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王小梅

月刊

1004-3667

gaoyanbianjibu@163.com

010-59893297;59893298;59893299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教仪楼

中国高教研究/Jour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家教育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我国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交流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积极组织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刊及时介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读者是: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干部,高教行政部门、高教科研机构、学会、研究会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

    郑庆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正形塑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范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教育的初心,探索可行的实现路径,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规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形成师-机-生互动的三元智能化教育模式,需要解决好人对人、人对机、机对人、机对机四类教育问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深化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的科研、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等应用,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实施招生学业和就业数字化、学科大数据建设、专业知识图谱、数字化教材建设、决策智慧化辅助、国际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等六大工程。

    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技术赋能智慧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倡议(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

    7页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紧迫课题

    眭依凡幸泰杞
    8-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紧迫课题,打破存续时久的传统人才培养常态,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严峻挑战必须的理性选择。在讨论人工智能倒逼大学之学科概念及学科发展拓新的基础上,阐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路径创新两个切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人工智能学科拓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创新

    先进的教育技术:机遇、风险与责任

    Colin Bailey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的纵深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教育的进步突飞猛进。每一项创新都伴随着机遇和风险,数字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以及世界其他大学在数字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案例,对人工智能(AI)使用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概述了混合同步教学的概念和模式,继而对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以及触觉技术进行了评估。作者讨论人工智能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有效使用,对数字教育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数字教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伦理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思考

    马一德韩天舒
    22-2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建构起了"以法学为主体,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两翼,以交叉学科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在新时代,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总体规模不足、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不足、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人才培养要契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需求、契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要求、契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新要求,确立"X学科+知识产权硕士"的本硕贯通学历教育模式,建立"知识产权硕士+X产业方向"的产学合作培养机制,试行"知识产权硕士+X域别法"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

    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人才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硕士

    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何种高等教育人才——基于1.1万条高新技术企业在线招聘信息的分析

    宗晓华王立成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仍然存在错位。基于1。1万条高新技术企业在线招聘信息,利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模型,并依此分析企业对不同人才的起薪激励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对技能型岗位的需求远高于研发型和管理型岗位,其中研发型岗位主要面向硕士和博士层次毕业生;企业的技能需求呈现出从专业化素质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序格局,不同岗位对毕业生所需技能存在明显的互补特征;高新技术企业设定了更高的行业起薪以吸引 目标人才,但行业内部的起薪设定对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创新动能激励作用有限。未来应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大学生能力增值评估机制,完善企业创新支持与薪酬激励政策。

    创新型经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线招聘

    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原则

    虞宁宁刘承波李仲浩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坚定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具有自主性、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国际先进性,以及培养环境的包容性和异质性等基本特征。建设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应坚持目标引领,优势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强化研究型大学在体系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系统内部、领域内外、国内国外的高效协同与和谐互动;坚持数智化体系建设,以数字智能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以跨学科教育推动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纺织类高校本科教育为例

    陈文兴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质,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地方纺织类行业特色高校跨学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跨学科教育共识未形成、跨学科教育资源不流通、跨学科抓手匮乏以及跨学科教育制度保障缺失等问题,应通过确立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优势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抓好课程、师资、平台三个关键,完善跨学科教育制度建设等举措,推动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以跨学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跨学科教育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纺织类专业一流本科

    "以点带面":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何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马浚锋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战略重心已转向以区域高校集群发展,发挥"极点"作用,"以点带面"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提供强力后劲。结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框架,构建一个考虑空间集聚或离散信息的计量模型,通过收集2015-2022年中西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82所高校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集聚—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西部高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空间集聚具有"点式效应",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显著提高了学术活力、科研创新水平,其"示范效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表征出来,并能够通过空间效应p收敛机制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重心转向"软治理"机制,优化教学、科研、财务管理等制度环境,解放教学、科研人员"手脚",以此留住人才,并在区域高校集群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中,充分发挥"极点"作用。

    中西部省域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示范效应空间溢出

    模式转型: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使命

    徐小洲宋宇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可分普及型、精英型、补充型三种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对象、内容与作用。21世纪以来,这三种模式分别取得了发展成效,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从总体上看,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知识创业难以满足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创业素养培养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协同性亟需增强等难题。根据新时代需求与创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主导型转型,在全面促进社会与人的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要注重创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倡导价值目标多元、培育创业教育质量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生态型创业教育合作网络、以知识创业为核心的教育协作体系、终身创业教育体系;育人模式重塑要着力提高师资创业素养、构建多元化创业课程体系、推动融合型教学改革。

    创业教育高质量模式理念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