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善元

双月刊

1671-0444

xuebao@dhu.edu.cn

021-62373611

200051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纺织、合成纤维材料、服装等学科为特色,兼顾纺织相关的理工、管理、艺术类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即体现特色、兼顾相关学科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员工的科技论文,同时也刊载校外、海外的科研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与转型研究

    佘敏楚楚管丽媛俞建勇丁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技术更新和全球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使得纺织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文探讨了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问题,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纺织行业从手工生产到工业化,再到数字化时代的演变过程,重点讨论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和环保染色技术等新兴生产力对行业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智能制造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以及环保染色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贡献.同时,剖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成本转型和人力资源再配置的挑战,分析了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新质生产力纺织行业创新产业升级

    一种多功能编织缝合线5-Fu@CHA-TA/PLA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张琪禄徐丽慧王黎明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最大限度减少损伤皮肤组织炎症、抑制瘢痕、促进伤口生理性愈合,多功能缝合线是目前临床研究重点.合成单宁酸(TA)增强的酰化透明质酸(CHA),用于负载五氟尿嘧啶(5-Fu)制备功能化缝合线用水凝胶涂层5-Fu@CHA-TA.通过浸涂-紫外光照联用法将7股聚乳酸(PLA)复合纱线为基材编织的缝合线浸渍到5-Fu@CHA-TA水凝胶中,最终制备5-Fu@CHA-TA/PLA多功能缝合线.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5-Fu@CHA-TA水凝胶能够均匀涂层到PLA缝合线单丝表面;抗氧化试验、溶血试验及抗菌试验的结果显示,功能化改性的缝合线具有安全稳定的抗氧化性、血液相容性和显著的抗菌效果.缝合线摩擦力试验结果显示制备5-Fu@CHA-TA/PLA多功能缝合线摩擦力明显小于PLA编织缝合线,这有助于减轻受伤组织的摩擦与拖拽.涂层稳定性的测试结果显示,在多次缝合后编织缝隙处依旧存在水凝胶,这一现象确保了缝合线一旦被植入体内,便能够有效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体外细胞相容性测试结果显示,功能化改性的缝合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释放的5-Fu对成纤维细胞抑制率达65.48%,具有显著抑制组织增生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功能性缝合线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缝合线功能化创面增生瘢痕

    经编间隔织物增强亚麻纤维/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

    周子祥陈思石大为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将亚麻纤维/经编间隔织物与软质硅橡胶进行复合,制备8种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经编间隔织物增强亚麻纤维/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对复合材料进行平板压缩试验,探讨经编间隔织物结构参数、亚麻短纤维长度和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和压缩能量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结构正切值较低的间隔织物和较长的亚麻短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缩能力;亚麻短纤维质量分数过高时,复合材料内部摩擦增加,材料压缩性能降低,亚麻短纤维质量分数过低时,则无法有效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基于Spence不变量本构理论建立压缩状态下复合材料的细观压缩力学理论模型,对其压缩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细观压缩力学理论模型可有效模拟20%形变内复合材料的压缩演化过程.

    亚麻纤维经编间隔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力学模型

    不同拓扑路径形式开/闭环无结网编织工艺

    孙志宏陈安琪邵国为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编织不同拓扑路径形式的开/闭环无结网,避免旋转式编织技术中锭子在各方向的干涉,提出一种新的锭子排布表示方法.此方法总结了开/闭环无结网编织时变轨转盘的排布规律和数量关系.基于此规律,可以根据织物的网目数量和开/闭环状态,设计锭子的排布方案和运行路径,并计算所需的变轨转盘数量,这不仅确保实现编织过程中锭子间的无干涉,还实现各种网目数量的开环和闭环无结网的编织.通过结合计算机编程软件和编织过程中锭子的坐标变化,实现不同拓扑路径形式的编织预制件的实体建模.应用上述方法和规律,设计无结网编织机,并进行了实际编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为使用者设计无结网编织机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方向无结网干涉锭子排布规律开/闭环织物模拟

    基于对苯二甲酸/异氰酸酯反应的芳香族聚酰胺的合成

    韩福林董杰李琇廷许青松...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对苯二甲酸(TPA)、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反应单体,基于羧基与异氰酸酯基团的反应合成了芳香族聚酰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研究了聚酰胺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聚合物的分子质量为(3.18~7.81)×104 g/mol,且随着TDI含量的提高,聚酰胺溶解度提高,分子质量有明显提升.所制备的聚酰胺薄膜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为98~127 MPa和3.33~3.95 GPa,断裂伸长率高于20%,通过调控TDI/MDI的摩尔比可将其断裂伸长率提高至50%,表现出优异的柔韧性.所制备的聚酰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均高于290℃;在氮气中,薄膜10%热失重温度为431~447℃,这表明该类芳香族聚酰胺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同时,聚酰胺薄膜颜色较浅,薄膜的截止波长均低于 383 nm,在530 nm波长处的透光率均接近80%,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

    芳香族聚酰胺对苯二甲酸二异氰酸酯结构与性能

    基于萘核的A-D-A型非稠环受体合成及其高开路电压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

    张宇朱雨轩董方亮马在飞...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性能、低成本、结构简单的非稠环电子受体分子,拓展其商业化应用的范围,以3,7-二溴萘-2,6-二醇和2,6-二溴萘-1,5-二醇为原料,通过烷基化反应、Stille偶联、Knoevenagel缩合反应等合成了两个异构化非稠环小分子电子受体26NO4F和15NO4F,并对其光学吸收、能级、热性能、光伏器件与形貌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光伏器件中,使用PM7作为给体聚合物,PM7:26NO4F和PM7:15NO4F器件的开路电压(Voc)均超过1.0 eV,但PM7:26NO4F器件具备更高的短路电流(Jsc)和填充因子(FF),其光电转化效率(PCE)为6.01%,高于PM7:15NO4F器件的5.05%.提出一种基于萘核的高Voc电子受体分子设计思路,揭示了烷氧基取代位置对非稠环电子受体性能的影响.

    有机太阳能电池非稠环受体异构化高开路电压

    高性能Sb2O4@C/CC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极

    闫志宇王春瑞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以碳布(CC)为衬底,在其上生长金属有机框架的衍生物碳骨架(C),然后碳骨架内布局Sb2O4 纳米棒,即Sb2O4@C/CC复合电极.Sb2O4@C/CC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其初始比容量高达1 616.1 mA·h/g,在100次循环后依然可逆,容量保持在1 161.5 mA·h/g,接近Sb2O4 的理论比容量(1 227 mA·h/g),优于已报道的Sb2O4 基复合材料.在1 A/g电流密度下,Sb2O4@C/CC电极的放电比容量高达837.2 mA·h/g,经过300次循环后,其容量仍保持在495.5 mA·h/g,接近初始容量的71.5%.在3 A/g的大电流密度下,Sb2O4@C/CC的可逆容量依然保持在311.3 mA·h/g.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水热法氧化锑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模型的高自由度超表面原子逆向设计

    王军凯林森刘港成伍滨和...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方法在设计电磁响应差异显著的超表面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以及计算资源的问题,打破超表面在波前调控领域的应用瓶颈,将生成对抗神经网络与预测神经网络组合的模型引入设计流程中,实现了对高自由度超原子的快速、精确逆向设计.研究表明,使用卷积网络模型作为光谱预测器代替复杂的电磁数值模拟时,可实现对超原子电磁响应光谱的快速、准确分析.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则取代了传统的迭代优化试错法,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快速产生多个满足条件的候选超原子结构.该模型结合工艺容差分析等手段,为全息显示、光学功能器件等新颖应用提供可靠的设计方法.

    超表面逆向设计预测网络生成对抗网络高自由度

    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EML4-ALK融合基因分型检测

    钱丽君胡珊珊肖君华李凯...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变异体V1、V2、V3a、V3b设计引物、探针,优化连接探针长度及其浓度,建立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qPCR法检测方案,并对该方案的特异性、检出限、抗干扰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连接酶链式反应的qPCR法能对EML4-ALK融合基因进行有效分型;连接探针长度在30 nt(nucleotide)时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最高;连接探针终浓度在0.1~1.0 nmol/L较为合适;设计的引物、探针特异性好,只扩增靶RNA,对其他RNA无扩增;对EML4-ALK融合基因变异体V1、V2的检出限为10 copies/μL,变异体V3a、V3b的检出限为100 copies/μL;在EML4-ALK融合基因RNA标准品检测过程中加入100 ng的肺癌样本RNA作为干扰,检测结果未受到明显干扰.

    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连接酶链式反应基因分型检测荧光定量PCR

    镉胁迫对酵母细胞质膜功能和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孙艳颖刘瑶沈裕虎王桥...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重金属镉(Cd)污染的细胞毒性及Cd超富集微生物的选育,以最常用的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d胁迫细胞毒害的靶点及相关基因过表达对细胞抗性的影响.通过基因突变菌株对Cd胁迫生长抑制分析,细胞内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MDA)水平的生化检测,探究Cd毒的机制;采用ICP-AES、GC-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Cd胁迫对细胞内Na/K离子平衡、膜脂组成、细胞壁结构的影响.影响膜脂合成和细胞壁完整性的基因MGA2、PAH1和CHS1突变对Cd敏感,细胞内ROS和MDA水平随Cd处理浓度升高而提高;Cd胁迫破坏细胞Na/K离子平衡,影响细胞脂质代谢,棕榈酸升高、油酸降低;细胞壁的破损率增加,过表达几丁质合成关键基因CHS2有利于维护细胞壁的完整性、提高细胞对Cd的抗性.细胞质膜和细胞壁是Cd胁迫最重要的靶点,为Cd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镉胁迫重金属污染酿酒酵母细胞膜细胞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