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工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月刊

1009-1742

gpy@cae.cn

010-58582511

100120

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中国工程科学/Journal 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1999年创刊的中国工程院院刊。它立足于30多个工程科技领域,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典型工程设计及经验总结,重大工程咨询调研报告等为主要报道内容,是荟萃专家学者创新精华,融百花为一园,集综合一体的学术期刊。其撰稿人的30%以上来自两院院士,52%来自研究员、教授级专家,10.2%来自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工程科学》是广大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独具智力资源优势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思考与建议

    谢克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规划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能源体系发展新格局,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10年来我国能源体系发展历程,把握当前国际能源领域形势和我国能源发展新目标的基础上,明晰了由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构成的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深化了对包括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演变、煤炭安全兜底、油气增储上产、非化石能源降本增效在内的新型能源体系的认识.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深化改革的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思路,凝练了面向2035年、2050年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目标,梳理出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乡能源体系协同发展、构建多轮驱动能源供给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新型能源评估体系等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举措.相关内容提供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所需的理论引导与实践支持,可为新时期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新型能源体系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

    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赵文智梁坤李志欣丁麟...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是强国之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本文梳理了世界主要能源强国或大国的能源建设经验,归纳出能源供应稳定多元、能源消费低碳高效、能源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市场开放有序、能源治理体系完备等世界能源强国的普遍特征;在辨识我国能源强国建设的优势与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能源强国的中国路径,包括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研究建议:加大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力度,增强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推进陆相页岩油革命,努力提高油气自给保障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积极布局氢能等清洁能源,通过多能源协同提高能源安全供应能力、兼顾落实减碳目标.相关举措将有力支撑我国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的顺利转变.

    能源强国国际经验中国路径能源转型能源市场能源科技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风险识别与应对

    张来斌王建良武颂凯李孥...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重要任务、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并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举措,研究其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宏观价值.本文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内涵对能源转型的本质要求,识别出以本质要求为出发点的能源转型风险,提出了相应风险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转型提出了"能源安全、环境友好、社会公平"三方面本质要求;我国能源转型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着煤炭行业安全、油气供给安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在环境友好方面面临着低碳技术制约发展、新能源所需关键金属矿产供给安全风险,在社会公平方面面临着社会公平失调风险,还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最后从能源安全风险应对、环境友好风险应对、社会公平失调风险应对、金融风险应对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进而从短期优先实施、长期持续推行两个层面建立各类应对策略的保障机制.

    能源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油气进口电力系统低碳技术金属矿产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能源安全评估体系重构与启示

    章姝马堉博郑馨竺朱潜挺...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前提,其内涵已从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安全拓展至包含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利用的更丰富维度.本文构建了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新型能源安全评估体系,以美国、英国、中国、印度等18个国家为例识别了能源安全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多元化能源安全评估体系下,英国、日本、中国等油气资源匮乏国家的能源安全性显著提升,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全球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强化这一趋势.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能源安全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在能源转型中更具优势;敏感性分析显示,尽管化石能源供应仍是各国能源安全的主导因素,但多元化供应、可持续利用在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为此建议,把握转型契机,发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资源优势,健全能源治理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举措,提高能源安全水平,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性提供支撑.

    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格局演变

    能源强国目标下煤炭安全保供及高效降碳效力研究

    葛世荣刘淑琴刘金昌王兵...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安全保供及高效降碳效力研究可为能源强国目标下煤炭领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本文从安全保供和高效降碳两个角度入手,研究了煤炭在能源强国目标下继续保持主体能源地位的潜力、能力和实力,着重通过构建煤炭安全保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煤炭安全保供的效力,分析了2060年前煤炭领域的降碳效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炭的可采储量和资源分布是安全保供的基本保障,结合近20年煤炭供应和消费关系可知,我国煤炭资源具备稳定、安全、坚实的保供能力;未来煤炭的安全保供效力在波动中逐渐趋向于动态的柔性平衡;传统煤炭能源向煤基能源过渡效力是构建能源强国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煤炭领域在清洁转化与利用中体现出显著的降碳潜力,未来随着煤炭地下气化和富油煤开发利用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展现出较强的降碳效力,至2060年总体的降碳效力约为1×109 t.

    能源强国煤炭领域安全保供高效降碳效力预测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场景与关键技术

    程超高丹张衡黄吉光...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对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并考虑能源保供与转型需求,阐述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系统剖析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从煤炭开发,燃煤发电,煤化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分别与新能源融合的4个场景角度出发,总结了当前煤炭与新能源融合的主要形式、技术特征、应用情况等.着重关注煤炭开发与新能源融合、"风光火储"联合调度、太阳能光热与燃煤发电融合、太阳能光热与CCUS融合、绿氢与煤化工融合等5类技术,深入分析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技术体系的发展挑战与突破方向.研究建议,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大煤炭与新能源科技研发力度,完善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相关的财政、金融和人才支持政策.

    煤炭新能源融合场景煤电煤化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余晓钟刘梦薇邱湖淼罗平亚...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产业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碳减排"的重要依托,是确保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撑,其高质量发展将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与对外合作等注入动力.本文系统分析了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总结了新发展阶段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供能力不足、市场机制尚未理顺、关键技术装备存在"卡脖子"环节等方面;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大力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着力建设天然气产业市场体系、推动升级天然气产业技术装备、加快天然气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抓住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思路,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需要.

    能源体系天然气产业能源转型技术装备升级绿色低碳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新兴气体能源创新发展研究

    仲冰韩颜如张国生梁英波...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生产力跃升都以能源转型为重要驱动力,能源品种的更新迭代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秩序重构的变革性力量,催生先进生产力质态;全球正在兴起以非常规天然气、生物天然气(或生物燃气)、氢气、氨气等为代表的新兴气体能源的发展浪潮,为能源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鉴于已有研究和实践缺乏对于新兴气体能源的综合把握与系统审视,本文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概览新兴气体能源发展的宏观背景,剖析我国发展新兴气体能源的现实意义、产业基础、政策支撑,研判新兴气体能源的发展愿景、方向与模式,进而提出新兴气体能源发展建议.研究认为,发展新兴气体能源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规模化应用将改变未来能源格局,革新传统天然气工业与燃气行业,塑造新的气体能源工业形态;应结合我国能源转型进程,精准把握新兴气体能源发展的价值、战略、技术、定位,将新兴气体能源列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能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选择.进一步在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生态构建等方面探讨发展要点,以期促成我国新兴气体能源产业朝着安全、绿色、多元、融合方向演进.

    新兴气体能源氢能氨能多气互补多能融合能源转型

    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王国荣周莉周守为刘清友...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能源强国和"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多种能源融合是解决各能源分系统割裂、调整优化能源格局、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在分析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多种能源融合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对标能源强国建设的清洁、高效等特征,提出了集能源转换、互补、再利用以及零碳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多能融合模式,进而提出了多种能源融合的基本发展路径.研究建议,立足资源禀赋、建立支撑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快突破多种能源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装备可靠性,加强"多种能源融合"相关人才培养,优化多种能源融合产业链结构,以更好推进我国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规划、建设与实践.

    多能融合能源强国双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形势下完善我国碳核算体系的对策研究

    边少卿杨姗姗杨秀鲁玺...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为由组建了绿色贸易"碳壁垒",试图利用碳排放核算和认证优势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抑制影响.面对这些新挑战,我国需完善碳核算体系建设,助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本文以完善我国碳核算体系为研究目标,总结了碳核算体系的内涵及建设进展,介绍了国际绿色贸易机制的核算报告要求,并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碳市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在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支撑及质量保障体系3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碳市场在核算方法上与国际绿色贸易机制具有一致性,但在碳足迹体系、数据支撑及质量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依赖现有的核算体系将不足以应对"碳壁垒",而核算体系的差异性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国应秉持坚决反对缺乏公平性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一基本立场,同时采取完善碳核算体系的具体措施:完善产品层面的碳核算体系,建立具有高公信力的排放因子数据平台,加强科研机构的研究支撑,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尽快建设受影响企业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能力.

    碳排放核算体系绿色贸易壁垒规则机制欧盟新电池法案碳边境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