测压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低位直肠癌盆底功能

    基于QCT探究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赵敏党计锋王国华杨雅晴...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对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行中上腹部扫描的住院中老年患者233例,年龄41-80岁,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14人;对以上纳入研究人群的年龄、体重、身高、SUA等项目数据进行收集及整理,并计算出对应的体质指数(BMI);采用GE 256排Revolution CT扫描仪,并应用QCT测量软件测量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VFA.结果 腰椎BMD与SUA呈正相关,与肝脏脂肪含量、年龄、VFA呈负相关,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脂肪含量与年龄、BMI、VFA、SUA呈正相关,P<0.05,其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意义;SUA与VFA、BMI呈正相关,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脏脂肪含量及年龄是影响腰椎BMD的危险性因素,SUA可能是影响骨代谢的保护性因素.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肝脏脂肪含量也随之增加,可能SUA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血尿酸腹内脂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