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碳中和新技术的美丽中国建设

    周启星王辉欧阳少虎
    1777-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中和技术是以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固定为目的,以节能、减排、增效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将碳中和技术应用于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阐述碳中和技术相关理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讨论了碳中和技术如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结果表明,目前关于碳中和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氢能领域、电化学领域、绿色化学领域、节能技术、储能技术、废物的资源回收以及合成生物学领域。这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促进绿色清洁技术的发展。此外,碳中和技术也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强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低碳能源体系的建立和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健全,从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碳中和技术美丽中国建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体系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产品出口成本影响评估

    张蓝心温宗国许毛胡喆...
    1788-1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带来的产品出口成本影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通过剖析CBAM条例规则,对CBAM关键要素的核算范围与规则进行研判,提出了评估CBAM出口成本影响的方法学框架,并以粗钢产品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CBAM的系统边界与排放核算范围内,我国1t转炉粗钢的嵌入排放为1。73tCO2eq,我国向欧盟出口粗钢产品的增量成本为37。26欧元/t。基于评估结果并统筹考虑我国与欧盟的气候政策体系差异,提出了包括隐性碳价谈判、降低产品碳排放强度、调整出口结构在内的多项应对CBAM的政策建议。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嵌入排放影响评估钢铁行业

    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的政策影响评估——基于安徽省动态CGE模型

    安康欣刘米可范淑婷王灿...
    1795-1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以安徽省为案例构建混合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能耗双控优化以及转向碳双控的能源经济影响。研究发现,扣除新增可再生能源显著促进能耗双控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并改善经济有效性,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27。9%,而GDP损失降低0。2个百分点;转向碳双控政策会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腾挪能源消费空间并提高经济效率,GDP损失率进一步下降0。05个百分点;控制政策会产生赢家和输家行业,转向碳双控政策将会降低输家行业产出损失,2035年行业产出的变化率在-20。6%至10。3%之间。建议坚持实施能耗双控制度优化措施并在"十五五"时期向碳双控政策过渡,匹配以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和必要的公正转型措施来降低产业调整的不利影响,在降低短期政策调整波动的同时促进中长期"双碳"目标实现。

    能耗双控碳双控安徽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基于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的发电厂CO2排放分析

    付金杯李梦南徐炜达王宇萌...
    1805-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烟羽分割、背景插值和高斯烟羽模型,使用轨道碳监测传感器(OCO-3)SAM模式在 1年内的4次有效观测数据,估算了托克托电厂CO2排放量,并利用年度核算报告结果、月度发电量与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监测数据对卫星遥感估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21年4次卫星过境时CO2排放速率分别为1900。82、3353。96、2941。07和3701。71tCO2/h,其不确定性分别为25。10%、20。27%、19。59%和29。52%,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气象数据、背景和其它排放源影响。CO2小时排放速率卫星遥感反演结果和核算分配结果验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为0。822。电厂月度发电量及小时级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电厂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小时变化特征,其中与CO2排放密切相关的月度发电量相对标准偏差可达14。55%,NOx小时排放量相对标准偏差可达12。35%。

    大型燃煤电厂卫星遥感碳排放SAM模式

    基于调研数据的河北平原农村温室气体核算

    侯越斌徐伟王选郁泽君...
    1816-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农村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划分为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垃圾污水处理和能源消耗4类,基于《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和IPCC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提出各途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并针对河北省平原地区316个行政村进行核算。借助K均值聚类算法,根据各途径排放的CO2当量将全部村落划分为3类,并对各类型村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研农村CO2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占比在70。9%-75。5%;CH4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牧养殖和垃圾污水处理,合计占比在73。2%-94。7%;N2O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占比在52。3%-84。7%;能源消耗是农村CO2当量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节能仍是目前农村地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同时应当注意农田和养殖动物的科学管理,提高垃圾和污水的收集与规范化处理水平。

    平原地区农村温室气体排放聚类分析节能减排

    陕西省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陈怡凌莉古圳威张渝...
    1826-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估算了 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量,探讨了陕西省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了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碳排放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规律,呈现"陕北>关中>陕南"的分布态势。(2)碳排放重心向陕西东北方向移动,说明陕西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对全省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加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即表现为集聚效应;碳排放的冷热点转化较为明显,热点在陕北地区扩张,冷点逐渐消失。(3)陕西省碳排放的直接正向影响因素有城镇化率、人口数量、单位GDP能耗、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其中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是陕西省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碳排放夜间灯光数据时空格局影响因素陕西省

    用能权市场和碳市场协同下火电企业配额履约策略

    孙晶琪张卓拉周振茜张圆圆...
    1840-1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电企业在用能权市场和碳市场中面临着独立配额约束,为降低履约难度、提升减排效率,对两市场协同下火电企业配额履约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两市场的相互影响,从交易主体、配额分配、互认抵消等方面梳理市场间协同机理;构建火电企业履行双市场配额责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双重配额约束对企业的影响;对比分析无协同机制、允许配额互认和限制抵消比例3种政策情景下企业的履约策略。结果表明,双重配额约束加大了企业履约成本,未能提升其自主减排意愿,进一步建立配额互认的协同机制后,企业能够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优化自身经济效益,但会引起两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为解决这一困境,互认比率应处于2~3。5之间,且需进一步设计抵消限制机制,确保企业按时履约和市场均衡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用能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协同配额履约系统动力学

    洞庭湖流域碳储量的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力分析

    周文强韩宇王金龙杨伶...
    1851-1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遥感反演和模型修正法,动态分析1980~2020年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碳储量贡献率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量化分析生态系统相互转换以及自然-社会-政策环境对碳储量时空异质性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40a来洞庭湖流域及其子流域碳储量先降后升,整体增长262。81Tg,呈现由东-南-西三面向中部、北部逐级递减的"马蹄形"格局;生态系统相互转换推动洞庭湖流域碳储量增长了 23。66Tg,其中农田、森林和城镇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转换主导碳储量变化;洞庭湖流域及其子流域碳储量的时空异质性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协同影响,其中生境质量和人口密度是主导因素。由于存在增强效应和差异化特征,使得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更强烈。为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应加快完善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因地制宜构建生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碳储量动态评估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洞庭湖流域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评估与预测

    许静刘慧
    1863-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省为研究区,通过耦合GMMOP与PLUS模型预测2030年4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状况,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甘肃省碳储量减少0。081×108t,产水量增加3。086×1010m3,土壤保持量增加33。857×1010t,生境质量下降0。009。自然发展情景(ND)下,碳储量、产水量和生境质量均有下降,仅土壤保持量增加0。310×1010t;生态保护情景(EP)下,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情景(ED)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有降低;综合发展情景(CD)下,碳储量增加1。307×108t,其余3种服务均有下降。整体上,除白银市和嘉峪关市外,甘肃省各市州的四种生态系统服务间均呈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4种情景下,大部分地区碳储量和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间的协同关系无显著变化,而在ND、EP和CD情景下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及产水量的协同关系增强,与土壤保持的协同关系减弱。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GMMOP-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甘肃省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物质能源领域研究进展

    辛泊达吕连宏王斯一董京京...
    1875-1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系统地了解生物质能源领域研究的演化趋势、现状及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1993~2023年生物质能源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并结合CiteSpac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能源研究正逐渐引起各国重视,研究成果稳步增长,受资助比例较大;全球围绕生物质能源研究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生物质能源领域国家层面上的合作关系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研究机构层面上的合作关系受时域影响呈明显的"双星分布";对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层次由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到物理、材料、化学、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微生物光合制氢技术是下一阶段生物质能源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方向。

    生物质能源CiteSpace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