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防汛抗旱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防汛抗旱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防汛抗旱

中国水利学会

丁留谦

双月刊

1673-9264

cfdm2006@126.com

010-68781008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

中国防汛抗旱/Journal China Flood & Drought Management
查看更多>>《中国防汛抗旱》是中国水利学会主办、国家防办业务主管的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的综合类刊物,旨在及时报道党和国家在防汛抗旱方面的方针政策、交流推广防汛抗旱系统的先进经验技术、探讨减轻水旱灾害的对策及措施、介绍防汛抗旱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患意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重点面向全国防汛抗旱系统职工、广大水利科技人员、科研院校师生及从事灾害研究、灾害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尺度水利数据底板可视化探索与实践

    陈雨璇黎东洲刘国庆范子武...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底板作为数字孪生平台核心组成部分,在支撑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中作为"算据"发挥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在数据底板可视化方面目前还存在数据要素标准不统一、融合渲染方法不明确、业务场景难支撑的问题,特别是大尺度三维数据底板如何融合构建、共享、更新与应用,尚未形成高效的解决方案.根据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数据底板建设思路,详细阐述了当前多源多级数据融合方法和业务可视化同步映射技术,并以淮河流域水利要素可视化模型构建开展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治理与可视化模型轻量化渲染在数据底板建设中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支持流域尺度物理实体与数字要素的同步映射,也能够增强多场景的业务服务能力,为流域水安全保障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数字孪生水利数据底板数据融合可视化模型同步映射

    基于通用模型平台的秦淮河流域水文预报技术探讨

    冯俊黎东洲马剑波范子武...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其上游为山区、中游为平原、下游为感潮河网,流域内干支水系叶脉相连,水库、圩区、闸坝等水利工程众多,快速在线滚动洪水预报富有挑战.基于江苏省防汛抗旱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平台,研究了降雨径流、河段洪水演进、水库调洪等各类通用模型及其算法,考虑流域上游大中型水库及其调度影响,划分了适用于秦淮河水系特点的分布式预报单元,构建了秦淮河流域洪水预报模型,以2024年 7月暴雨洪水前垾村控制断面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在线通用模型算法能够实现快速洪水预报方案构建及其模拟计算,并且具备较好的准确度,可为秦淮河流域洪水预报与调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洪水预报秦淮河流域通用模型平台多模型耦合

    城市河湖智慧管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及应用——以数字孪生金鸡湖及周边河网为例

    曹颖甘琳马振坤谢忱...
    21-2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城市河湖治理与长效管护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是加快完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针对气候变化下河湖智慧管护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城市河湖智慧管护体系构建框架,以金鸡湖及周边河网区域为研究区域,探索了多维感知体系、多层级数据底板、水文水动力调控模型智慧核心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业务应用体系的构建实施路径,建成了数字孪生金鸡湖及周边河网智慧管护系统.该系统具有场景推演、智能模拟功能,可支撑实现精确的防洪排涝调度、畅流活水调度及蓝藻高效防控,提高应急响应和管理策略制定能力.实践探索了数字孪生赋能的城市河湖智慧管护新模式,以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数字孪生水利智慧管护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金鸡湖数字孪生河网智慧管护智能调度

    基于静态—动态变量解耦的城市积淹水深快速分析方法

    王诗怡杨光陈雨璇黎东洲...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极端暴雨天气防范应对已成为城市防汛工作的重点之一.极端降雨条件下的实时滚动洪涝风险分析可以为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是防范洪涝灾害的有效方法.尽管传统基于水文水动力专业模型的仿真可以在精细网格上计算出洪水演进及退水的全过程,但精细网格数值计算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资源,滚动洪涝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往往达不到要求.通过建立城市洪涝淹没深度与降雨量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静态—动态变量解耦的动态水深高效插值方法,结合分布式数据库和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与水文水动力专业模型模拟相对一致的结果.本研究以期为城市洪涝实时风险分析提供有效支撑.

    城市洪涝预报预警河网管网模型洪涝风险分析插值计算

    滨湖城市防洪智能调度与"四预"业务系统开发——以江苏无锡市运东大包围为例

    杨光王诗怡黎东洲刘国庆...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为水利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但受限于历史实测资料不足,人工智能算法在滨湖平原河网地区洪涝预报中的应用存在一定困难.以江苏无锡市运东大包围为研究区域,详细阐述了城市洪涝智能预报调度的实现路径,利用水文水动力模型生成调度预案集,分别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与卷积网络模型构建城市河网关注点水位智能预报方法与城市内涝风险阈值快速计算方法;以服务"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业务为导向设计防洪智能预报调度系统,开发系统功能,集成专业模型与智能模型服务于业务场景应用,以实践探索为太湖滨湖城市洪涝预报调度一体化、智能化、业务化提供参考.

    滨湖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洪涝预报调度神经网络模型太湖

    城市河网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

    杨帆黄玄范子武贾本有...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河网工程群联合调度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闸、泵、堰等水利工程,是多时段、多对象、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优化问题.基于此,提出了面向河网水环境改善目标的水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综合运用了"水量水质模型—优化调度模型—优化求解算法—方案优选方法"耦合方式,构建面向河网水环境改善的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EM-MOPSO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基于AHP-TOPSIS的联合调度方案优选,以实现对河网水工程群联合调度的优化与决策支持,选择了长三角地区某城市河网开展了优化模型关键技术的数值试验与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水工程常规调度方式,本优化模型可以减少河网生态引水量23.9%~28.5%、提升河网水体水质达标度11.8%~90.4%,优化模型能够支撑平原城市河网地区取得显著的防洪除涝、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城市河网工程群多目标联合调度优化模型AHP-TOPSIS

    苏州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与水环境调度数字孪生平台研究

    喻凯马振坤洪磊范子武...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河网工程群智慧化调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苏州市中心城区大包围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水利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平台,以期解决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智慧化调度等问题.平台以感知数据为驱动,以模型为核心,以远程控制为手段,以水动力—水质为目标,构建河网水动力模型,并针对实况暴雨开展模型率定验证,水位误差小于5 cm,满足业务化运行要求.以"四预"业务体系为基础,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不同边界条件与工况组合,构建面向防洪排涝和水环境业务的调度预案集,以多目标为决策变量提出防洪排涝和水环境调度优选方法,并构建水利"四预"业务体系,提升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智慧化调度水平,驱动水利智慧化发展,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治水为民,兴水惠民.

    苏州市中心城区数字孪生防洪排涝水环境调度"四预"业务

    基于水动力耦合模型的城市内涝治理方案效果评估

    崔洁王晨赖文蔚胡筱...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海南海口市龙昆沟流域的内涝问题,近期拟对龙昆沟下游段进行挖深等改造工程,远期采取优化排水分区等综合治理措施.基于InfoWorks ICM软件构建水动力学耦合模型,对近期、远期改造工程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期河道改造工程实施后,河道水位有所降低但对地表内涝缓解作用有限;远期流域规划工程实施后,河道水位明显降低且地表内涝情况明显改善,可达到预期效果.可见,通过加深河道断面从而增大过流断面面积,可有效降低河道水位,增大河道过流能力,但无法对地表内涝起到太大缓解作用;而通过优化排水分区等综合措施减少河道汇水面积,可明显降低河道水位,减少漫溢并改善地表内涝淹没情况.

    InfoWorksICM水面线城市内涝水动力耦合模型海口市

    外江潮位抬升背景下江苏省太湖地区雨潮遭遇分析

    柳子豪汪院生钟栗吴心艺...
    59-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感潮地区外江潮位的变化对有效发挥区域洪涝体系十分重要.江苏省太湖地区作为典型的感潮区域,在现状防洪体系下进行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推算时,并未充分考虑与评估区域暴雨遭遇外江高潮位时对区域防洪的影响.根据沿江3个潮位代表站长系列实测潮位资料,对外江潮位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潮位代表站年最高潮位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以镇江(二)潮位站变化趋势最为显著.但在汛期时,平均低潮位在历年变化中变幅不大,且在短历时(最大7d)降雨发生时期,各区域降雨重现期与潮位重现期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之间显著不相关.从反映实际情景对区域不利影响的角度考虑,在新一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中,仍建议沿用设计暴雨与实况潮位相组合的方案.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潮位洪涝灾害感潮地区

    海南省自然灾害灾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陈小康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自然灾害风险日益突出.为了提升海南省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能力,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程度,引入灾情综合指数,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量化分析灾情综合指数与综合灾害损失之间规律.结果表明:灾害损失评估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各评估因子在综合灾害损失中的占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海南省综合灾害损失以直接经济损失和严重损坏房屋数为主导,累计占比达54%;灾情综合指数极值均与各地区历年灾害损失极值相对应;海南省灾情综合指数呈总体逐年变小趋势.研究可为防灾减灾救灾管理部门评估灾害损失程度及灾后巨灾保险赔付提供依据.

    防灾减灾层次分析法灾情综合指数灾害损失评估模型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