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开元二十九年戒牒

    荣新江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尚不被印刷史学者留意的《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二月九日沙州大云寺授菩萨戒牒》,论证其上佛像捺印应当是迄今所见具有明确年代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并由此推断,因为大量佛教僧尼的受戒需求和政府管理的需要,这种带有捺印佛像的戒牒应当是早期雕版印刷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开元二十九年戒牒》为长安受戒法师在敦煌受戒的个案,我们可以根据慧超所记西域地区汉化佛寺的情形,以及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推测这种带有印刷品的戒牒向东西方传播的轨迹,从而也可以说明佛教的受戒活动,是推动早期印刷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雕版印刷开元二十九年戒牒佛像捺印

    敦煌册子本所见丝绸之路上的写本流动——以写本纸张特征为线索

    冯婧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册子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物调查与纸张类型学分析.根据纸张簾纹、厚薄等特征,本文尝试确定一批在外地制作后携至敦煌的册子.这些册子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人与物的流动,为我们复现9、10世纪丝路网络上的写本流动与文化、政治交往提供了更多线索.

    丝绸之路册子本写本学敦煌纸张

    俄藏Дх.11196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的流传及使用

    路锦昱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Дх.11196摘抄《随函录》极为跳跃,是写于废弃转帖纸背的选抄本.可洪《随函录》曾由初稿二十五卷变为定本十五册,并很快刊出三十册蝴蝶装刻本.至迟到10世纪后期,此刻本已传入敦煌乃至西域多地,并衍生出许多节抄本,形制为卷子残片、经折残叶以及实用文书纸背.《随函录》未曾进入中土官方藏经,但其单行本由宋东渡朝鲜半岛,赖高丽藏流传至今.

    可洪随函录转帖

    P.2823v《维摩手记》考

    严世伟
    2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P.2823v长期被定作"佛经疏释",性质不明,亦未受到学界多少关注.通过与多种敦煌本《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对勘,逐行辨析P.2823v所抄文字,可以发现其内容与《维摩诘所说经》关系密切,且受到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和《净名经关中释抄》的强烈影响.因此,P.2823v当为对《维摩诘所说经》的注释.然P.2823v所抄文字又多为短句、不成段落,显然并非规范注疏,很可能是僧人讲或者听《维摩诘所说经》的笔记,故拟名为《维摩手记》.

    P.2823v维摩诘所说经维摩手记敦煌佛典注疏

    日本出土《论语》木简所见中国典籍的流布与习学

    田卫卫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4世纪百济儒者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但受材料限制,其早期传习和流传情况难以确知详情.作为东亚古代历史文献的大型史料群之一,源自中国简牍的日本古代木简自首次出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细致梳理其中《论语》相关材料的全貌,对在中文语境下开展全景式描绘日本出土《论语》木简资料的全貌及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传统典籍文化在国际上如何传播、如何影响、如何传承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中国典籍日本出土木简论语文化传播

    《春秋》辞例学的建立——以《公羊传》《榖梁传》为中心

    孙玲玲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之后,西汉学者又在孔子如何作《春秋》的问题上继续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笔削"说和《公羊传》《穀梁传》的"辞例"说.他们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方法就是对《春秋》之"辞"进行删削和加工,并融入了孔子个人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因此"辞例"代表的乃是文本《春秋》的秩序与规则.以《公羊》《穀梁》二传为代表的"辞例"说也成为西汉时期《春秋》学中的一种重要阐释方法.

    笔削说辞例公羊传穀梁传

    何为"正始之道"?——兼论时序对郑玄《诗经》学的意义

    秦东京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南"不仅是十五《国风》之首,更是整部《诗经》之首.对于"二南"居首的意义,《诗序》与郑玄理解不同.《诗序》认为"二南"讨论的是王道应当如何开端的问题,此是价值问题.郑玄则将其理解为一个事实问题,所谓"《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就变成了周王朝的王道教化最早是从《周南》《召南》开始的.此与郑玄对整部《诗经》的认识有关.郑玄认为《诗经》虽然主意于周室,却提供了关于王朝兴衰的因果知识.透过《诗经》的时间序列,能看到周王朝从获取天命到最终失掉天命的整个过程.而郑玄将处于《诗经》之首的"二南",解释为周家王道教化在时间意义上的起点,也就为这一时间序列找到了开端.

    郑玄诗经二南诗序

    敦煌本唐人诗题的文献价值与写本特征——以P.2567+P.2552为中心

    朱利华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P.2567+P.2552所抄诗歌与同见于传世本者相比多有异文,从诗题来看,具有保存原貌或早期面貌之价值,在书写格式、抄诗意图以及文本差异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写本特征.本文通过考察该写本诗题与传世本及其他敦煌本诗题的不同,揭示其文献价值与写本特征,为我们了解诗歌流传中诗题的变化提供具体而详实的例证.

    敦煌写本P.2567P.2552诗题写本特征

    宋人所辑十卷本陆机集分两系说——以《韵补》为线索的考察

    王翊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机集在中古时代的长期流传中不断散佚,经过宋人重辑,形成今人所见十卷辑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宋元书目著录十卷本陆机集,吴械《韵补》引用十卷本陆机集,徐民瞻刊刻《晋二俊文集》,其中《陆士衡文集》亦为十卷.学界历来认为宋代流传的十卷本陆机集都属同一系统.基于《韵补》所引陆机诗文、今传本陆机集和李善、五臣、六家、六臣四系统《文选》重合篇目的校勘,可以证明《韵补》所引陆机集据李善本辑佚,今传本陆机集依据五臣本辑佚,二者并非同一辑本.《韵补》所引不见于今传本的佚文、与今传本之间的异文,也是二者并非同一辑本的反映.明确宋人所辑陆机集至少应分为两系的事实,有助于深化对宋辑先唐别集的认识.

    韵补陆机文选先唐别集辑佚

    《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发覆

    谢一丹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记载王阳明在平定藩乱中勾结朱宸濠、纵杀平民、包庇逆党.王世贞《史乘考误》指出此乃编修总裁杨廷和、费宏等肆意笔削的结果,沈德符又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桂萼唆使董圮作诬笔构害王阳明,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在王阳明传记谱系中处于"失语"状态,这与《明实录》的典藏制度、王阳明在隆庆年间恢复爵位不无相关.

    明武宗实录"王阳明"条文献考辨历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