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预防指南(2024)

    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李危石
    389-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患者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严重影响预后.目前,该患者群体骨质疏松症漏筛、漏诊现象较普遍,药物治疗率偏低,且相关诊疗规范尚不完善.已有指南或共识对骨质疏松症本身的诊疗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缺乏针对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群体的相关内容,不利于其骨质疏松相关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因此,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成专家组,遵循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遴选出10个关键临床问题,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采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方法,通过4轮专家讨论会,最终形成19条推荐意见.本指南内容主要涉及术前骨密度精准评估与骨质疏松症诊断,术中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预防要点,术后抗骨质疏松用药、患者管理及康复,旨在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管理策略,有效降低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骨质疏松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腰椎退行性疾病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春跃郭邵逸崔永虹满斯亮...
    404-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髋关节终末期受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THA的AS合并髋关节终末期受累患者462例(658髋)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患者对髋关节满意度的评价结果分为满意组(492髋)和不满意组(166髋),收集并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人口学数据、疾病相关数据、髋关节及手术相关参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髋关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7~208个月,平均(108.3±50.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对髋关节满意度的评价结果显示,48.0%(316髋)为非常满意、26.7%(176髋)为比较满意、19.1%(126髋)为较不满意、6.1%(40髋)为非常不满意,患者髋关节总满意度为74.8%.髋关节评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关节活动度受限、跛行、双下肢不等长、疼痛及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吸烟史[风险比(OR)=0.634,P=0.047)]、风湿性疾病合并症指数(OR=1.610,P<0.001)、使用大直径球头(OR=0.550,P=0.007)和使用陶瓷对陶瓷关节面(OR=0.584,P=0.008)是导致髋关节评价不满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合并髋关节终末期受累患者接受THA术后的髋关节满意度较高.其中,关节活动受限是导致髋关节评价不满意的首要原因.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密切关注与髋关节满意度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吸烟史、内科合并症及假体选择.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满意度关节活动度

    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的短期疗效分析

    李勇李春宝孙景东李彬彬...
    410-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AI)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例F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5~62岁,平均(38.2±10.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包括髋臼成形术、缝合或清理损伤的盂唇,以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凸轮骨赘磨削成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髋活动度、α角、外侧中心边缘(LCE)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背麻木,给予营养神经等常规药物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无患者出现会阴区血肿、大腿外侧麻木.所有患者均获得6~10个月随访,平均(8.04±1.2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髋关节屈髋活动度及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术前,α角、LCE角及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治疗FAI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短期效果满意,可以有效避免髋关节镜术后会阴区并发症的发生.

    股骨髋臼撞击征无会阴柱牵引髋关节镜

    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联合运动力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李庆奇周贵珍李涛王英振...
    416-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联合运动力学对线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联合运动力学对线技术行单侧TKA的42例患者为运动力学组,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联合机械力学对线技术行单侧TKA的38例患者为机械力学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首次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胫股角(FTA)].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3.1±2.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运动力学组患者首次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机械力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KS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运动力学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机械力学组,KSS高于机械力学组,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大于机械力学组,FTA小于机械力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运动力学组患者FTA小于机械力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KSS、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联合运动力线对线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精准性高、安全性好的优点.

    3D打印全膝关节置换术运动力学对线机械力学对线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膝单髁置换术治疗K-L Ⅲ级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术后运动功能比较

    王宏庆董婕梁庆晨于振国...
    42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K-L Ⅲ级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患者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HTO和UKA治疗的K-L Ⅲ级膝关节内侧间室OA患者各50例进行分析.术后根据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后果评分(KOOS)、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分别从运动损伤情况、运动量、运动能力三个方面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HTO组患者随访时间24~45个月,平均(31.1±4.3)个月;UKA组患者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9.8±3.5)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UKA组患者KOOS、PARS-3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显著高于HTO组(P均<0.05);术后12个月、24个月,两组患者间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KA组患者在恢复到OA发病前运动量及运动能力方面所需时间明显短于HTO组(P均<0.05);与UKA组相比,HTO组患者在2年内实现更高级别运动量和运动能力的患者更多(P均<0.05).结论:对于K-L Ⅲ级膝内侧间室OA患者,UKA术后早期能够更快地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术后2年,HTO在实现更高级别运动量和运动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

    膝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膝单髁置换术运动功能运动量运动能力

    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膝关节不稳定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髁限制垫片的疗效

    李慧佳陈涵管骏锋梁杰...
    43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膝关节不稳定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髁限制垫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行初次TKA术中采用髁限制垫片治疗的中重度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作为TKA+垫片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仅采用TKA治疗的中重度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作为TK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常规、膝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股胫角的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总发生率.结果:TKA+垫片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TKA组(P<0.05);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尿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72 h 3个时间点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KA+垫片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和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显著高于TKA组,术后6个月Feller髌骨评分高于TKA组(P均<0.05);TKA+垫片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优于TKA组、膝关节股胫角小于TKA组(P均<0.05);TKA+垫片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与TKA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膝关节不稳定患者初次TKA术中应用髁限制垫片有助于提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水平、改善膝关节的活动水平.

    膝外翻畸形膝关节不稳全膝关节置换术髁限制垫片膝关节功能

    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曹正孔祥朋李小娅李想...
    437-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UK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MAKO机器人辅助U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例33膝.其中男6例,女22例,年龄51~74岁,平均(62.6±7.5)岁,体重指数(BMI)为19.5~32.0 kg/m2,平均(26.2±3.3)kg/m2.随访过程中评价影像学结果、膝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结果纳入假体在位率及假体角度偏差值.膝关节功能评价包括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患者满意度及关节遗忘评分(FJS).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59个月,平均(51.1±6.0)个月.末次随访33膝单髁假体均在位良好,且与术后1年相比未出现假体角度的异常偏差值.末次随访时患者KSS及OKS均较术前改善,也均优于术后1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评分为(35.0±1.9)分,FJS为(89.2±2.9)分.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为膝前痛,1例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结论:MAKO辅助膝关节内侧UKA中期随访的假体在位率好,未出现异常的假体位置,膝关节功能及患者报告临床预后结果(PROMs)优秀,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机器人辅助手术膝单髁置换术中期随访临床疗效

    六轴外固定器延长后置入髓内钉术治疗胫骨短缩

    杜辉李恒何啸天王建业...
    44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六轴外固定器延长后置入髓内钉术(LATN)治疗胫骨短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9月采用LATN治疗的10例胫骨短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7~33岁,平均(23.5±6.2)岁.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机械轴过胫骨平台位置的百分比.末次随访时记录踝关节屈伸活动度、使用基于外固定器联合髓内钉延长术(LON)评分加以改良的积水潭(JST)胫骨延长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并采用Likert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LATN疗效指标与年龄、预期和实际延长长度的相关性.结果:1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9个月,平均(35.2±12.8)个月.延长长度为2.0~10.6 cm,平均(6.2±2.3)cm;带外固定器时间为1.9~6.1个月,平均(4.7±1.2)个月,外固定指数(EFI)为0.6~1.4个月/厘米,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71(0.67,1.00)个月/厘米.骨愈合时间为4.2~14.4个月,平均(8.6±2.8)个月,骨愈合指数(BHI)为1.0~2.6个月/厘米,平均(1.5±0.5)个月/厘米.手术前后MPTA、机械轴线通过胫骨平台位置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平均减小9.0°±3.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ST胫骨延长评分显示优7例,良3例,中和差均0例;患者满意度为非常满意9例,满意1例.无一例出现深部感染.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实际延长长度与BHI均呈正相关(r=0.679、P=0.031,r=0.640、P=0.046),实际延长长度与EFI呈负相关(r=-0.688,P=0.028).结论:LATN是安全、有效的胫骨延长手段.

    Ilizarov技术延长后置入髓内钉术六轴外固定器胫骨

    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王华余雪飞吴宇李宁...
    452-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的15例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2~61岁,平均(44.3±7.8)岁.对骨髓炎病变骨段进行根治性切除,并采用Ilizarov骨搬移术进行缺损骨段的重建,对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8±1.6)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剧烈疼痛5例,为骨搬移时金属切割皮肤引起,通过使用镇痛药及金属皮肤接触面取小切口减小皮肤牵拉张力缓解;钉道感染5例,通过换药及更换穿骨元件改善;搬移骨段漂移7例,通过会师时调整力线改善;马蹄内翻畸形3例,通过加装足环使畸形得到矫正;双下肢不等长2例,通过会师后骨延长解决;拆除外固定器后再骨折1例,予石膏固定骨折愈合;膝关节僵硬2例,通过松解术及功能锻炼改善;软组织缺损1例,通过骨搬移同时进行软组织牵张闭合外露创面.结论: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疼痛、钉道感染、畸形、骨折、软组织缺损等,均可通过合适的治疗策略妥善处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Ilizarov骨搬移术骨髓炎并发症

    长链非编码RNA KCNK15-AS1靶向微RNA-140-5p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孙鹏张国华陈超斌刘彬...
    459-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KCNK15-AS1是否通过靶向微RNA-140-5p(miR-140-5p)影响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合成.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KCNK15-AS1和miR-140-5p在OA软骨组织中的表达.在OA软骨细胞中转染si-KCNK15-AS1,噻唑蓝(MTT)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21、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MP-9、MMP-13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分析KCNK15-AS1与miR-140-5p的靶向关系.si-KCNK15-AS1和anti-miR-140-5p共转染,观察干扰miR-140-5p表达对抑制KCNK15-AS1表达诱导的OA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ECM合成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软骨组织比较,OA软骨组织中KCNK15-AS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miR-140-5p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KCNK15-AS1表达明显提高OA软骨细胞24 h、48 h、72 h的吸光度(OD)值和CyclinD1、Bcl-2蛋白表达量、Aggrecan、Collagen type Ⅱ水平(P<0.05),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21、Bax蛋白水平、IL-6、TNF-α、IL-8、MMP-3、MMP-9、MMP-13水平(P<0.05).KCNK15-AS1靶向miR-140-5p抑制miR-140-5p的表达.干扰miR-140-5p表达逆转了抑制KCNK15-AS1表达对OA软骨细胞增殖、ECM合成的促进作用,对细胞凋亡、炎症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LncRNA KCNK15-AS1通过靶向调控miR-140-5p表达影响OA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ECM合成.

    长链非编码RNAKCNK15-AS1微RNA-140-5p软骨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外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