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魏丽惠

双月刊

1672-1861

zgog@163.net

010-88324270;88324179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0年5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办刊的方针:以临床实用性为主,主要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力求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妇产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提高我国妇女疾病的诊治、预防及保健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减重疗法与药物治疗对超重/肥胖型PCOS患者的干预效果对比

    陈静贾文娟
    228-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减重疗法与药物治疗(优思悦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省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超重/肥胖型PCOS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减重组(n=53)与药物组(n=53)。减重组采用减重疗法,药物组采用优思悦联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PCOS体征评分、胰岛素相关指标、性激素指标及糖脂代谢指标变化,对比两组妊娠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MI、腰围、PCOS体征评分及T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减重组BMI、腰围及TC、TG水平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3个周期后,药物组HOMA-IR、AMH、T水平均显著低于减重组(P<0。05),其余指标(FINS、HOMA-β、LH、E2、FPG)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肥胖型PCOS患者,采取减重疗法与优思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有相当疗效,均可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激素紊乱及糖脂代谢失衡,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减重疗法更加健康、安全,值得推荐。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减重疗法优思悦二甲双胍

    基于超声监测下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腔盆底结构及盆底肌力修复的临床意义

    王占晖高爱梅周赵刘素霞...
    23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监测下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腔盆底结构及盆底肌力修复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分娩的16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阴道分娩的98例纳入阴道分娩组、阴道助产的32例纳入阴道助产组,剖宫产的38例纳入剖宫产组。三组均进行产后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及盆底肌力检查,比较三组超声指标[用力向下屏气的Valsalva动作下、静息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倾斜角(UTA)、膀胱颈位置(BNP)]、盆底肌力[Ⅰ类肌持续收缩力、Ⅱ类肌最大收缩力]。结果 治疗前及康复治疗6周后,用力向下屏气的Valsalva动作下,阴道助产组的PUA、UTA、BNP>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P<0。05),且剖宫产组上述3个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阴道分娩组和阴道助产组(P<0。05);静息状态下,阴道助产组的PUA、UTA>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P<0。05),阴道助产组的BNP<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P<0。05),且剖宫产组上述3个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阴道分娩组和阴道助产组(P<0。05);阴道助产组的Ⅰ类肌持续收缩力、Ⅱ类肌最大收缩力均<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P<0。05),且剖宫产组上述2个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阴道分娩组及阴道助产组(P<0。05)。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均存在盆腔结构改变及盆底肌力下降,其中阴道助产对其影响最大,阴道分娩居中,剖宫产最小,且剖宫产产妇产后盆底修复速度较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修复速度快。

    分娩方式超声监测盆底结构盆底肌力

    经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调查

    王玮玮阎慧娟马金枝祝莉...
    237-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在黄河三门峡医院就诊的309例POP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和术后24个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术后随访24个月,统计POP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并根据POP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分析影响POP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患者治疗效果优于术前(P<0。05);309例POP患者中,有42例术后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3。59%。两组患者的年龄、BMI、产次、绝经、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及术前POP-Q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孕次、高血压、糖尿病、规律性生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5kg/m2、绝经、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术前高POP-Q分度是影响POP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POP临床疗效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容易复发,临床需要重点关注BMI≥25kg/m2、绝经、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术前高POP-Q分度等类型的患者,预防复发。

    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盆腔脏器脱垂效果复发影响因素

    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缝合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

    孙平刘芹
    24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缝合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安徽省宿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9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成开窗组和切开缝合组各4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血β-hCG、卵巢储备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开窗组相比,切开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更长,但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术后3个月血清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更低,雌二醇(E2)和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明显更高,随访期内宫内自然妊娠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治疗相比,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缝合术治疗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卵巢储备功能恢复正常,可有效地提高宫内自然妊娠率,改善患者预后。

    腹腔镜输卵管开窗术输卵管切开缝合术输卵管妊娠预后

    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微阵列技术应用于胎儿软指标异常产前诊断的结果分析

    包欢欢张俊绘
    245-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超声软指标异常胎儿产前诊断的结果,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微阵列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因胎儿软指标异常同时行核型分析及微阵列(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测的253例孕妇,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多项软指标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单项软指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项技术检出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项技术联合应用检出率较核型分析组及CMA组分别提高了5。93%及1。58%。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微阵列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软指标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二者优势互补、互为验证,为产前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依据,进而减少和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

    微阵列核型分析软指标产前诊断

    Th9及IL-9表达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预后的价值分析

    孙聪黄玲聪
    249-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9及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9(interleukin 9,IL-9)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36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检测Th9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9、肿瘤标志物等,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治疗出院后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以随访期间生存情况作为手术预后的评估标准,并将患者以此分为生存组和病死组。采用Cox回归分析Th9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9水平与EC手术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收治的136例EC患者中,其中110例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生存率为80。88%。病死组Ⅱ期比例多于生存组,Th9细胞水平、血清CA199和IL-9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构建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Ⅱ期、CA199、Th9细胞及IL-9水平升高导致EC手术患者生存预后风险增加(P<0。05)。绘制ROC曲线,Th9细胞和IL-9单独及联合对EC手术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且以联合预测的价值最好。低Th9组和低IL-9组的病死率高于高Th9细胞组和高IL-9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x2=44。140、27。289,P均<0。001)。结论 Th9及其细胞因子IL-9与EC手术患者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二者水平升高则提示患者生存预后不良风险高,二者未来可能成为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有效手段。

    子宫内膜癌Th9细胞白细胞介素-9生存预后

    奥拉帕利在晚期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侯萍韩宇飞高霞
    25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奥拉帕利在晚期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治疗的晚期卵巢癌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均持续治疗12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类抗原(CA)125、CA199、人附睾蛋白4(HE4)、甲胎蛋白(AF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并比较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A125、CA199、HE4、AF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22年12月,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帕利在晚期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PFS,值得临床推广。

    卵巢癌维持治疗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肿瘤标志物无进展生存期

    临床不典型子痫前期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围产结局的关系

    刘陈齐俊巧侯雪晶郭丽魁...
    25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不典型子痫前期(PE)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典型PE患者的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PE孕妇116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不典型PE组(n=37)和典型PE组(n=79),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孕妇11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围产结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典型P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次>2次、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加>6 kg/m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PC/MPV)<20是临床不典型P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不典型PE组、典型PE组的剖宫产率、早产、产后出血、HELLP综合征、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和转NICU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次>2次、孕期BMI增加>6 kg/m2、PC/MPV<20是临床不典型PE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典型PE会增加剖宫产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子痫前期不典型子痫前期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结局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疗效及对凝血功能、激素水平及子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温凤云宋秀云邓翠艳牟莎莎...
    259-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ASP)联合低分子肝素钠(LMWH-Na)对复发性流产(RSA)血栓前状态疗效以及对凝血功能、激素水平及子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62例RSA合并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A(n=54)、对照组B(n=54)及观察组(n=54)。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A加用ASP,对照组B加用LMWH-Na,观察组加用ASP与LMWH-Na。比较三组患者的妊娠结局、阴道流血、腰酸坠痛和下腹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性激素、子宫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保胎成功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孕酮(P)、雌二醇(E2)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流血、腰酸坠痛、下腹痛消失时间、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S/D)及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P联合LMWH-Na能有效地改善RSA患者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及性激素调节水平,加强子宫黏膜血流灌注,有助于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

    血清25(OH)D、AT-Ⅲ、D-D的表达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

    王晓艳赵雪梅潘璐
    262-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抗凝血酶原Ⅲ(AT-Ⅲ)、D-二聚体(D-D)的表达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妇产科接诊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65例产后未出血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25(OH)D、AT-Ⅲ和D-D的水平表达,并比较不同出血程度、预后的产后出血患者的血清25(OH)D、AT-Ⅲ和D-D的水平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25(OH)D、AT-Ⅲ、D-D水平与产后出血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25(OH)D、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产后出血患者的血清25(OH)D、AT-Ⅲ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组,D-D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25(OH)D、AT-Ⅲ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D-D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AT-Ⅲ水平与产后出血程度、预后之间均呈负相关,血清D-D水平与产后出血程度、预后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血清25(OH)D、D-D有明显高表达,AT-Ⅲ有明显低表达,且与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对其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产妇的病情和预后。

    产后出血25-羟基维生素D抗凝血酶原Ⅲ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