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

李国刚

双月刊

1002-6002

010-84943034;84943035;84943036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中国环境监测/Jour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内唯一一份中央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贯坚持学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以宣传总局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广泛交流环境监测的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使《中国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和欢迎。本刊所载文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办刊特色。《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具有稳定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全国环境监测行业4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近10万名监测技术人员以及各环保科研机构、各部委及企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甲烷监测技术及其在油气行业的应用

    达虹鞠许德刚王晨刘通浩...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甲烷排放的精准监测是油气行业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管控的基础和前提.无人机具有灵活、可操作性强、覆盖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以无人机为飞行平台的甲烷监测技术在油气行业区域甲烷排放监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详细阐述了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甲烷监测技术的优势,梳理了不同的无人机类型,并根据其飞行性能及载荷能力进行了比对,归纳了无人机有效载荷类型、特点及应用场景,总结了国内外无人机甲烷监测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旨在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甲烷监测技术在我国油气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无人机甲烷监测技术机载甲烷传感器油气行业

    由石油类应急监测现状探寻水中石油类监测的突破

    史绵红胡雅琴王鑫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污染物质、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是环境应急监测的基本工作要求.在不能利用管理手段有效获取污染来源等信息的情况下,开展溯源应急监测成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的重要需求.然而通过资料调研及应急监测案例分析发现,石油类水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大多存在采样代表性不够、溯源手段不健全、特征污染物监测不全面,以及现行石油类监测方法不能完整说清污染状况等问题或不足.因此,建议通过优化整合水中石油类指标监测标准,构建与石油类污染特征相适应的技术规范及配套监测分析方法,以达到精准、全面反映石油类水体污染状况的目的.

    石油类水体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标准体系

    新形势下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实践与对策建议

    胡展铭方海超杨永俊林忠胜...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江河入海水通量感潮河段江河入海污染物质通量

    环境中土壤微塑料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研究

    殷伟庆熊新港李冠霖解清杰...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以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 CiteSpace等软件绘制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区域分布特征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等,对环境微塑料尤其是土壤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研究自 2016 年开始逐步加强,其中土壤微塑料的研究热度在 2021-2022 年迅速上升;对于土壤微塑料,丰度分布、污染机制和健康风险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完善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体系,探寻合适的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和管控方法及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污染土壤微塑料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三三制"培养模式下的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鲜啟鸣王俊杰张巍朱晓平...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索了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设置和课程成绩评价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的改革成效和不足.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更为科学的成绩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培养以及就业与创业发展的需求,将是今后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环境监测教学改革"三三制"

    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技术集成与平台应用研究

    易树平方铖刘君全龚曼妮...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源"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监管需求,研发了一套集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评价溯源、预测应急于一体的可视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该平台将物联网、地下水数值模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于环境监管,实现了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评价及预警、地下水污染路径溯源计算、地下水事故污染预测及应急支撑等网络服务与计算功能,并通过地下空间三维数字化处理,构建了"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虚拟现实界面,实现了对地下水环境的便捷、高效监管与决策.该平台兼容手机、平板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固定和移动设备,可为"双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管理和应急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地下水环境在线监测溯源计算预测预警可视化监管智慧环保

    "z值评价-风险评估-技术核验"统计评价模型用于低样本量能力验证——以水质监测为例

    郑蓓张雯雯王新李红岩...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低样本量下的能力验证 z比分数评价结果可能偏离参加者真实能力水平的问题,建立了"z 值评价-风险评估-技术核验"统计评价模型,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水中铁和氟化物的检测"国际能力验证项目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样本量为 14 家(低样本量)、指定值与样本真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大于 4%时,铁检测项目获得"满意"评价结果的 14 家参加者中,5 家存在数据"不准确"中/高风险;氟化物检测项目获得"满意"评价结果的 11 家参加者中,7 家存在数据"不准确"中/高风险.技术核验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参加者未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标准曲线绘制、试剂配制、关键仪器参数设置记录缺失,原始记录可追溯性较差.由此证实了数据风险点的存在,同时也印证了该统计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必要性.

    能力验证低样本量指定值风险评估

    环境监测数据的数值修约规则探讨

    罗烨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值修约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行之不易.由于目前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数值修约方式可以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这就导致环境监测报告及科研论文中普遍存在着分析数据数值修约不规范的问题.分析阐明了数值修约的内涵:一是修,是保留几位的问题;二是约,是如何舍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值修约的两条原则:准确性和保守性.最后,总结了环境监测常用数据的数值修约规则.

    环境监测数值修约规则准确性

    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动态预测

    王宇蝶滕泽宇陈智文张清...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环渤海地区 2017-2021 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克里金插值法对环渤海地区 AQI与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 AQI与污染物浓度、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 2022 年 6 月—2023 年 12 月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 AQI及污染物浓度大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AQI 的逐月变化呈"W"形,O3 浓度的年内变化呈倒"V"形,其余污染物则呈现与 O3 相反的变化趋势.AQI大致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污染物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环渤海地区 5 个代表性城市的AQI类别以良好为主,冬季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PM10,夏季首要污染物以 O3 为主.人口数量是影响 AQI的主要因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对 AQI具有一定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环渤海地区 AQI、主要污染物浓度(O3 除外)均呈现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时间序列预测环渤海地区

    湖南省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杨云芸唐杰王璐王晓雷...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影响,利用 2015-2021 年湖南省 14个市州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 68 次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长、分布特征等,并根据污染来源分析结果、传输路径分析结果,结合地形特征,进行了污染影响区域划分,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气象因子反馈机制进行了细致剖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年变化特征呈现为单峰形,单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长一般不超过 3 d;3 条主要的污染物传播路径均是由湘北地区进入长株潭城市群;污染来源以本地积累为主,外来输送与本地污染叠加次之;颗粒物污染主要受边界层稳定程度、逆温情况和近地面空气湿度的影响,臭氧污染则主要受紫外辐射、前体物浓度和扩散条件等的影响.

    污染过程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区域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