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混合动力汽车氨排放特性及减氨效应评估

    尹黛霖罗佳鑫张孟珠温溢...
    1975-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了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工况(WLTC)和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RDE)测试,评估了混合动力车辆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减氨效益,同时分析了基于不同混合动力技术路线车辆、不同电量模式下测试得到的NH3排放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混合动力技术对于降低NH3排放存在一定效果,在消耗同等燃料的前提下,采用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NH3排放可下降56。07%,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可下降94。43%,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与不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NH3排放峰值出现的时刻有所差别,车辆在电量增加模式下因为需燃烧更多的燃料为电池充电,过量空气系数较小,催化器还原环境较强,使NH3排放大于电量消耗模式。

    NH3排放混合动力汽车三元催化器电量状态瞬时排放

    选择性催化氧化H2S的富氮碳催化剂研究进展

    杨金涛杨学金宁平王访...
    1981-1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能高效净化H2S并回收硫资源的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H2S-SCO)受到了广泛关注。开发高性能、高选择性及低成本的催化剂是H2S-SCO技术的研究重点,其中富氮碳基催化剂(RNCC)具有高活性、无金属、易制备、低成本且易再生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类极具潜力的H2S-SCO催化剂。本文介绍了金属基催化剂的发展,总结和归纳RNCC的制备方法、催化活性和物化性质,系统地讨论RNCC的构-效关系及影响RNCC性能的关键因素,并总结了 RNCC的H2S-SCO反应机理。最后指出RNCC目前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富氮碳基催化剂H2S选择性催化氧化

    覆膜方法对纳米纤维膜除尘滤料动态过滤性能的影响

    郭颖赫赫伟东柳静献
    1995-2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滤料使用中阻力增长快且膜易破损问题,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涤纶(PET)纳米纤维膜,通过直接覆膜法、热处理覆膜法及一步共纺覆膜法将PET纳米纤维膜作为表面膜与聚苯硫醚(PPS)针刺毡滤料进行复合,并对比研究3种覆膜方法制备的PET纳米纤维膜滤料、PPS滤料以及PTFE覆膜滤料的动态过滤性能,结果表明,与PTFE覆膜滤料相比,3种覆膜方法制备的PET纳米纤维膜滤料均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稳定过滤阶段,一步共纺覆膜法制备的PET/TPU纳米纤维膜滤料完成单个周期所需时间是PTFE覆膜滤料的2倍,粉尘剥离率为99。79%,其阻力增长速率低、完成单个周期所需时间平稳,降低能耗并减少了气流对膜造成的磨损,在工业除尘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工业除尘过滤材料覆膜纳米纤维膜动态过滤性能

    As2O3与Cu-ZSM-5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理

    张欢史一林刘梁王晨星...
    2003-2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 NO和As2O3在Cu-ZSM-5表面的吸附性能。通过确立As2O3在Cu-ZSM-5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对As3+在其活性位点吸附的反应路径进行研究,计算As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反应活化能垒和决速步骤,揭示As2O3与活性位点Cu-O-Cu的成键机制和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O和As2O3都以非氧端吸附在Cu-ZSM-5活性位点Cu-O-Cu的晶格氧位,吸附能分别为-218。515kJ/mol和-206。422kJ/mol,吸附过程中有电荷转移且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As2O3在Cu-ZSM-5活性位点Cu-O-Cu的晶格氧上的氧化过程分两步进行,As3+作为Lewis碱与Lewis酸中心的Cu-O-Cu发生非均相氧化反应,第一阶段的氧化产物As2O4在相邻的活性位点上发生二次氧化反应,生成的As2O5成为As3+吸附后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生成As2O4的反应阶段需要跨越242。75kJ/mol的能垒,成为整个氧化进程的决速步骤。

    Cu-ZSM-5As2O3吸附氧化反应能垒

    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机理及快速形成策略

    申海旭王伟刚王亚宜
    2011-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颗粒污泥可提高厌氧氨氧化菌截留率和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因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anammox granular sludge,AnGS)是实现其工程化应用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对其形成机理缺乏系统理解,故综述AnGS的菌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与作用,分析了目前提出的各种颗粒化机理,提出了 Anammox颗粒化的4个过程以及几种加快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的策略,如选择最佳种泥、剪切力控制和添加金属离子等,最后讨论这些策略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厌氧氨氧化颗粒化胞外多聚物群体感应快速启动

    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储存与恢复

    李军李嘉睿李东岳吴耀东...
    2023-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时间慢等问题,进行了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常温储存及活性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经过60d的常温储存后,颗粒的结构基本能保持稳定,但是颗粒污泥的活性大幅度降低,污染物去除率仅有储存前的30%~40%。将常温储存的颗粒污泥接种到反应器中,经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可以在60d内恢复好氧颗粒污泥的功能及活性。此外,经过储存与恢复,好氧颗粒污泥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的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变化可逆,经过储存和恢复可以恢复至储存前的状态(包括Defluviicoccus(GAOs)和Flavobacterium(PAOs)),重构同步脱氮除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常温储存活性恢复微生物群落结构

    污泥生物炭对低C/N废水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李军魏鑫邓永春段文焱...
    2032-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污泥生物炭作为载体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在碳氮比(C/N)由10降为4条件下的长期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生物炭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结构更紧密,不易解体。虽然丝状菌Thiothrix大量增殖,但是好氧颗粒沉淀性能良好,SVI30始终维持在50mL/g左右;系统COD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TN去除率为70%左右。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加炭系统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但具有反硝化功能的细菌数量增加,提升了系统脱氮性能。添加污泥生物炭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更好的脱氮性能和长期运行稳定性,有利于低C/N条件下的高氨氮废水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生物炭微生物长期运行稳定性

    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工艺中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聂鑫于娜陈禹杭吕育锋...
    2044-2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辽宁农村地区二个典型接触氧化除铁除锰水厂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工艺各单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工艺各处理单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Proteobacteria(43。86%)是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工艺中的优势菌门,Gallionella和Flavobacterium是主要的除铁锰功能菌属。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hodoferax(0。71%)和 Sulfurospirillum(0。75%)等菌属与菌落总数,铁和锰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尽管其相对丰度较低,但仍在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分子生态网络与拓扑特性的深入分析以及COGs功能预测,揭示了Gallionella,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和Rhodoferax等菌属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不同处理单元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对这些微生物的代谢影响较小,表明形成的微生物共存系统相对稳定,对水中铁锰离子的高效稳定去除有着重要作用。

    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工艺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协同作用

    碳毡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农村黑水

    温仓祥戴喆秦查晓程方奎...
    2054-2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了碳毡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在室温下处理黑水(源分离的厕所污水)的能力,通过逐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以探索其最大性能。结果表明,在HRT为1。45d,有机负荷率为2。94kg COD/(m3·d)的条件下实现了最大容积产气率(417±59)NLCH4/(m3·d),此时甲烷化率(40。5±5。02)%,总COD去除率(79。08±7。24)%。碳毡的加入富集了 Methanospirillum属,通过氢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实现高效厌氧消化性能。该反应器在室温下表现出优良的有机物处理效果,高甲烷产量与沼气纯度,尾水中富含可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磷营养盐,系统简单易维护,具有在农村地区实际应用的潜力。

    产甲烷导电材料农村生活污水厌氧消化资源回收

    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工艺处理兰炭废水

    王亚宋永辉李金城尹宁...
    2063-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工艺处理兰炭废水,探究了反应过程中絮凝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值、外加电压以及NaCl添加量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去除的影响及絮凝-电化学氧化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和外加电压的增加,兰炭废水中COD和NH3-N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当PAFC投加量为50g/L、电压6V、反应时间4h,初始pH=9,NaCl添加量30g/L时,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为82。37%和100%,更换极板进行二次电解COD去除率可达100%。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苯酚类、醇类和酰胺类物质,处理后酚类物质含量大幅减少,酮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相对占比有所增加。絮凝-电化学氧化过程中,PAFC既是絮凝剂又是Cl的提供者,其水解产生的Cl-与NaCl引入的Cl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定向迁移。阳极表面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有效氯(C12/C1O)将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中间产物氯酚,与絮凝剂中Al3+的水解产物A1(OH)2+、A1(OH)2+及A1(OH)3通过静电和吸附作用结合形成絮凝体被去除。废水中剩余少量的氯酚及酰胺、环己二醇等有机污染物及NH3-N则在ClO-的间接氧化作用下转化为N2、CO2和H2O得以去除。

    兰炭废水絮凝电解电化学氧化协同作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