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杨玉凤

月刊

1008-6579

cjchcl@163.com

029-87679391

710004

西安市西五路中段157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专属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性期刊。本刊以反映中外儿童保健学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交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及儿童保健管理经验,介绍新的适宜实用技术,提高儿保工作者的素质,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宗旨。以广大儿保工作者、儿科医生、科研人员,计划生育人员等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婴儿俯卧活动指南

    吴琼王晓彤黄艺文张延峰...
    813-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俯卧活动是指在成人的鼓励和看护下,婴儿清醒时俯卧并且不受限制地活动四肢和躯体。作为生命早期发育进程中婴儿能够移动身体前的一项重要身体活动方式,俯卧活动具有促进婴儿大运动和认知发展、预防位置性头颅畸形和超重肥胖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多个国家发布的身体活动指南和共识对婴儿期俯卧活动做出了推荐,而我国尚无相关指南。首都儿科研究所联合运动科学、儿科学和儿童保健学领域的专家成立指南工作组,共同编写了《婴儿俯卧活动指南》。该指南是我国首个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的俯卧活动指南,应用人群为婴幼儿养育照护相关从业人员和家长。《婴儿俯卧活动指南》遵循了婴儿运动发育规律,从俯卧活动指导原则、时间和频次、活动类型以及监测与评估等4个方面提出推荐,为婴儿科学和安全进行身体活动以满足其身体发育需求提供专业指导。

    俯卧活动身体活动指南婴儿

    儿童早期发育的表观遗传运动调控机制的认识进展

    张霆
    82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早期发育的健康质量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膳食均衡和积极的身体活动密切相连,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这一行动的科学认识越来越深刻。为此,在儿童膳食均衡的前提下,本文阐述了身体运动通过对机体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有序进行下游功能基因的调控,发挥机体内细胞通讯和组织通讯稳态的支撑作用,从而保障儿童机体的良好发育。其中,通过对运动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修饰阅读器、运动的乳酸代谢和乳酸化修饰等)研究进展的介绍,系统地明确了儿童进行科学身体活动的分子基础。

    表现遗传学运动儿童早期发展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与心肺耐力的关联

    唐毅宋云峰杜以民曹立全...
    826-831,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24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CRF)的综合影响及成分等时替代的实际效应,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5-6月招募天津市一所初中1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试受试者24h活动行为,采用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功率车二级负荷实验测试心肺耐力。使用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各成分与心肺耐力的关系,并以15min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 12~15岁儿童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时间分别为49。91、146。31、643。19和600。59min。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心肺耐力关联紧密,MVPA的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与其他活动行为发生转换的概率最低。成分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后,MVPA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正相关(β=5。28,P<0。01),SB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负相关(β=-4。02,P<0。01)。在15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SB和SLP,以及用SLP替代SB,CRF均显著增加;用LPA、SB和SLP替代MVPA会使CRF显著减少。剂量-效应关系发现,等时替代效应具有不对称性,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儿童青少年CRF水平会缓慢提升,反之则会迅速下降;MVPA替代其他行为,平均每天替代10min效果最为突出。结论 减少SB的同时增加MVPA是改善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的最佳途径,建议学生在10min的课间活动内,尽量将原本的SB转化为MVPA,以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发展。

    24h活动行为成分分析等时替代心肺耐力

    运动及行为干预改善儿童超重和肥胖效果评价

    鹿文英柏品清徐划萍任亚萍...
    83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运动及健康行为指导联合干预模式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4-6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所小学二~四年级466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所学校为干预校,1所作为对照校。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开展为期3个月的运动及健康行为指导干预,对照校超重肥胖儿童仅采取常规的健康宣教及基本体重监测管理。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能指标测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年级和性别分层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校相比,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的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年级和性别分层分析显示,二、四年级和男女生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2。33、2。64、2。25,P<0。05);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腰围(t=1。77、2。34、3。01、3。16、2。72)和腰围身高比(t=2。71、3。19、4。16、4。47、4。14)在二、三、四各年级和男女间的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干预后较干预前血压下降更明显,收缩压二、三年级和男女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83、3。03、2。59,P<0。05),舒张压二、四年级和男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88、4。10,P<0。05)。结论 运动及健康行为干预对儿童超重肥胖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好。

    超重肥胖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儿童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运动状况及影响因素

    苏比努尔·沙依提高雯颖郭心宇任姿锦...
    838-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喀什地区哮喘儿童运动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这些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为促进哮喘儿童的运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5家医院儿科就诊的学龄期维吾尔族哮喘儿童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身体运动问卷(短卷)、全国哮喘儿童家长知信行问卷、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AMOS 26。0构建路径分析模型。结果 共纳入214例学龄期维吾尔族哮喘儿童,其中处于高运动水平、中运动水平、低运动水平的患儿占比分别为14。5%(31/214)、40。7%(87/214)、44。8%(96/214)。家长文化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家庭月收入、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家长知信行是学龄期维吾尔族哮喘儿童运动水平的影响因素(x2=9。318、49。911、25。467、80。554,H=7。550、15。495,P<0。0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月收入、哮喘控制水平对哮喘儿童运动水平有直接正向效应(β=0。142、0。176、0。508,P<0。05),家长知信行和疾病严重程度对儿童运动水平的间接效应显著,其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27、-0。285(P<0。05)。结论 喀什地区学龄期维吾尔族哮喘儿童运动水平较低,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患儿性别、家庭月收入、哮喘控制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家长知信行对哮喘儿童运动水平的影响,实施科学、精准的运动干预,以提高哮喘患儿的运动水平。

    维吾尔族哮喘运动知信行哮喘控制学龄期儿童

    5~14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联

    程轲王宝西王春晖宋丽佳...
    84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5-14岁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水平和体成分构成现状,分析肌肉、脂肪、脂肪分布和脂肪肌肉比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1-2023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 618名5~14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研究和体格检查,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全身各部位体成分及全身骨密度(BMD),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肌肉质量指数(MM1)、Android腹部脂肪百分比(AWR)、Gynoid臀部脂肪百分比(GWR)、四肢脂肪百分比(LWR)和脂肪肌肉比(F/M),按体重状态分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校正混杂因素后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1)男女生全身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稳定增加(男:F=67。741,P<0。001;女:F=112。780,P<0。001),青春期骨密度累积出现提速,且女生青春期骨密度累积提速早于男生;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骨密度高于非超重儿童青少年(男:t=9。028,P<0。001;女:t=12。315,P<0。001)。2)按照非超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分层,男女生各组MMI与骨密度正相关(P<0。05),非超重组男女生F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B=0。009,P<0。001;女:B=0。014,P<0。001),在超重肥胖组未显示出相关性。男生F/M在非超重组(B=-0。105,P<0。001)和超重肥胖组(B=-0。188,P<0。001)与骨密度呈负相关,AWR仅在超重肥胖组(B=-0。801,P=0。018)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女生在超重肥胖组F/M(B=-0。153,P<0。001)和AWR(B=-1。030,P=0。011)与骨密度负相关。骨密度与F/M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三次曲线模型(男:R2=0。104,P<0。001;女:R2=0。226,P<0。001),男生和女生F/M在0。8范围内,随着F/M的增加骨密度逐渐上升,但当F/M超过0。8时,骨密度缓慢下降。结论 肌肉与骨密度始终正相关,脂肪对骨密度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腹部脂肪与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骨密度负相关。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体成分双能X线

    母亲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及气质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

    周琼刘海波胡必梅郭玉清...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母亲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及气质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徐州市2所医院及2个社区卫生中心的956名6~24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母亲完成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和气质问卷。根据体重和身长计算年龄别体质量指数Z值(BMIZ),BMIZ>+2为儿童超重肥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及气质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5。06%(144/95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限制和纵容性喂养(OR=2。257、1。760)、食物反应的饮食行为(OR=2。936)、消极情绪(OR=1。907)和外向性气质(OR=1。859)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敏感性喂养(OR=0。289)、饱腹反应(OR=0。476)、进食减慢的饮食行为(OR=0。654),努力控制气质(OR=0。548)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母亲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及气质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儿童保健工作者应指导母亲调整喂养方式,改善婴幼儿饮食行为和气质,促进儿童体重的健康发展。

    喂养方式婴幼儿饮食行为气质超重肥胖

    新森林教养方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疗效的研究

    邓梁琼梁媛媛岑诗胡敏...
    856-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新森林教养方案(NFPP)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为ADHD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2-10月在柳州市某三甲医院确诊的45名6~9岁ADHD儿童及其亲密照养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对照组(n=24)和干预组(n=21)。对照组使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每周1次的NFPP课程,持续8周。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Weiss功能缺陷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核心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人和23人完成干预及随访。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SNAP-Ⅳ、SDQ和WFIRS-P 3个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干预,干预组SNAP-Ⅳ注意缺陷(Z=-2。232)、多动/冲动(t=-3。598)和对立违抗(t=-2。053)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SDQ品行问题(Z=-2。513)、多动问题(Z=-3。719)的得分和困难总分(Z=-3。231)均低于对照组,同时SDQ的6个因子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WFIRS-P家庭(Z=-2。332)、学校和学习因子(t=-10。734)、生活技能(Z=-3。667)、自我管理(t=-3。471)因子得分和WFIRS-P总分(t=-5。251)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PP方案可以有效改善ADHD的核心症状,减轻其社会功能损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新森林教养方案核心症状

    声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辑部
    861页

    贵州省12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张旭彤李娜吴娟娟陈欣月...
    862-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12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状况,评估其影响因素,为学龄期儿童口腔疾病的健康教育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岁儿童1 777人纳入研究,按照WHO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进行口腔检查,使用儿童日常生活口腔影响量表(Child-OIDP)评估儿童日常生活质量。运用x2检验、非参数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73。3%(1 303/1 777)的12岁儿童显示在过去6个月内至少受到1次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受到影响最高的是饮食(52。6%),而最低的是上学(16。0%)。居住于农村地区(OR=0。483,95%CI:0。322~0。723)是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受影响的保护因素(P<0。001);经济状况为二类经济地区(OR=1。926,95%CI:1。404~2。642)和三类经济地区(OR=5。347,95%CI:3。295~8。677)、每周2~6次的甜食摄入频率(OR=1。518,95%CI:1。143~2。015)和每天1次及以上的甜食摄入频率(OR=1。433,95%CI:1。098~1。871)、良好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OR=1。693,95%CI:1。145~2。502)、一般的口腔健康态度(OR=1。830,95%CI:1。143~2。928)及积极的口腔健康态度(OR=2。121,95%CI:1。353~3。324)与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受影响呈正相关(P<0。05)。结论 贵州省12岁儿童的日常生活广泛受到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

    口腔卫生口腔流行病学学龄期儿童儿童日常生活口腔影响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