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阳平坚彭栓王静王强...
    404-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各关键环节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全球和我国现阶段CCUS技术应用进展和挑战。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CCUS项目难以实现成本效益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将CO2视为一种基础工业原料,加快CO2资源化利用布局。基于此,提出CO2转化利用金字塔模型,通过优化组合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化工利用、生物合成等CO2转化利用路径,形成兼具减排和商业价值的新型碳经济。最后,根据我国未来在能源领域的领先性和电网的灵活度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我国CCUS技术布局和应用的政策建议,以期助力CCUS技术产业化落地与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经济CO2利用路径

    基于BayesianOpt-XGBoost的煤电机组碳排放因子预测

    赵敬皓王娜娜蒋嘉铭田亚峻...
    417-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贝叶斯参数优化的XGBoost算法为基础,基于机组特征和煤炭特性建立BayesianOpt-XGBoost预测模型,其发电、供热碳排放因子预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和0。87,绝对误差百分比为2。51%和2。91%。进一步,通过特征标准化方法减少对煤炭特性的依赖,模型预测R2分别为0。79和0。77,绝对误差百分比为3。94%和2。75%,精度仍可得到保障。基于该模型分析全国各省区煤电机组碳排放因子并与公布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对机组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对现存的低容量机组进行改造、对新建造电机组采用大容量高参数可以减少碳排放强度。

    碳核算:煤电碳排放因子预测贝叶斯参数优化XGBoost特征标准化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

    钟文杨俊郑明贵董娟...
    427-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1-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当前处于U型的上半部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显著降低物流业碳排放,同时,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城市自身规模与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和进化作用,随着分位数的增加,数字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碳减排的边际影响递减。

    数字经济物流业碳排放技术革新:要素配置效率

    中国化肥减量降碳效应评估

    邹金浪刘陶红姚冠荣徐龙...
    438-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08~2014年、2014~2020年和2020~2025年3个时段,基于总量变化和强度贡献两个维度,对中国化肥使用减量降碳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由2008年的7185。11万t波动增加到2014年的8462。78万t,然后持续减少到2020年的7004。40万t。前者增幅17。78%,后者减幅17。23%。玉米和棉花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峰值出现在2014年,其余农作物则在2014年之前。(2)2014~2020年,化肥使用强度减少的降碳贡献程度为81。08%,其中,大豆和烤烟的贡献程度低于50%,棉花化肥使用强度增加。不同省份化肥减量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其中,河北、黑龙江、海南和甘肃化肥使用强度减少的贡献程度低于50%。江苏、广东和新疆化肥使用强度增加。(3)相较2020年,在保障种植规模和优化种植结构的前提下,2025年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将下降。化肥使用强度减少1%情景下,稻谷、小麦、棉花、糖料和蔬菜在2025年的碳排放总量低于2020年,玉米、烤烟和大豆则分别需减少3%、5%和10%。稻谷、小麦和棉花化肥使用强度减少1%的降碳贡献程度超过50%,而玉米和糖料需减少3%,烤烟、蔬菜和大豆分别需减少5%、7%和10%。在所设情景下,2025年油料化肥减量降碳效应不明显。中国化肥使用碳排放已达峰,应该进一步提高化肥后"碳达峰"时期减量与降碳的协同性。当前需重点关注化肥使用强度增加和化肥使用强度减少降碳贡献程度不高的地区,区分农作物类型开展化肥减量降碳的总量和强度调控。

    化肥减量农业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情景预测中国

    典型有机磷酸酯在黄河入海口的分布与生物蓄积特征

    闫振飞冯承莲王锦东吴丰昌...
    449-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入海口为研究区域,分别在地表水、沉积物、浮游生物以及12种水生生物中检测OPEs含量,结果发现共检出17种OPEs,其中氯代类检出丰度和检出频率最高,是主要的污染物成分,其次是烷基类和芳香类OPEs。同源性分析发现,在地表水与沉积物中氯代类的OPEs污染来源更为广泛。12种水生生物中较高营养级的野生鱼类(如鲢鱼、鲫鱼、梭鱼等)中ΣOPEs含量高于低营养级的底栖生物(如日本沼虾等),表明OPEs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上具有累积性特征,以及物种差异性特征。相比于鳃吸收,肠道摄食是野生鱼类OPEs污染的主要暴露途径。结果显示部分OPEs在黄河入海口的水生食物网中存在一定的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潜力。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需引起广泛关注。

    有机磷酸酯(OPEs)黄河入海口生物蓄积性:生物放大性生态风险

    盐度对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海水-沉积物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姜舒祺毕宇杰张涛冯志华...
    462-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海水-沉积物环境,分析了不同盐度影响下5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含量变化,并解析了 PFA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吸附行为。在设置的不同盐度实验组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能力强于相同碳氟链长度的全氟辛酸(PFOA),其中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9-氯十六氟-3-氧杂壬烷-1-磺酸钾(9C1-PF3ONS);PFOA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大于其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而小于另一替代物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酸(HFPO-TA)。PFAS的沉积物分配系数(Kd)与盐度呈正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PFA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随之增加。PFAS的吸附过程涉及了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海水沉积物盐度吸附新污染物

    微塑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互作用

    蒋凡殊曹妍张林丰师伟萌...
    474-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为代表性微塑料,探究了微塑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LS)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VC和PE对LS活性组分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其对磷脂组分的吸附率可分别达到49。33%和47。00%,从而造成LS表面张力的升高和表面压力-表面积等温线(π-A)的内缩。与LS接触后,微塑料的表面形貌和Zeta电位也发生了变化,PVC和PE的Zeta电位绝对值分别降低了 5。61和5。20mV,进一步影响了微塑料的分散状态和沉降能力。因此,当微塑料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环境时,其不仅能造成LS界面化学性质的显著变化,其自身性质也受到影响,可能诱导更严重的健康危害。

    微塑料肺表面活性物质界面性质肺健康

    用于诺氟沙星现场灵敏检测的便携式智能手机赋能荧光传感技术

    卓雨欣徐文娟程源龙峰...
    48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融合激光诱导荧光原理和光纤传感原理,集成全光纤光学系统、微型化流动进样系统、高灵敏微型光电探测系统和基于智能手机的APP软件,研制了用于水中抗生素现场快速灵敏检测的便携式智能手机赋能荧光生物传感器。以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NOR)为例,在优化条件下,该荧光生物传感器对NOR的检测限可达0。35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1。6~20。6μg/L。所建立的NOR检测方法也被用于各种水样的NOR加标回收检测,其回收率为85%~120%,检测时间少于15min,表明其可以用于实际样品中NOR的现场灵敏快速检测。结合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根据设定的程序将检测结果直接上传环境监测监管中心,为实现水环境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抗生素生物传感器免疫分析智能手机激光诱导荧光新污染物

    全氟烷基酸在大型溞体内的竞争富集作用及机制

    肖璐张尚伟程浩于丹凤...
    48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烷基酸(PFAAs)是一类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性和多种生物毒性。为探究长链PFAAs与其短链替代品在浮游动物大型溞体内的竞争富集作用,通过比较典型长链PFAAs存在和不存在两个暴露条件下短链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生物富集,考察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吸收速率常数(ku)、排出速率常数(ke)和稳态生物浓缩系数(BCFss)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典型长链PFAAs与其短链替代品的竞争富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FAAs在大型溞体内的ku和BCFss值分别与全氟碳原子数、膜-水分配系数和蛋白质结合系数显著正相关,且长链PFAAs对短链PFAAs的生物富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导致短链PFAAs的BCFss值降低56%~80%。长链与短链PFAAs在蛋白质结合点位的竞争作用可能是短链PFAAs生物富集受到抑制的机制之一。

    全氟化合物(PFAS)生物富集竞争作用大型溞脂肪酸结合蛋白新污染物

    氮掺杂的硫化镉锌光催化降解水中抗生素

    熊维李奥祥谢金玺于瀚博...
    499-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氮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的硫化镉锌(N-Zn0。67Cd0。33S)。利用TEM、XRD,XPS等表征手段对N-Zn0。67Cd0。33S进行了物相鉴定,证明了 N元素的成功引入。在模拟可见光条件下,考察了 N-Zn0。67Cd0。33S对四环素(TC)及环丙沙星(CIP)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DMF用量为13mL的催化剂(NZCS-13)在30min内对两种抗生素的降解率分别为99。9%和86。9%,降解速率分别为0。2397和0。0676min-1,是纯相Zn0。67Cd0。33S(ZCS)的2。33和2。57倍。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测试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PL、UV-Vis DRS、电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N掺杂材料性能的提升主要源于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此外,所得催化剂在连续5次降解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光催化氮掺杂硫化镉锌四环素环丙沙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