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正元

双月刊

1671-0169

xbsk@cug.edu.cn

027-67885186

430074

湖北省武昌鲁磨路388号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本刊坚持“广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办刊理念,着力探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本刊实行匿名双审录用制度,构建了公平公正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或题名收录率达106%,其中全文收录率达25%左右。欢迎专家学者来稿,具体要求请查:或查本刊在“万方数据”网站的“约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共同体"要素构成视角下马克思生态观点的中国化发展

    郝栋董子钰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关系在新时代中定位为"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概念由人、自然、社会等多元要素辩证结合而成,作为一个兼具过去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辩证整体,不仅继承了马克思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底层要素与逻辑,还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中国化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于"生命共同体"的研究,不仅要从整体层次考虑人与自然的演化与和合,同样也要基于其底层构成逻辑对"共同体"的个体要素追根溯源,思考"生命共同体"中各个部分的演进与当代发展,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观点在当今中国生态实践中的创新性、时代性发展,进而阐述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中国担当的生态理论。

    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

    马克思自然观的三重理论来源及其当代价值

    苏振源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三大知识传统综合创新的产物。"自然"概念在三大知识传统中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把"自然权利"视为社会建构的尺度。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看作满足人们"自然需要"的必要手段。德国古典哲学将"自在自然"理解为主体反思的起始环节。马克思自然观上的创新呈现为三条回环相扣的批判线索。其一是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分工的解剖,进而突破"自然权利"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永恒对立的理论预设。其二是贯彻德国古典哲学对自在之物的批判,进而指认出"自然需要"观念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局限性。其三是回溯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本学唯物论源头、承继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剖现代社会的理论构想,进而把德国古典哲学中思辨的自然观转化为对于"人化自然"的现实的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最终确立了以人化自然为前提、以历史化了的自然为具体认识起点的辩证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本体论根基、价值论立场和实践论导向。

    马克思自然辩证法认识论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的病因与根治: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视角的审度

    沈广明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为探究生态危机的发生病因和根治方案提供了审度视角。生态危机的致病因主要有资本主义奉行的利己主义、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人口的城市化集聚及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四个方面,生态危机的根治方案主要有以社会正义为保障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秩序、以自然规律为遵循控制技术性活动、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控制人口生产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及以财产公有为基础控制社会生产过程。与西方一些维护资本主义的主流生态思潮根本不同,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根治生态危机的内在要求,是指导人类成功摆脱生态危机泥潭的一种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危机物质变换裂缝资本增殖社会变革共同控制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法典化的法理分析与规范设计

    李挚萍梁树森
    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修复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也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核心。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具有环境法基本制度应具备的特质,并应当成为《生态环境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在我国立法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在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上皆有建构,并可具体化为法律义务、法律责任和法律措施,进而通过行政机制或司法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于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损害担责原则。国家义务的设立宗旨在于回应公民对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损害担责原则则是对国家义务的补充,旨在强调一般个体和组织对生态环境必须有合理的关照。在《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中,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应立足国家义务本位,兼顾损害担责原则的实现,建构具体规则,完善制度内容,以体系化的规范体现于法典的对应章节中,继续强化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主导作用。

    生态环境法典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损害国家义务

    行政执法视角下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效设定——对美国环境公民诉讼时效的借鉴

    邹雄许仁杰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属于公法诉讼,有别于民事私益诉讼,然而现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效制度在理论探讨与司法实践中仍沿用民事诉讼时效的框架或规定,无助于解决该制度面临的困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为解决行政失灵应运而生,应回归到公法制度下考察。本文认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执法之间的制度架构共通,救济手段可相互替代,同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与环保署执法行动间的关系类似。因此,可考察和借鉴美国环境公民诉讼适用行政执法时效的制度规范与实践,通过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的考量,证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行政处罚时效的优越性,并依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性和行政处罚时效的规定,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效制度的期间长度、起算点、终止以及延长规则。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讼时效环境公民诉讼行政处罚

    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预防功能定位

    王小钢刘志和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预防为主原则的广义理解,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预防功能将涵盖危害预防和风险预防。危害预防的对象是即将发生的环境损害和相对确定的环境危险。风险预防的对象是损害发生概率不确定的环境风险。从实践上看,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仍以环境危险认定重大风险,主要涉及危害预防功能,并未涉及风险预防功能。从理论上看,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预防功能从危害预防拓展至风险预防,将会面临风险沟通限制、司法权行使边界和风险预防措施决定三个难题。法院可以通过建立初步可能联系审查标准,优化对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条件的形式审查,尽量排除风险预防案件的受理。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为主原则危害预防风险预防重大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法理命题与规范体系

    赵文靖吴志良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对人类之服务功能逐步被发掘,其功用性使得其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资源性利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利益化,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趋于重合,符合人类对共同善的利益追求。为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大功用,应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纳入法律利益范畴予以规制。生态系统服务利益的法定化需要借助法律权利为载体,并引入或制定相应的义务、权力、责任来充实,以形成以生态系统服务利益为核心的法律概念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新兴法律概念必须通过法律规范予以固定,这需要对现有法律规范进行重新理解,或创设新的法律规范,建构起"权利-义务-责任"的结构体系,从而实现整个法律体系的融贯与流变。

    生态系统服务法律利益新兴权利《民法典》第1235条

    "共护一江水"的降碳力量:来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

    谌仁俊李新月江闯东
    8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生态治理中协同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新安江、九洲江、汀江-韩江三大流域为例,考察在跨省流域实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协同降碳作用。研究发现,该政策通过促使沿线地区采取优化能源结构、限制高碳密集型行业企业进入等源头防治方式,释放出较大的协同降碳效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共护一江水"的协同降碳效应存在一定的经济代价,沿线地区出现了减产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作为补偿区的下游地区,作为受偿区的上游地区实现了更大的降碳效应,这主要得益于上游地区采取了创新驱动减排的策略,不仅通过节能技术应用大幅降低能源强度,还鼓励企业从事绿色自主创新。本文的研究能为全面推广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

    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同降碳源头防治

    数字金融发展的动态减污降碳效应——基于二元环境约束的新视角

    韩先锋李佳佳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沿文献认识到数字金融对减污或降碳的重要性,却并未厘清其对减污降碳的协同影响,也未识别出国家环境治理"强问责、达底线"所引发的地方环境约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系统阐释了二元环境约束下数字金融赋能减污降碳的内在机制,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技术等做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在切实降低城市碳排放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即数字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金融赋能的减污效应强于降碳效应,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的积极作用仅出现在城市减污过程中,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只对城市降碳具有正面冲击;数字金融不仅能为城市环境治理直接协同赋能,还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驱动产业升级与激发绿色创新来间接助力减污降碳。进一步基于二元环境约束新视角的分析表明,在减污约束和降碳约束调节下,数字金融发展的减污降碳效应呈现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演化特征;二元环境约束的调节机制存在空间差异,东部、中部地区选择较为严厉的降碳约束策略为宜,而东部、西部地区则应采取较为激烈的减污约束策略最佳;现阶段二元环境约束虽总体有利于数字金融与城市减污降碳的协调发展,但减污约束的正向调节效果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阶梯化异质特征,降碳约束的积极作用仅体现在东部地区。以上发现为二元环境约束下地方政府科学利用数字金融工具,统筹推进"双碳"战略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战,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数字金融二元环境约束减污降碳动态调节

    框架竞争与危机走向:时空、形式、偏好影响下的公众选择

    马永驰任昊杰康传彬
    11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危机发生后,相关方以公众为面向展开框架竞争,试图最大化地争取公众认同,获得危机应对和处理上的主动权。但已有的框架竞争研究明显忽视了公众选择,缺乏从框架竞争到危机走向的动态考察。本研究从公众选择这一关键中介出发,选取甘肃阳关林场事件为典型案例,在案例呈现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框架竞争、公众选择、危机走向三者关系的整合式模型。研究发现:意义建构的时空情境、意义给赋的形式差异、差序信任的固有偏好分别影响着公众对于危机有无的判断、证据真假的判断、主体善恶的判断,以上三重判断共同作用于公众选择的生成和支配性框架的确立。承载公众注意力的支配性框架是化解危机的靶向所在和重要参照,为政治问责和政策变革指明依据和方向,从而切实作用于危机走向。研究为打开框架竞争影响危机走向的黑箱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危机管理者对框架竞争、公众选择和危机走向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框架竞争危机走向公众选择支配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