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徐伟

双月刊

1001-1889

cjced@126.com,sunning163@tom.com

0432-62424537;0436-3352076

132001

吉林省吉林市重庆街2158号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6年1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学术综合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家对地方病及相关性疾病方针、政策,是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0-2023年吉林省水氟外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于丽萍
    24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0-2023年吉林省各级实验室水氟外质控考核结果,了解和提高全省各级实验室水氟检测技术能力,为吉林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可信的数据保障.方法 采用Z比评分法对2020-2023年各级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2023年,吉林省各级实验室水氟考核的反馈率100%,合格率100%,但部分县级实验室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结论 吉林省各级实验室具备较高的水氟检测能力,可以高质量完成国家的水氟检测工作.

    水氟检测外质控Z比分值考核结果

    2020-2022年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黄文利周爽周春碚
    24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人间布鲁菌病(布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利用2020-2022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个案数据,描述总体疫情概况,分析报告发病率、地区分布和人口学特征等发病特点.结果 202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布病159例,分布在25个区县,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7/10万.病例以男性(67.30%)和40~69岁人群(77.99%)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7月(49.69%).病例中农民(饲养)最多(61.01%),其次为餐饮食品行业(8.81%).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2起,暴发疫情5起,平均血检阳性率为8.64%.对25个监测点的重点职业人员开展监测,阳性率为0.71%.结论 重庆市布病疫情总体平稳,但传染源普遍存在,季节趋势明显.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应关注重点职业人群和食源性暴露引起的布病感染.

    布鲁菌病重庆流行特征暴发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锦丽于妍妍陆霞晖
    246-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HFRS)急性肾衰竭(AKI)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感染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2例HFRS AK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28 d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44例).检测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及相关样本中病原菌分布,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HFRS AKI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构建相关的预测模型.结果 62例HFRS AKI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29.03%.泌尿系统感染为主5例(27.78%).18例患者中,进行病原菌分离,共计菌株47株,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65.96%(31/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75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AKI分期为Ⅲ期、高血乳酸(Lac)水平、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量表(SOFA)评分、低Hb水平、低AlB水平是HFRS AKI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HFRS AKI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AUC=0.814(95%CI:0.680~0.947)>0.75,提示模型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AKI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应结合感染病原学特点、影响因素给予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减少治疗环境中病菌数量,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流行性出血热低蛋白血症透析充分性

    6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余珊珊
    249-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本院感染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7例SFTS患者,并按照1:2比例纳入同期、同地区、同性别健康体检者134名,分别纳入SFTS组、对照组.整理SFTS患者临床症状、病情和预后资料,并比较SFTS组、对照组年龄、性别、接触史等基础资料,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归纳影响SFT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7例SFTS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1~9 d,平均(4.08±0.64)d.SFTS患者首诊医疗机构以乡镇级为主,首诊67.16%的患者诊断为感冒,确诊医疗机构以市级为主,占80.60%.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食欲减退、乏力为主,分别占100.00%、82.09%、74.63%.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近1月见过蜱虫、蜱虫叮咬、田间作业、住宅卫生条件较差是SFT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亲朋发病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SFTS发病可能与近1月见过蜱虫、蜱虫叮咬、田间作业、住宅卫生条件较差等因素有关,而近期有亲朋发病者SFTS发病风险有所下降.重视高危人群的识别、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SFTS传播、实现SFTS准确识别和干预的关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

    既往血吸虫感染者脂肪肝情况调查研究

    谢鹏邓志辉程龙引
    25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既往血吸虫感染者脂肪肝的临床特征.方法 抽选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68例血吸虫病(SCH)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与138例单纯脂肪肝(FLD)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检测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血清学等实验室指标,结合脉冲多普勒测量门脉平均流速(PV mean)及计算肝脏硬度值(LSM)的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SCH感染与FLD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恶心(93.45%)、腹胀(92.26%)和尿黄(94.64%)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48.55%、65.22%(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总胆红素(TBIL)、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及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计数、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超检测显示,既往血吸虫感染脂肪肝患者中,随肝纤维化超声分级的加重,PVmean逐渐降低,而LSM水平呈升高趋势,其中S3组PV mean和LSM值与单纯脂肪肝(FLD)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血吸虫感染与中重度脂肪肝呈正相关风险比:0.154,95%CI:0.10~0.23,P<0.001.结论 既往感染过血吸虫病对肝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代谢紊乱,其肝脏损害比单纯脂肪肝患者更为严重,与中重度脂肪肝呈正相关,需要更为密切的监护和治疗.

    空腹血糖脂肪肝血吸虫感染肝脏硬度值肝功能

    永康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及心功能、心肌酶谱分析

    俞陈喜王玲巧朱胡昕
    25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永康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及心功能、心肌酶谱分析.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随机选取永康地区就诊的细菌性痢疾患者52例,为观察组,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细菌性痢疾心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2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1~89岁,患者发病年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9~40岁(44.23%)、>60岁(32.69%)、41~60岁(15.38%)、1~8岁(7.69%);永康地区细菌性痢疾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从2月份开始上升,到5月份达到最高,占比15.38%,6月份开始下降,其中1月份及12月份发病率最低,均占比1.92%;52例细菌性痢疾患者,其中发病第1天就诊32例(61.54%)、发病第2天就诊17例(32.69%)、发病第3天及以后就诊3例(5.77%);出现腹泻、大便性状改变52例(100.00%)、腹痛49 例(94.23%)、发热40 例(76.92%)、恶心呕吐 19 例(36.54%)、里急后重 10 例(19.23%);黏液便 27 例(51.92%)、糊状便10例(19.23%)、水样便8例(15.38%)、脓血便7例(13.46%);腹痛部位位于脐周29例(55.77%)、上腹部10例(19.23%)、左下腹部9例(17.31%)、右下腹4例(7.6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DD、LVESD显著升高(P<0.05),SV、EF显著降低(P<0.05),C O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LDH、AST、CKM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永康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9~40岁及60岁以上者,高发于4~6月份,细菌性痢疾对患者的心功能、心肌酶谱均有一定影响,应在高峰期加强防控工作,并注意对心脏的监测.

    永康地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心功能心肌酶谱

    2020-2023年金华地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及基因组特征研究

    杨婷蒋小东
    25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20-2023年金华地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及基因组特征研究.方法 收集2020-2023年于两家医院收治的3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收集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CRP、转氨酶等.采用mNGS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核酸序列,与数据库序列对比并对微生物鉴定,依据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非典型病原体等展开分类排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影像学及治疗经过进行记录.结果 在3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白细胞升高为24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升高为28例,PCT升高30例、CRP升高30例、ALT升高6例、AST升高6例.mNGS检出标本类型为肺泡灌洗液的有27例,外周血有3例;mNGS检出无其他病原体感染10例.胸部高分辨CT结果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左侧有12例,右侧10例,双侧8例;在表现形式上伴斑片/斑片实变影6例,伴随支气管充气11例,伴随胸腔积液有5例,伴肺部磨玻璃影9例.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常有明确鸟类接触史且临床症状较显著,但多数患者经过用药治疗后预后较为良好.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流行病学基因组特征

    肝吸虫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周凯悦
    257-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吸虫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26例既往感染肝吸虫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接诊的41例既往无肝吸虫感染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超声影像特点.结果 两组均以腹痛、黄疸、体重明显下降临床表现居多,观察组肝肿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胆红素、ALP,GGT均明显升高,而ALT、AST升高不明显;两组AFP、CEA、CA125水平升高不明显,CA199均明显升高,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EOS水平分别为(1.39±0.34)× 109/L和(0.34±0.11)×109/L(P<0.05);两组在胆管扩张、双轨征以及回声特点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感染肝吸虫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以肝肿大多见,并伴有肝功能异常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超声影像胆管扩张、双轨征以及回声特点明显.

    肝吸虫病肝内胆管细胞癌肿瘤标志物地方病肝功能超声

    血清hs-CRP、NSE、IL-6和CSF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杨赪虹费建荣
    259-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脊液(CSF)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开展6个月及以上随访获取其预后信息.按照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其临床预后,并将0~2分、3~6分者分别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对比2组临床资料和基线CSF、血清hs-CRP、NSE、IL-6检测结果.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SF、血清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SF和血清中hs-CRP、NSE、IL-6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并发症、CSF hs-CRP、NSE、IL-6与血清hs-CRP、NSE、IL-6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CSF和血清指标可作为乙脑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工具.结论 乙脑患者预后不良与基础疾病、并发症和CSF、血清hs-CRP、NSE、IL-6上升均密切相关,且CSF、血清指标均能为患者预后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超敏C反应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细胞介素流行性乙型脑炎

    血吸虫病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张瑜
    2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消化道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24年1月既往明确为血吸虫病史消化道癌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胃癌(15例)和结直肠癌(14例)患者临床资料、血吸虫病消化道癌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吸虫病消化道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血吸虫病性消化道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 血吸虫病性胃癌和血吸虫病性结直肠癌PLT和WBC水平处于正常范围,Hb水平降低,RBC水平稍低.血吸虫病性胃癌患者以胃部不适和腹痛为主;血吸虫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以大便性状改变和血便为主.血吸虫病性胃癌和血吸虫病性结直肠癌虫卵沉积部位以肿瘤旁或肿瘤实质为主,虫卵沉积程度以重度为主,肿瘤直径>5.0 cm为主,伴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和伴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为主,脉管浸润占比较高.结论 血吸虫病消化道癌患者Hb水平下降,其中合并胃癌患者症状以胃部不适和腹痛为主,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以大便性状改变和血便为主;虫卵沉积部位以肿瘤旁或肿瘤实质为主,虫卵沉积程度以重度为主,肿瘤直径>5.0 cm为主,伴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和伴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为主,值得临床借鉴.

    血吸虫病消化道癌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