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能流-物流耦合的港口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及挑战

    张沈习宋琪程浩忠方斯顿...
    7616-7635,中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流系统和物流系统深度耦合是未来港口综合能源系统(port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PIES)的关键特征之一,开展考虑能流-物流耦合的 PIES 规划对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从传统港口、绿色港口、近零碳港口3 个典型阶段展现PIES的形态结构演变,阐述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其次,分析港口物流系统的用能时空可调性,探究PIES能流-物流耦合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考虑能流-物流耦合的PIES规划一般性模型,提炼并对比跨(港)区级、港区级和码头级3个层级的PIES规划模型特点和建模要素,梳理并评述不同层级PIES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着眼于当前考虑能流-物流耦合后PIES规划中的突出问题,对其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及挑战进行展望.

    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用能时空可调性能流-物流耦合规划

    保障极端高温事件下负荷可靠供应的楼宇综合能源规划

    高红均尚梦琪贺帅佳刘俊勇...
    7636-7647,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负荷侧用电需求激增,电源侧供应能力不足,有必要开展保障极端高温事件下商业综合体楼宇负荷可靠供应的综合能源规划研究.首先,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进行建模,并划分重要负荷可靠供应集合,同时建立电价型需求响应改变负荷曲线,在极端高温事件下,叠加激励型需求响应来进一步降低负荷水平,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对其用户响应概率的影响,并对其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其次,以楼宇的规划周期内年总规划成本最优为目标,建立决策楼宇各能源设备型号及台数的楼宇极端高温事件下负荷可靠供应规划模型.利用综合范数约束普通场景、布尔变量约束极端高温场景的概率分布的分布鲁棒优化模型应对屋顶分布式光伏、光伏幕墙及负荷的不确定性.最后,通过算例表明,所提模型在保障极端事件下负荷可靠供应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及鲁棒性.研究成果可为楼宇综合能源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极端高温事件负荷可靠供应需求响应不确定性楼宇规划

    面向规模化海上风电场站实时仿真的精细化建模方法

    刘逸凡许建中赵成勇贾秀芳...
    7648-7659,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例迅速增长,电力系统发展呈现"双高"态势.电磁暂态仿真是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新能源场站的建模需要兼顾精度和效率两方面要求.核心设备机理复杂、机组拓扑节点数多,使得风电机组建模困难,现有机组模型计算复杂度高,占用大量实时仿真硬件资源.常用的聚合方法虽可扩大风电场站仿真规模,但却丢失了大量场站内部信息,精细程度不足.文中首先用离散化的方法建立直驱型风电机组各核心设备模型;然后,基于网络划分方法建立单台风电机组模型;最后,在RTDS 实时仿真平台搭建海上风电场站测试模型进行多方面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阻抗特性与时域波形精度较高,波形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3%,仿真资源占用为详细模型的27.3%.

    海上风电核心设备模型实时仿真风电机组模型精细化建模

    基于VSC的功率双向交直流互联系统直流侧阻抗特性分析及重塑

    王垚鑫李萌年珩廖玉茗...
    7660-7670,中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的交直流互联系统因其接入灵活、电能转换高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特征会带来稳定性问题,系统的不同功率流向也会造成系统直流侧稳定性的差异.为研究与提升基于VSC的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直流侧稳定性,该文综合考虑功率双向流动、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电压和电流控制环以及电网阻抗等影响因素,建立VSC的直流侧导纳模型,通过解析分析VSC直流侧导纳特性,揭示系统失稳风险来源,并提出基于二阶微分环节的直流电压前馈控制方法重塑 VSC直流侧阻抗,以提升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在控制硬件在环(control-hardware-in-loop,CHIL)实验平台中构建基于VSC的交直流互联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对交直流互联系统直流侧阻抗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及所提出阻抗重塑策略的有效性.

    电压源型换流器交直流互联系统直流侧导纳模型稳定性分析阻抗重塑

    变无功电流比例系数的直驱风电并网系统电压连续穿越控制策略

    田书新陈武晖王盼盼陈鸿琳...
    7671-7683,中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能源并网导则规定风电并网系统应具备电压连续穿越的能力,而现有故障穿越控制策略主要保持无功电流比例系数为定值,缺乏定量描述无功电流比例系数的依据,可能导致后续电压连锁故障与变流器过调制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变无功电流比例系数的电压连续穿越控制策略.该策略依据有功电流大小与无功补偿装置切入时机划分故障电压区间,并根据并网准则要求、变流器过流限制、过调制、故障前风机的运行工况以及后续电压连锁故障等约束条件,实时计算出不同故障电压下风电场动态无功电流比例系数.该方法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能最大程度提升风电并网系统的电压主动支撑能力,确保电压连锁故障期间风电并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后,在PSCAD/EMTDC软件平台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直驱式风电并网系统电压连续穿越动态电流无功比例系数自适应无功功率调节

    湍流普朗特数对竖直圆管高热流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

    施伟杰王艳娟于滨汇舒磊...
    7684-7692,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因其腐蚀性小、临界参数低、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燃煤火力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核反应堆等领域.其中,S-CO2通常处于高温高压高热通量的加热湍流状态.现阶段湍流模型主要针对亚临界、拟临界流动问题,对超临界流体流动适用性较差,因此,该文开展超临界工况下管内S-CO2湍流流动传热研究.针对剪应力输运模型(SST湍流模型),建立均匀加热垂直上升管内S-CO2 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正确性.研究湍流普朗特数(Prt)对湍流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关键运行参数对管内壁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rt对高温高压高热流 S-CO2 湍流流动传热有重要影响.当Prt从1降低到 0.65~0.70时,内壁温的平均相对误差可降低约3.16%,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加25.21%.通过对Prt的修正可以有效提高 SST 湍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可为高热流密度下S-CO2循环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超临界二氧化碳垂直上升圆管湍流普朗特数超临界传热多物理场耦合

    活性添加剂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马宇宸张一珍汤薛玉齐俊钢...
    7693-7705,中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应的活性添加剂解决方案.如采用硅铝基、硫基、钙基、磷基等添加剂形成高熔点盐或降低Cl含量,可有效缓解炉内受热面沾污腐蚀等现象;借助载氧体辅助燃烧技术,有望通过替代床料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改善炉内气氛分布均匀性并提高燃烧效率;在燃烧过程中投入适量的铁基或还原类添加剂,可抑制含氮前驱体向 NOx转化,亦或还原已生成的 NOx,从而降低 NOx原始排放.未来,对添加剂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机理分析、标准化、工程放大、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向,以期实现对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利用.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活性添加剂燃烧NOx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分部加热式S-CO2循环联合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

    马悦王哲曹梦龙姜悦茂...
    7706-7716,中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与余热回收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该文设计一种 SOFC 与分部加热式超临界二氧化碳(partial heating supercritical CO2 Brayton cycle,PHSCBC)动力循环集成系统,SOFC 系统的出口废气作为高温热源,驱动 PHSCBC进行联合发电.建立系统的电化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对系统的能量和㶲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汽碳比、燃料流量、压缩机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夹点温差对联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发现当系统燃料流量为0.54 mol/s、空气流量为6.19 mol/s,可达到净发电功率、发电效率、㶲效率分别为260.08 kW、61.20%、56.54%,其中提高燃料流量将显著提高系统发电效率.所提出的混合系统具有高效、低成本和清洁的发电和供热性能,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先进能量转换技术.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部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联合发电余热回收性能优化

    进口导叶对S-CO2离心压缩机内部流动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裴瑾泽王绍成赵钊于泳强...
    7717-7725,中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被认为是具有前景的动力循环之一,S-CO2压缩机性能对循环热效率有很大影响.该文以带进口导叶的S-CO2 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预旋角度对S-CO2离心压缩机内部流动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旋角绝对值的增大会加剧导叶吸力面侧的流动分离,导叶段总压损失与叶轮进口处流动不均匀程度也随之增大;随着正预旋角度增大,叶轮进口处相对气流角和相对速度减小,叶片吸力面侧膨胀加速和流动分离减弱;较大的正预旋角度会导致大流量工况下进口导叶段出现两相区流体.该文研究结果可为S-CO2离心压缩机进口导叶调节提供一定参考.

    离心压缩机导叶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流动分析

    基于改进基频调制电流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赵成勇冯定腾熊小玲李晓博...
    7726-7738,中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动换相型电流源换流器(current source converter,CSC)是一种新型的电流源换流器,其具有功率密度高,控制灵活,且无换相失败风险等优点,在直流输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脉冲宽度调制的CSC存在直流电压波动大,开关损耗高等问题,不适用于直流输电场景.基频调制的CSC虽然缓解了直流电压波动,但是其仅有一个控制自由度,无法实现有功无功独立控制.针对上述问题,在基频调制CSC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的改进型基频调制电流源换流器.首先分析改进基频调制原理和换流器交直流侧谐波特性,并设计直流滤波器;然后,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系统功率控制策略;同时考虑到系统需要向无源网络供电的情况,提出一种无源网络供电控制策略.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所提调制方法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高压直流输电电流源换流器改进基频调制方法功率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