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张君良

月刊

2096-8132

3799092@fjdx.gov.cn

0591-83799092;22853069

350001

福建省福州柳河路61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uJ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理论学习月刊)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1978年创刊,1998年更名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本刊于1992、1996、2000、2004、2005年连续五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本刊2002年全文转载量在全国政治类1470种报刊中名列第26名,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期刊排名中名列第5位;2004年本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稳中有升,全年总计达32篇;2005年人大资料中心转载率政治类1380种刊物中排名第7位。本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发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赢得了我国学术界的赞誉和关注。本刊力争以多维的视角、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开设的重点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与公共行政、经济与社会、当代世界、执政党建设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治理创新异化的生成与纾解——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

    石路马戈旭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创新异化是对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目的与手段倒置现象的描述和概括,主要表现为理念创新异化、服务创新异化、技术创新异化和体制创新异化.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分析工具.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基层治理创新异化可被看作是基层政府依赖政府过度主导、过程导向至上与变通执行任务这三条既有治理路径开展创新而引致的后果.基层治理创新之所以对上述三条路径形成依赖,原因在于引起正向反馈的利益、制度与理念.从利益取向重塑、制度环境优化和工作理念转变等方面对既有路径进行"创造性破坏",并将其引向相对良性的新路径,是纾解基层治理创新异化的有益尝试.

    基层治理创新异化路径依赖基层治理现代化

    合作治理视角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基于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的案例分析

    于立生韩晓轩叶小兰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聚焦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场域并力图打开过程黑箱,剖析公共服务供给逐渐走向合作治理的内在逻辑.从1.0版本"i健身"到"Ai运动"再到2.0版本"i健身"的变迁研究发现:体育公共服务的特殊属性与数字赋能的实际要求使得供给场域的合作成为必然选择.然而,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主体的发展目标需求与其基础禀赋难以满足目标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合作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动态变化的特征,两者在公共服务线上提供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化优势;同时,社会力量也在行政与市场两股力量的加持下经历了从薄弱的"旁观者"到不断成长的"参与者"的发展历程.因此,充分发挥体育公共服务合作治理优势需要基于动态的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策略,对不同主体职责进行科学划分,从而实现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之间的互补和契合.

    公共服务供给合作治理智慧体育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核心要义与革新演变——基于1949-2024年《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

    黄宣谕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日报》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和引导大众舆论的重要窗口,在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文本以"发展""社会主义""消除贫困""先富带动后富"等较为恒定的高频词汇集中反映了共同富裕话语的构成要素和内涵特征.同时,随着共同富裕实践和思想理念的变迁,共同富裕话语表现出由农民话语转向人民话语、全民经营集体经济话语转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话语、单一经济性话语转向多元政治性话语、基层摸索先富道路话语转向顶层设计共富战略话语的革新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命题和政治论断,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特征与理念变迁背后,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年轮,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战略动态演进.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人民日报》现代化建设话语建构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动态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王海燕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测算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共同富裕水平,运用统计分析、核密度估计、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探究我国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动态演变规律和收敛性特征:发现我国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及四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核密度曲线右移明显,但存在绝对差异扩大趋势;除东北部地区外,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其中西部地区收敛最快,中部地区最慢.如果考虑宏观控制变量,所有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收敛速度均有所加快,其中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最慢.

    共同富裕动态演变核密度估计σ收敛β收敛

    社会治理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贵州省四区县的实地调研

    宗世法孙兆霞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东部地区"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社会自觉"形成的"电商村落"不同,西部地区的农村电商发展带有更强的政府引导与政策驱动特征,返乡创业人员销售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方式.但是,这些农村电商面临着组织分散的农户进行生产、市场与社会规则不一致、产销之间的社会信任问题、电商经营者弱小等社会治理方面的难题.基于对贵州省四区县的调研,重点探讨三个农村电商案例,分别探索出"社区电商联户""第一书记直播""兵支书抖音"等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新形态,通过社会治理整合电商产业发展的主体、提高产销之间的社会信任、弥合脆弱的乡村社会基础以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农村电商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这种兼具公益性、市场性、组织性的社会企业型电商,为推进西部地区的农村电商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载体和新路径.

    社会治理农村电商嵌入性社会条件社会企业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陈晓枫陈瑞旭裴文霞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不断深入与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可以在思维、动能、要素以及市场等方面为乡村文化产业全方位赋能,并从产业业态、产业模式、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等方面助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依然存数字技术基础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不足、乡村要素市场困境限制了数字技术赋能效应、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以及乡村文化产业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应采取措施加强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同乡村文化产业的充分融合和完善乡村文化产业治理机制.

    数字技术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政德教育研究

    郑济洲葛文丽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政德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新时代政德教育的成效为基础,聚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建设难题,通过援引古代智识,实现新时代政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政德建设应遵循"私德—公德—大德"的渐进式教育模式,避免政德教育中"空谈心性"的现象."公德"教育亟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互敬型"礼制,推进党员干部行政伦理与公共生活的再规范.在"私德"教育中首先要建构党员干部"主静"的心理状态,吸收借鉴"致良知"等中华优秀传统心性教育的思想要素,促成党员干部从"严私德"的"知"深化为对其的"情感认同"与"意志自觉".在推进政德教育的进程中,要充分考量人性的成长轨迹,注重对"大德"在生活场域、公共场域的连贯性发展,通过有序的政德教育场域延展和实践方略,促成党员干部政德境界的夯实与提升.

    新时代"两个结合"政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传播——兼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徐梦瑶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晚年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留日学生自发地零星介绍,到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等团体为启发民智和拯救国群进行的大量译介工作,而后随着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党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力量,其主要内容经历了从观点转译、文本摘译到完整翻译传播的三阶段.关注处于不同政治立场的译者的译文,以1912年无政府主义者施仁荣译本、1920年国民党员徐苏中译本和1925年共产党员柯柏年译本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译作本身,从译介背景、译者身份、译文特色三方面进行整体考察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需求和主体选择的耦合,译者翻译的时间先后、参考的文献版本以及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高低和思想取向都会影响译文的呈现效果.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施仁荣徐苏中柯柏年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