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

李国刚

双月刊

1002-6002

010-84943034;84943035;84943036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乙)

中国环境监测/Jour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内唯一一份中央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贯坚持学术性、专业性与实用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以宣传总局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广泛交流环境监测的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使《中国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和欢迎。本刊所载文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了《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的办刊特色。《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具有稳定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全国环境监测行业4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近10万名监测技术人员以及各环保科研机构、各部委及企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大气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的经验和启示

    崔虎雄柴文轩赵月张国涵...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大气光化学污染问题仍然形势严峻,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光化学监测点位的科学布设,有助于准确反映我国光化学污染状况,为研究光化学污染的形成机制、污染成因及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在总结美国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方法步骤和要求、点位布设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我国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现状,探讨了我国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关于我国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的建议.

    大气光化学监测点位布设

    天气型对天津市夏季臭氧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

    李源杨宁高璟赟孔君...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天津市 2022 年夏季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讨论臭氧(O3)污染状况,采用主观天气分型方法对同期天气型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天气型对 O3 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后向轨迹追踪方法探讨主要天气型下 O3 污染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津市地面为低压系统控制、高空受西南和偏南气流影响时,易出现 O3 污染,此天气型下气温较高,风力较小,外来输送叠加本地生成,颗粒物吸湿增长,出现 O3 和 PM2.5 协同污染;天津市地面为均压系统控制、高空受辐合气流影响时,污染主要来自本地生成,O3 和 PM2.5 浓度高值较低、污染过程持续时间较短;天津市地面为高压系统控制、高空受偏北气流影响时,高浓度 O3 不易出现.在污染排放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天气型变化是影响 O3 浓度高低的主要原因.

    天气型臭氧污染天津市后向轨迹

    南京市O3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蔡沅辰丁峰孙思思潘晨...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南京市 2016-2022 年空气自动监测网数据,详细分析了南京市 O3 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2 年 O3 日最大 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了 32.3个百分点;O3 污染月份有所增加,由 4-9 月延长至 3-11 月.O3-1 h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型,峰值出现时间由 15:00 延后至 16:00,O3 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延长,2019-2022 年各时段平均 O3 小时质量浓度比 2016-2018 年高 1~10 μg/m3,污染总体抬升.2016-2022 年 O3-8 h北部郊区点位年均增长率约为 8.7 μg/m3,南部郊区点位约为 5.6 μg/m3,均高于全市的 0.5 μg/m3;O3 超标时间北部郊区点位年均增长率约为 7 d,南部郊区点位约为 5 d,均高于全市的 2 d.当气温超过27℃时 O3 超标率增长迅速,气温区间为(30,35]℃时 O3 超标率最高(超过 50%).当气温小于 33℃、相对湿度小于40%时,O3 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升高;气温大于 35℃、相对湿度大于 60%时,O3 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风速区间为(4,5]m/s、风向为 SE和 S时,O3 超标率和平均浓度最高.

    O3时空演变日变化分型气象因素

    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昆山市近地面臭氧特征及成因分析

    吴珂陈慧敏曾山佰郁泰立...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 2022 年新冠疫情期间管控措施对昆山市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疫情前期及管控期大气污染物(尤其是臭氧 O3)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对 O3 的空间分布、成因及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疫情管控后,一次污染物浓度呈递进式降低,而 O3 日最大 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显著上升,其中管控中期的污染最严重,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空间分布上O3-8 h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市区西部(高新区)及西北部区域,较 2021 年增幅显著.NO2 浓度下降比与O3-8 h上升比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NO2 降幅高的区域 O3-8 h 增幅也高,同时两者浓度变化呈非线性相关,当 NO2 浓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O3 浓度随之出现下降.典型污染过程中 O3 日变化仍为显著的"单峰型",但振幅明显增大,O3 与气温、能见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显著负相关.结合风向及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来看,此次污染气团主要来自浙江、安徽等地,占总气团输入的 64%左右.

    新冠疫情人为减排空气质量臭氧污染源

    大连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阎守政刘畅虞小芳程宁熹...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潜在来源,利用 EXPEC 2000 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分别对大连市工业区和居民区 2 个点位 2021 年夏季大气中 115 种 VOCs进行在线观测,分析了 2 个点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分数、物种组成情况,估算了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后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依次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工业区和居民区 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 17.99×10-9、18.17×10-9.OFP 均值分别为 109.14、99.27 μg/m3,在 06:00-08:00 和 17:00-19:00 上升趋势明显,可能与机动车早晚高峰有关,其中工业区OFP 在 21:00 至次日 03:00 有突高现象.前者 OFP 贡献率排名前 10 物种包含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乙醛等,后者包含异戊二烯、乙烯、丙烯等.PMF结果显示,化石燃料挥发源(32.8%)、溶剂使用源(31.4%)、化石燃料燃烧源(19.3%)和石油化工源(16.6%)是工业区点位 VOCs主要来源,居民区点位是机动车源(40.2%)、化石燃料挥发源(32.6%)、溶剂使用源(20.2%)和植物源(7.0%).前者溶剂使用源(57.4%)、化石燃料挥发源(19.8%)和化石燃料燃烧源(16.1%)对 OFP 贡献率较高,后者为机动车源(40.8%)、化石燃料挥发源(27.8%)和溶剂使用源(23.9%).大连市工业区点位O3 污染控制可重点围绕工业生产过程中溶剂挥发、燃料逸散与燃烧展开,而居民区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是关键.

    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生成潜势源解析

    2022年暖季宁波市臭氧区域特征及其背景浓度估算

    冀建树俞杰许丹丹汪伟峰...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 2022 年暖季(4-10 月)宁波市大气臭氧区域污染特征,对浙江省 11 个地市中 53 个国控站点和宁波市20 个城市评价站点的臭氧监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结合 TCEQ 法对宁波市臭氧背景浓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可解析出 4 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为 65.6%,解释为臭氧区域背景浓度;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方差贡献分别为 14.2%、7.5%和 2.6%,解释为区域内传输、局地环流、本地生成等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宁波市可解析出2 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为 83.0%,解释为宁波市城市臭氧浓度;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为 7.0%,解释为海陆风对臭氧浓度的影响.由 TCEQ法得到宁波市臭氧区域背景质量浓度为 87 μg/m3,同比 2021 年上升 9 μg/m3,夏季(7-8 月)较高的区域背景浓度和较强的本地光化学生成能力导致臭氧质量浓度同比上升 35 μg/m3,是造成 2022 年臭氧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2 种方法得到的臭氧背景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0.88,PCA 法的结果略高于TCEQ法,且 2 种方法都表明,较高的区域背景浓度和较强的本地生成能力共同导致 2022 年臭氧浓度偏高.

    臭氧主成分分析TCEQ区域背景浓度本地生成浓度相关性分析

    江苏省13个城市联合观测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曹军秦玮秦艳红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以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污染突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 O3 和 PM2.5 的重要前体物.2020 年 4 月、8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江苏省 13 个城市开展大气 VOCs样品离线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大气 VOCs的浓度水平、化学组成和空间分布.整体来看,全省平均 VOCs体积分数为 40.3×10-9,其中烷烃(41.8%)是主要贡献者,其次为含氧有机物(16.6%)、芳香烃(12.5%)、卤代烃(12.9%)和烯烃(9.6%).从具体城市来看,VOCs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及苏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的区域分布特征,排名前 3 的城市分别为常州(52.0×10-9)、泰州(49.8×10-9)和苏州(45.2×10-9).臭氧生成潜势(OFP)表明,芳香烃和烯烃是对江苏省 O3 生成贡献最大的组分,OFP 排名前 3 的组分均包括间/对二甲苯、甲苯和乙烯.利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对江苏省 VOCs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 5 个因子.工业排放是主要贡献者(40.1%),之后依次为机动车尾气(33.0%)、溶剂与涂料使用(15.9%)、油气挥发(8.4%)和天然源(2.6%).对于省内各市而言,VOCs来源结构具有差异.常州、苏州工业排放源相对贡献最高;连云港、徐州、扬州和淮安的机动车尾气相对贡献较高;溶剂与涂料使用和油气挥发对各市 VOCs贡献较低.优先控制交通相关排放和工业相关排放能够有效地控制长三角中部地区的大气 O3 和PM2.5 污染问题.

    臭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来源解析江苏省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评估体系设计

    史箴付淑惠王秀丽贺颖...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环境管理对能力评估的需求角度梳理我国环境监测能力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现在与未来要求、业务执行与地方管理要求方面分析能力评估的必要性,采用环境监测机构基础能力、监测管理、业务水平、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等设计适合于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评估的体系.现代化能力评估体系包含一级指标 5 个、二级指标 14个、三级指标 54 个、评估款项 79 个.79 个评估款项中基础项 61 个,具有前瞻性的星号项 18 个.通过能力评估,掌握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和效能的提升,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高质量服务环境管理需求.

    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评估体系设计

    《中国环境监测》2023年度优秀论文评审结果发布

    85页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臭气浓度采样考核系统软件初探

    张峰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臭气浓度是表征恶臭污染程度的感官性指标,臭气浓度监测是当前国内外通用的主流监测方法.监测采样人员考核培训是保证臭气浓度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臭气浓度现场采样考核主要以操作演示、现场提问的方式为主,存在专家考核手势不一、考核内容覆盖面较窄、考核效率较低、无法开展大规模集中考核等问题.为进一步实现臭气浓度监测采样人员考核的规范化、系统化,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开发了浸入式臭气浓度采样考核系统软件,通过模拟考核测试和软件效果评估,证明 VR在臭气浓度采样考核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虚拟现实质量控制臭气浓度考核手势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