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

李国刚

双月刊

1002-6002

010-84943034;84943035;84943036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中国环境监测/Jour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内唯一一份中央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贯坚持学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以宣传总局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广泛交流环境监测的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使《中国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和欢迎。本刊所载文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办刊特色。《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具有稳定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全国环境监测行业4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近10万名监测技术人员以及各环保科研机构、各部委及企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源湖泊表层沉积物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与来源解析

    张佩莲张含笑李文攀张靖天...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沉积物是重要的有机碳库,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组成直接影响着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以黄河源区湖泊扎陵湖、茶木错、鄂陵湖、星星海和阿涌尕玛错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湖泊表层沉积物溶解有机质(DOM)的组成特征与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PARAFAC模型共解析出4种荧光组分,分别是两种陆源腐殖质组分C1、C4,以及类酪氨酸组分C2、类色氨酸组分C3,其中C1、C4具有同源性.光谱参数和荧光组分占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湖泊表层沉积物DOM组成受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共同作用.扎陵湖和鄂陵湖的内源组分占比较其他湖泊高,总体腐殖化程度低.茶木错、星星海和阿涌尕玛错表层沉积物DOM的陆源输入信号更强,腐殖化特征更明显.光谱参数可有效表征湖泊沉积物DOM组成与来源特性,从而为黄河源区湖泊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源湖泊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平行因子分析来源解析

    府河溶解有机质组成及来源探究

    李平岳龙飞李洪波杨茂森...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与平行因子分析方法解析府河水体中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组分,开展DOM组分占比与人为排放情况、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府河水样DOM中共鉴定出4种荧光组分,其中两种类腐殖质(C1和C2)组分和一种类蛋白质(C4)组分主要源于人为排放,一种类富里酸(C3)组分主要源于人为排放和自然源输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生物量与C1、C2、C3的占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4的占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会增加水体中的类蛋白质的含量.冗余分析(RDA)结果进一步表明,类富里酸对微囊藻(蓝藻)和异极藻(硅藻)的增殖有积极影响,类蛋白质对囊裸藻(裸藻)和小球藻(绿藻)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溶解有机物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

    喜报!《中国环境监测》连续第十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212页

    西南丘陵地区水田湿地磷污染的"源-汇"效应研究

    王国泰蒋琼华何国军敖亮...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重庆市大足区典型水田为研究对象,在冬水田-水稻种植模式下,探究水田湿地的面源污染"源-汇"效应及磷拦截效果.在施肥期(3-5月)、生长期(6-9月)及冬水田期(10-12月及次年1-2月)开展水田田面水和淋溶水磷素浓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在施肥期,田面水和淋溶水中的磷素浓度大幅度升高,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20 mg/L和0.12 mg/L,易产生面源污染.在生长期,田面水中的磷素浓度保持较高水平,总磷平均浓度为0.18 mg/L.此时,田面水流失是面源污染的"源".在生长期,淋溶水中的磷素浓度特别是溶解态总磷浓度呈下降趋势,总磷、溶解态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07、0.02 mg/L.此时,增加水田蓄水量,将田面水转化为淋溶水,能有效控制溶解态总磷的流失.在冬水田期,田面水和淋溶水中的磷素浓度较低,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09 mg/L和0.03 mg/L.此时,水田成为面源污染的"汇".因此,在西南丘陵地区,推广开展冬水田蓄积工程建设能起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

    水田面源污染控制雨量淋溶水田面水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以铜陵市义安区为例

    常珺枫骆美李陈刘莹...
    220-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对于衡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污染源—输送途径—受纳水域"的监测思路,确定了各治理工程的监测点位、频次和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和评价了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总氮(TN)为导致研究区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治理工程建设前的平均超标倍数(Ⅲ类水体标准)达到了 1.58倍.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各污染物的浓度削减幅度排序为铵态氮(NH4+-N)>TN>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中,各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排序为厌氧还田工艺>异位发酵工艺>氧化塘工艺.厌氧还田工艺和异位发酵工艺的治理后污染物去除率均高于治理前,氧化塘工艺反之.其中:厌氧还田、异位发酵、氧化塘3种工艺的COD综合去除率分别为44.43%、20.91%、33.70%;厌氧还田工艺的NH4+-N综合去除率最高,为69.66%;异位发酵工艺对应的去除率最高的污染因子为悬浮物(SS),去除率为55.44%;氧化塘工艺的TP综合去除率最高,为74.72%.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采用的是"三池两坝"工艺,对应的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排序为TP>TN>SS.基于熵权综合污染指数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前处于污染状态,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后达到合格状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

    农业面源污染长江流域环境监测综合污染指数法效果评价

    机场噪声监测中的背景噪声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

    曲伟焦聪颖汪赟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典型飞机噪声事件监测数据,采用声级叠加方法分析背景噪声对飞机噪声暴露声级LAE的影响.结果显示,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开展机场噪声监测时,背景噪声应低于单次飞机噪声事件最大声级15 dB以上.通过比选等效声级Leq和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L95等常用噪声监测指标,证明采用与单次飞机噪声事件同期的5~10 min累积百分声级L5.作为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基于此提出了机场噪声监测中的背景噪声测量及处理方法.此方法科学、高效,适用于通过噪声监测设备自动获取背景噪声,对完善机场噪声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飞机噪声事件背景噪声噪声监测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北京市五环内噪声地图模拟

    刘宜婷白煜许怀悦王情...
    24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声环境常规监测数据与道路交通、兴趣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气象、空气质量、虚拟变量等特征参数,根据随机森林(RF)算法参数重要性排序结果,采用滑动窗口序贯向前选择法(SWSFS)进行参数选择,构建RF模型,预测北京市五环内100 m× 100 m网格的噪声强度,绘制噪声地图,评估噪声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噪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五环内声环境常规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噪声强度为56.71 dB(A)±9.83 dB(A);采用RF模型预测得到的昼夜加权噪声强度为59.87 dB(A)±6.41 dB(A),且深夜噪声低于白天和晚上.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决定系数(R2)为0.78,均方根误差(RMSE)为4.65 dB(A),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60 dB(A).相比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RF模型更优,其R2提高了 35.09%,RMSE和MAE分别降低了 24.13%和23.46%.RF模型特征参数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道路交通(尤其是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兴趣点(尤其是公交车站、餐饮场所、购物场所)以及时间段等是影响噪声分布的主要因素.RF模型可以作为反映北京等特大城市噪声情况的一种可靠方法,为噪声暴露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噪声噪声地图随机森林预测

    基于激光雷达探究西北农业城市颗粒物来源

    杨丽丽朱文萍陶会杰杨燕萍...
    25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治理我国西北农业城市大气污染,亟需对其污染来源进行探究.选取武威市2021年9月4日高空浮尘过程,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结合地面颗粒物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空浮尘沉降至近地面时,地面颗粒物浓度明显升高,空气质量级别由良转为轻度污染.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走航和定点扫描监测2022年1月25-26日武威市污染分布发现,武威市城区周边农村居民散烧污染排放显著,尤其是在夜间.通过对分别由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引起的两类典型污染过程的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治理不能仅依靠地面观测站监测数据,还需结合颗粒物激光雷达探测结果,从而准确定位污染来源.对于我国西北农业城市而言,大气污染治理需内防本地污染物生成,外防沙尘输入引起的颗粒物浓度升高.

    大气污染激光雷达浮尘走航监测大气边界层(PBL)

    实测数据支持下的地表水浊度与总氮遥感反演——以长江流域中段为例

    罗昕瑶国巧真曹俊武罗淦...
    26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实地采集数据进行地表水水质反演存在的空间范围小、耗时长、难度大、所构建模型在地域及季节方面很难具有良好普适性等问题,以长江流域中段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及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测数据,建立浊度、总氮与反射率的反演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值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及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进行精度检验,并制作浊度、总氮反演分布图,分析浊度和总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浊度反演模型的反演精度较高,R2为0.945,MAE为4.945 NTU,RMSE为7.117 NTU,MAPE为29.4%;总氮反演模型的反演精度一般,R2为0.502,MAE为0.427 mg/L,RMSE为0.541 mg/L,MAPE为31.0%.这说明使用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进行浊度反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Landsat8OLI地表水遥感反演浊度总氮

    基于Landsat 8数据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生态质量指数提升对策分析——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

    朱希希侯玉婧张宗祥黄辉...
    27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3年、2017年和2021年覆盖泰州市海陵区范围的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基于转移矩阵对泰州市海陵区2013-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建成区公园绿地可达指数等进行模拟测算分析.研究发现,建成区绿地面积、公园面积与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公园绿地可达指数及生态质量指数(EQI)呈正相关,且绿地类型、公园形状、公园分散度等均会对指数测算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植被覆盖度监测结果表明,海陵区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的地块主要位于其边缘带,而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的地块则零星分散于海陵区各区域,说明海陵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兼顾了对绿色生态空间的拓展.

    海陵区生态质量指数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