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陈烨

月刊

1004-7654

bjb91@vip.163.com

010-68040496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东路8号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China Market Supervis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探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更好地为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场监管投诉举报数据质量实证研究——以全国12315平台部分省市数据为例

    徐瑞杰李悦磊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12315平台是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数据的主要来源,反映了一个时期消费的总体情况.它既是消费者诉求和关注热点的"晴雨表",也是经营主体提供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反映市场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晴雨表".投诉举报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市场监管精准执法、靶向监管、风险预警、优化资源配置意义重大.本文以全国12315平台中6个省(市)的投诉举报数据为例,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投诉举报数据质量进行研究,分析数据质量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2315平台投诉举报数据数据质量

    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创新市场监管统计管理体系治理策略研究

    黎伟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发生的大趋势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计工作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并为国家及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离不开统计工作的全面支持.当前,市场监管统计工作还存在制度标准不全、体制机制不畅、调查能力不强、分析服务不优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管理体系,加快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市场监管部门加快推进统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参考.

    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市场监管统计治理管理体系

    论我国信用监管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王开元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带来了一种创新思路,而信用监管制度的构建是信用治理工作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的信用监管制度在创新和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产生诸多争议,信用监管的范围、依据及联动奖惩制度的合理实施等问题亟待解决.究其本源,在于立法体系的先天不足造成的运行梗阻.因此,在后续的信用监管立法工作中,应当尽快出台信用监管的统合性立法、审慎确定信用监管立法的调整范围,完善信用联动激励惩戒制度和争议救济渠道,以及强化新兴科技在信用监管领域的合理使用,为信用监管扎紧法律"篱笆".

    信用监管立法体系调整范围联动奖惩科技赋能

    分销型社交电商涉传销实务判断

    彭善坤沈岚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经济时代,分销型社交电商天然需要构建销售分层、利润分成的经营模式,"团队计酬+分销型社交电商"应运而生,这对促进消费、激发活力的积极作用愈发显现.该种经营模式是否涉及传销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某社交电商分销模式为例,尝试运用法律解释和执法技巧进行违法性分析,并提出实务处理建议.同时,基于社会发展现实,基层实务部门要与时俱进,坚持实质分析原则和包容审慎理念,既不能机械执法,更不能逐利执法,应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规范其发展,挖掘其正向价值.

    分销电商传销新业态新模式实质判断包容审慎

    基于信用监管的预付式消费市场治理研究

    王秀峰郑拓伟张剑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付式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商业运营模式,得益于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同时获利而被社会广泛应用.受经济持续下行和消费信心低迷的影响,预付式消费市场失信风险陡然加剧,虚假宣传、交易欺诈、闭店跑路现象层出不穷.信用监管能够有效缓解预付式消费市场监管矛盾,但当前仍存在监管主体不明确、惩戒力度偏弱、精准度不高、共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应通过调整监管机制、挖掘数据价值、完善共治体系来提高信用监管效能,促进预付式消费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风险分类监管效能

    执法权下沉乡镇街道后的实施困境与法治应对

    郭胜习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执法权下沉乡镇街道很大程度解决了基层的执法权能不足问题,强化了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但执法权下沉后,乡镇街道对下放的执法权存在"接不住,用不好"的问题,部分省市对一些专业性强、不宜下放和乡镇街道无力承接的执法权重新予以收回.当前,应坚定执法权下沉改革信心,从容应对执法权下沉后的执法实施困境.一是以基层迫切需求为导向下放职权,理顺执法下沉改革的职权转移逻辑;二是建立执法权下放与收回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执法权下沉与收回的评估制度,实施精准评估,实现收放自如;三是加强执法权下沉之后的人财物同步匹配保障,切实增强基层执法主体的承接能力;四是加强执法权下沉后的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乡镇街道执法规范有序.

    执法权下沉执法权收回执法评估基层治理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第十三次集体(扩大)学习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