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法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刘耀

双月刊

1001-5728

bjb303@sina.com

010-63495531 010-83901261

100038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7号楼303室(北京市3817信箱)

中国法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法医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的法医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临床学、法医精神病学等及其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成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拟解剖:形成公安新质战斗力的法医学路径

    吕途杨超朋何光龙王坚...
    649-653,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医是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的主力军,也是刑事技术领域配备人员最多、业务面覆盖最广的传统专业门类.虚拟解剖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检验效能、高数据价值的新兴尸体检验手段,其无创性、数字化、可再现的独特优势,有助于转变社会公众对尸体解剖的传统观念,有助于提升死因鉴定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助于积累数据资源,对接公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潮流下,法医技术人员要抓住虚拟解剖技术研究的契机,立足业务需求,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将虚拟解剖技术转化为公安新质战斗力.

    法医学虚拟解剖新质鉴定技术公共安全

    100例亲密关系命案伪装行为的法医学分析

    倪首涛聂昊王爱华孟运乐...
    65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亲密关系命案中涉及伪装死因及方式等行为发生频数、与死亡性质的相关性、法医学特征以及与真实死因的对应关系,提高亲密关系命案中伪装行为的法医学认识.方法 在 100 例已破亲密关系命案中,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伪装行为与亲密关系、死因、致伤工具、损伤程度、抵抗伤、死亡时间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伪装死因与真实死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100 例亲密关系命案中,22 例涉及伪装行为.10 例伪装"自杀"案件中,伪装死因6例(60%);在12个"意外"案件中,伪装死因10例(83.33%).伪装方式在"自杀"案件中出现3例(30%);"意外"案件仅出现1例(8.3%).扼死案例中伪装死因的比例相对较高(35.71%,10/28).损伤程度轻的案例中,伪装死因的比例较高(15/46).无抵抗伤的案例中,伪装死因的比例为 23.19%(16/69).在真实死因中,扼死最常被伪装.结论 亲密关系不会影响伪装死因及方式等行为的发生及分布.伪装"意外"性质的案件数量多于"自杀"案件.扼死、投毒等杀人手段由于不容易留下明显的损伤,容易被伪装成自杀、他杀.

    亲密关系命案伪装死因死亡方式法医学分析要素损伤特征

    81例有伪装行为他杀案件的法医学分析

    伏建斌步斌曹喆
    660-661页

    他杀伪装行为

    用高坠掩盖杀人案件的法医学分析——附15例报告

    黄亮王勇夏成楠董镧...
    662-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性别、年龄、时间、坠落地点、伪装前死因、伪装后死因、杀人动机、案件性质、双方关系、法医鉴别要点等方面对15例伪装高坠杀人案件进行法医学分析,阐释时间矛盾、行为矛盾、特征矛盾等甄别要素在该类案件中的体现与应用,从而构建伪装高坠杀人案件的法医学鉴别思路,旨在为法医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法医病理学高坠伪装行为分析机械性窒息命案

    更正消息

    《中国法医学杂志》社编辑部
    666页

    利用高纯一氧化碳杀人后伪装意外1例

    魏智彬张以刚张超孙彦辉...
    667-668,673页

    法医病理学一氧化碳中毒他杀伪装行为

    特殊皮革样化在扼颈案件侦破应用1例

    马成栋廖明庆曲延金岑志勇...
    669-670,673页

    法医病理学皮革样化扼颈机械性窒息

    他杀伪装意外坠楼1例

    王敏葛延昌王国平
    671-673页

    高坠伪装意外损伤机制法医病理学

    肺细小支气管形态及淋巴结PHH3表达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张永昊李明明何梁超陈刚...
    674-678,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细小支气管及淋巴结形态学变化用于推断早期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可行性.方法 35 只 8 周龄雄性SD大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置于恒温恒湿箱内,分别于死后 24 h内各时间点取 5只提取肺组织行常规HE及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Histone H3,PHH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Image J 分别测量粘膜层面积(S粘膜)、粘膜层基底侧与平滑肌层管腔侧之间面积(S粘膜外)及管腔面积(S管腔),并计算S粘膜/S管腔(粘膜占比)、S粘膜外/S管腔(粘膜外占比)及S粘膜外/S粘膜;使用Image J IHC profiler测量淋巴结细胞核PHH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程度,使用Graphpad Prism 9.5 对上述计算结果及PHH3 染色阳性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粘膜占比随PMI增加呈下降趋势(0 h与18 h及24 h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粘膜外占比及S粘膜外/S粘膜随PMI增加呈上升趋势(0 h与其余各时间点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HH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程度在死后24 h明显减弱(P<0.05).结论 肺细小支气管、淋巴结形态学变化在死后24 h内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助于推断早期PMI,淋巴结细胞核PHH3有望成为鉴别早期与晚期PMI的临界指标.

    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组织形态学细小支气管淋巴结磷酸化组蛋白H3(PHH3)

    奥氮平致大鼠体重增加的早期预警方法研究

    王涛杨倩宁欣吴奕桦...
    679-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奥氮平治疗精神病疗效显著,因此其使用率逐年升高,中毒案件时有发生.体重增加作为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对其预警可以减少奥氮平中毒的发生.本文通过比较奥氮平给药后大鼠体重不变和增加组的代谢组数据,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建立奥氮平致大鼠体重增加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30 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氮平给药组,分别进行生理盐水和奥氮平连续灌胃处理,首次灌胃 24 h后内眦静脉取血,留取血清进行代谢组分析,通过与28 d后对照组体重比较,将给药组分为体重增加组和体重不变组,比较二者的代谢组数据,筛选出差异化合物,继而建立早期诊断模型.结果 奥氮平处理后体重增加组与不变组的差异化合物有 26 个,其中脂质有 10 个,差异化合物富集在 α-亚麻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通路上.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早期诊断的模型,模型的预测率为80%.结论 奥氮平给药会导致大鼠代谢组发生变化,多集中在脂质上,基于26个差异代谢物建立的模型可作为奥氮平中毒的法医学早期判定的潜在方法.

    奥氮平早期诊断代谢组学超高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