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邱贵兴

双月刊

2095-9958

guguanjie@126.com

010-65281306,65286276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骨与关节外科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技术,反映我国骨科医学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骨科医学学术交流。主要面向广大从事骨科基础、临床工作的各级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hatGPT和百度作为骨科相关疾病在线健康信息咨询工具的潜能评估

    陈阳王洁尹相杰滕涛...
    837-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模拟患者的网络检索,评估ChatGPT和百度作为患者寻求骨科相关疾病在线健康信息资源工具的潜能.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或北京市普仁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先天性脊柱侧凸、Klippel-Feil综合征的患者,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关心的问题,每种疾病收集满50份有效问卷为止.将每种疾病所收集的问题按照病因、症状、病情进展、治疗、预后进行分类,最终每个方面筛选出2个问题,即每种疾病归纳为10个问题,最终4种疾病共计40个问题.分别用ChatGPT和百度进行信息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于40个骨科相关疾病问题,ChatGPT的回答总体优于百度搜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骨科常见病,ChatGPT回答优于百度搜索(P=0.042),且主要体现在预后相关问题上(P=0.040);对于骨科罕见病,ChatGPT回答优于百度搜索(P<0.001),且主要体现在病因(P=0.017)、症状(P=0.013)、预后(P=0.036)相关问题上.百度的检索结果对于骨科常见病相关问题的结果评级高于骨科罕见病(P<0.001),ChatGPT回答骨科常见疾病和罕见病的结果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结论:相较于百度的检索结果,ChatGPT回答骨科相关疾病问题的可信度较高,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一般医疗咨询需求.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先天性脊柱侧凸Klippel-Feil综合征

    新型自动延长生长棒治疗幼猪脊柱侧凸模型的初步研究

    孙恒焦洋孙佩宇黄奕臻...
    84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新型自动延长生长棒治疗幼猪脊柱侧凸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2头8周龄雄性约克夏幼猪,通过胸椎(T6~7)和腰椎(L2~3)椎弓根螺钉植入、单棒固定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后4周造模成功后,12头幼猪随机均分为传统生长棒组和新型生长棒组,每组各6头,分别植入传统生长棒和新型自动延长生长棒.传统生长棒组每2周进行1次撑开手术,共8周.新型生长棒组不进行生长棒撑开手术.所有幼猪在生长棒植入前、植入后即刻和植入后8周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同时于生长棒植入后8周测量生长棒延长长度及固定节段脊柱生长长度.结果:造模术后4周,所有幼猪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均>10°,均造模成功.传统生长棒组2头幼猪因首次撑开手术后1周出现深部伤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予以剔除.其余动物未见感染并发症及神经并发症发生.生长棒植入后8周,传统生长棒组冠状面主弯Cobb角由植入前的14.0°(11.5°,15.8°)改善至3.0°(1.5°,3.8°),新型生长棒组Cobb角由植入前的14.0°(12.5°,14.5°)改善至3.5°(2.5°,4.0°),矫形效果明显.生长棒植入后8周,两组生长棒延长长度及固定节段脊柱生长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型自动延长生长棒治疗幼猪脊柱侧凸模型,既能实现脊柱侧凸的良好矫形,又可以促进脊柱生长发育,且无需反复的撑开手术.

    脊柱侧凸生长棒幼猪

    运动学对线膝单髁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李翀曾纪洲张宽梁志强...
    85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单髁置换术后的翻修率和膝关节功能很大程度上与力学对线相关.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传统的机械学对线并未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性化差异,而只是根据胫骨和股骨的机械轴进行截骨和假体植入,可能并非最佳的对线技术.运动学对线作为一种新兴的对线技术,通过恢复两条运动轴,从三维空间恢复人体自然的关节面方向和膝关节生理软组织平衡,或将成为膝单髁置换术后降低翻修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突破口.本文就运动学对线膝单髁置换术的优点、存在问题和前沿探索进行综述.

    膝单髁置换术对线技术运动学对线机械学对线

    本刊对来稿中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

    857页

    骨代谢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多系统机制研究进展

    傅栋铭李然孟斌
    858-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症(OP)以骨形成及骨吸收失衡为主要标志,对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引发诸如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疾病.既往已有许多药物应用于OP的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单克隆抗体,但因不良反应或使用周期长等,其应用受限.肠道菌群(GM)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人体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失衡将引起多种疾病,如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免疫或代谢相关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GM与骨代谢的相关性逐渐得到认知,其有望作为防治以OP为代表的骨代谢疾病的新兴手段.本文从骨骼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对骨代谢与GM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肠道菌群骨代谢骨质疏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