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矫形外科含义演变的考证

    郭保逢秦泗河
    673-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矫形外科是一个西医名词,传入我国并作为一个临床学科已逾百年.矫形外科学自诞生起即专注于骨骼、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疾病治疗.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骨伤科的影响下,矫形外科学的临床范畴逐渐被骨科学代替,成为骨科学的一个亚学科.因此,矫形外科的含义在我国经历了独特的演变与发展.本文对矫形外科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进行考证,解读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含义,梳理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助力矫形外科的发展.

    矫形外科含义演变

    儿童肘关节损伤术中X线造影技术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小儿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小儿骨科肢体矫形学组颉强张中礼...
    678-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肘关节损伤是儿童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儿童肘关节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在于软骨组织多,常规X线检查无法使关节软骨充分显影,进而造成阅片困难.儿童肘关节次级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导致骨科医师在评估肘关节损伤情况时出现差异,增加了误诊、漏诊的风险,并影响治疗结果的精确评价.因此,建立早期、精准、有效的评估方法对儿童肘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关节造影技术能够有效补充常规X线检查在软骨结构显影方面的不足,使其在儿童肘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评价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使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尽管肘关节造影技术运用广泛,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操作者在进行肘关节造影时的操作标准及操作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严重影响了造影效果的统一性和可靠性.当前,亟待建立一套标准化、高效的肘关节造影技术流程.因此,为了使小儿骨科医师在进行肘关节造影时获得一致和可靠的成像结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并避免潜在并发症的发生,现综合文献回顾及调查研究形成《儿童肘关节损伤术中X线造影技术专家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的诊疗难点,详细阐述了术中X线造影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应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归纳出7个关键问题:①肘关节术中造影的概念;②肘关节术中X线造影的适应证;③肘关节术中X线造影的常用方法;④造影剂的选择;⑤造影剂的安全性;⑥造影剂使用前是否进行过敏试验;⑦造影剂是否需要稀释.本共识旨在指导、规范肘关节造影技术在儿童肘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以推动肘关节造影技术在骨科学中的普及和发展.

    肘关节损伤关节造影术儿童造影剂X线

    基于硬膜骨化风险的分级减压手术策略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李春旭柏秋实翟吉良赵宇...
    686-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硬膜骨化(DO)风险的分级减压手术策略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TOLF)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根据分级减压手术策略治疗的51例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DO风险分为DO低危组和DO高危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CSFL).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RR)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DO低危组38例,DO高危组13例.DO低危组患者下肢疼痛占比高于DO高危组患者[39.5%(15/38)vs.7.7%(1/1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前后JOA评分、术后神经功能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O高危组患者手术节段数、术中出血量均多于DO低危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长于DO低危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O高危组患者CSFL发生率高于DO低危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基于DO风险治疗TOLF患者的新手术策略具有降低TOLF患者术后CSFL发生率和减少DO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影响的优势.

    胸椎黄韧带骨化硬膜骨化分级减压脑脊液漏神经功能

    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的疗效

    王之枫耿翔王晨张超...
    693-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治疗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4岁,平均(45.0±13.1)岁,左足8例,右足1例.分析该组患者骨折的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折解剖复位后应用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并根据X线表现评估第1跖楔关节有无退行性变,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术后平均(14.4±3.1)个月(11~19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接骨板或螺钉断裂.随访29~53个月,平均随访(42.6±10.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影像学评估未见第1跖楔关节退行性变表现;VAS评分0~1分,平均(0.3±0.1)分;AOFAS中足评分90~97分,平均(93.0±2.5)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结论: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较少见.解剖复位并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能恢复第1跖列与腓骨长肌腱的解剖结构,重建内侧柱稳定性,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腓骨长肌腱撕脱跖楔关节接骨板

    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雷雨鸣袁利杰邹俊屈路强...
    699-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2例作为椎间孔组,采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3例作为椎板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31.4±5.8)个月.椎板间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均少于椎间孔组(P均<0.05);两组患者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潜伏期均较术前缩短,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患者的复发时间较椎间孔组延后(P<0.05).结论: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LDH在改善疼痛、腰椎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手术并发症风险接近.椎板间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更少,并可延后LDH复发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纤维环缝合椎间孔入路椎板间入路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李祎李奎蒙王彦琴强宏宇...
    707-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截骨操作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0例KOA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传统手术组采用传统手术器械进行术中截骨;3D打印组运用3D打印截骨导板进行术中截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运动学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3D打印组患者的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屈伸角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随访期间,3D打印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D打印组患者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OA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进行TKA术中截骨操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膝骨关节炎3D打印截骨导板全膝关节置换术

    同种异体骨移植与3D打印定制假体治疗Campanacci Ⅲ级或复发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比较

    孙铭昊虎鑫谭淋云王一天...
    714-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与3D打印定制假体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2例Campanacci Ⅲ级或复发性桡骨远端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术的19例患者作为异体骨移植组,接受3D打印定制假体重建术的23例患者作为定制假体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腕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的腕关节退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异体骨移植组患者获得37~12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74.6±29.0)个月;定制假体组患者获得37~8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68.9±17.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伸直、屈曲、旋后、旋前)、握力、VAS评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和MST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末次随访时,定制假体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伸直、屈曲)、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和MSTS评分均高于异体骨移植组(P均<0.05).异体骨移植组中发生1例远期感染、1例同种异体骨吸收和4例腕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均出现腕关节退行性改变,平均时间为(8.8±2.9)个月.定制假体组中发生3例腕关节半脱位、3例DRUJ分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腕关节退行性改变.结论:3D打印假体重建术与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术相比,能更好地保留腕关节的部分功能,在治疗Campanacci Ⅲ级或复发性桡骨远端GCTB中具有一定优势.

    同种异体骨移植3D打印假体骨巨细胞瘤桡骨远端

    虚拟现实技术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张浩然朱源棚杜悠孙镝涵...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实习的2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教学组和VR教学组,每组各10名.传统教学组接受常规传统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临床教学,VR教学组在VR手术模拟系统上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模拟训练.通过手术结构辨识、学习效果、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椎弓根螺钉置入总时间及住院医师手术操作通用评分表评价教学效果.结果:VR教学组医学生手术结构辨识、课程专注度、学习效率、技能掌握程度、课程评价和教育评价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R教学组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于传统教学组,椎弓根螺钉置入总时间短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R教学组术前准备、手术动作、器械使用、操作流畅度、基本知识和总体表现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VR手术模拟系统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理解颈椎的解剖知识和掌握置钉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临床教学虚拟现实技术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

    股骨头坏死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春平郭珈宜孙超俊阳一丹...
    728-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7-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210例O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同时完成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及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估.明确ONFH患者疼痛灾难化的现患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ONFH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ONFH患者疼痛灾难化的现患率为29.0%(61/210).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独居、ARCO Ⅲ期及Ⅳ期、Harris髋关节疼痛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是ONFH患者疼痛灾难化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NFH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疼痛灾难化倾向,女性、独居、ARCO Ⅲ期及Ⅳ期、髋关节疼痛、焦虑、抑郁是ONFH患者发生疼痛灾难化的危险因素.

    股骨头坏死疼痛灾难化危险因素

    超速离心法和尺寸排阻色谱法对干细胞外泌体促血管生成及骨再生的影响

    康琳黄岳刘福泽王海...
    734-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超速离心法和尺寸排阻色谱法提取干细胞外泌体的产率、纯度、生物活性和促骨修复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和尺寸排阻色谱法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外泌体的粒径、外观形貌和标志蛋白进行鉴定表征.采用二喹啉甲酸(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外泌体中蛋白含量,并采用血管生成因子芯片对外泌体中成血管相关蛋白进行分析.采用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评价外泌体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进一步在大鼠骨缺损模型中评价外泌体对骨修复再生的效果.结果:单位体积上清液中,超速离心法所得外泌体(Exo-UC)质量低于尺寸排阻色谱法所得外泌体(Exo-SEC)质量.电镜下见Exo-SEC中杂质蛋白少于Exo-UC中的杂质蛋白.Exo-UC中检测到16种成血管蛋白,Exo-SEC中检测到的成血管蛋白种类和含量均少于Exo-UC.与Exo-SEC比较,Exo-UC能够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并显著提升大鼠骨缺损部位的骨体积百分比和骨矿物质密度.结论: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干细胞外泌体促新生血管形成能力更强,骨修复效果更佳.

    外泌体超速离心法尺寸排阻色谱法成血管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