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对农业灌溉、生产和收入的影响——基于四省的实证检验

    吴伟
    3466-3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甘肃、山西、河北和湖南四省2019年至2022年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数据,构建基于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改革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使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改革的影响,实证检验灌溉用水权交易能否通过合同节水、额定灌溉用水额、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机制对农业灌溉面积、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在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节水合同为交易提供了保障,额定用水量从需求管理角度促进了节水效应和用水效率提升,考虑到交易水权的成本和用水效益,调整优化农作物结构成为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结论,通过水权交易、节水合同机制和用水定额制度,激励农户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了农业总产出和农户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

    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农业灌溉生产收入水资源

    环境税对生猪养殖业污染物减排的激励效果研究——内在机制与合理税率

    范东寿杨福霞张巧丹
    3480-3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包含生猪养殖户、政府、消费者3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从工艺改造和末端治理两个层面剖析环境税对畜禽养殖户污染减排的内在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税与生猪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进而核算出能够激励养殖户进行减排投资的合理税率区间.结果发现:随着环境税率的增加,生猪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特征;当税率达到5.20~5.75元/污染当量区间时,养殖户才有动力进行减排投资活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税倒逼养殖户安装污染处理设备和改用精饲料是其主要路径,贡献度分别为34.19%和23.34%.环境税的减排效应在重点发展区和约束发展区更为明显,且相较于中规模养殖户,需设定更高的税率才能激励大规模生猪养殖户进行减排投资.

    环境保护税污染物减排内在机制合理税率区间生猪养殖业

    我国东部山地针阔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分析

    孙彦坤张胤洲姚维杰叶京...
    3492-3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能量闭合度为0.89,能够很好的代表站点通量情况.CO2通量在日尺度上均表现为U型变化,范围为-1.20~0.89mgCO2/(m2·s).四季碳汇能力强弱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均为负值,整体表现为碳汇.CO2通量与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正相关,夜间因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通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本研究初步解释了大毛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

    CO2通量涡动相关法(EC)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地形

    生物质多孔炭特征构建及对N2O吸附可行性分析

    王佳颖刘峥张晶梁柳玲...
    3502-3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N2O的排放现状和原因,在生物炭对农业土壤中N2O的排放控制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多孔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对N2O吸附的关键作用,重点论述不同制备条件对生物质多孔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其中含木质素较高的生物质原料在高温热解后更容易形成微孔结构,在不同温度(400℃~1000℃)和生物质前驱体的条件下,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最高分别可达2979m2/g和1.130cm3/g.此外,使用活化剂及杂原子掺杂剂的方式可以改变生物质多孔炭的表面极性、酸碱性、亲疏水性等的化学性质,并增加表面官能团种类,从而通过增强化学吸附作用进一步提高生物质多孔炭的吸附容量.最后,根据生物质多孔炭的特点,从吸附容量、可再生性和选择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质多孔炭吸附富集N2O的可行性.最后,根据生物质多孔炭的特点,从吸附容量、可再生性和选择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质多孔炭吸附富集N2O的可行性,为生物质多孔炭对N2O气体吸附控制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N2O吸附生物质多孔炭物理化学性质

    碳中和情景下人为排放对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

    王欣玥张佳蕾侯雪伟吴儒鸿...
    3517-3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地球系统模式,以未来碳中和排放清单和平流层示踪物O3S为基础,揭示了未来对流层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中和排放情景下,特别在冬春季节,全球范围内的NOx人为排放和飞机排放量均显著降低,这使得近地面NOx浓度随之降低.NOx作为对流层O3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其浓度的剧烈减少使得近地层O3浓度显著降低,但在中国东部地区,由于NO对O3滴定作用的减弱,最终使得冬季近地面O3呈现增加趋势;垂直方向上O3浓度减少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对流层顶附近,减少量达26x10-9以上,且夏季最为显著,这主要与飞机排放减少导致的平流层O3浓度降低有关.碳中和排放情景下平流层入侵对全球近地面O3的平均贡献减少量在冬季最高,为1.7×10-9,夏季最低,为0.9×10-9;北半球平流层入侵贡献减少量最显著区域集中在高纬地区,达4×10-9.垂直方向上,平流层入侵贡献减少量随高度增加,在对流层上层,平流层的贡献量降低高达24×10-9以上,且冬季最强.总之,碳中和排放情景下地表人为排放及飞机排放的改变对全球O3污染有很好的减轻作用,平流层贡献量的降低对未来O3浓度的变化也有重要贡献.

    碳中和排放情景对流层臭氧人为排放CESM2平流层贡献

    中国钢铁行业CO2排放特征和减排路径研究——基于ARIMA-LEAP模型

    陈浩胡静茹王寿兵张挺峰...
    3531-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 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各工序的CO2排放情况.在技术进步中考虑了氢还原炼铁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考虑了发电方式调整,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了 4种单一情景和4种组合情景来研究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4种组合情景下的含有规模减排的3种组合情景CO2减排潜力均高于单一情景.其中SUR+TER、SUR+STR和综合减排情景可以在2030年实现达峰,达峰年均为2021年,达峰时CO2排放量分别为13.225亿t、13.359亿t和13.289亿t.单一情景中相较于基准情景CO2减排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规模减排情景(SUR)、结构减排情景(STR)、技术减排情景(TAR),在203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量分别为493.1Mt、247.8Mt以及105.1Mt.借助LEAP模型的能源核算以及CO2排放核算功能,研究了综合减排情景下 2020~2030年不同工序,不同能源的CO2排量,其中CO2排放较多的3个工序为炼铁、轧钢以及烧结工序,产生CO2较多的4种能源为洗精煤、喷煤粉、电力以及焦炭,其中洗精煤CO2排放量更是达到10Bt级,而其余3种能源也达到Bt级.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CO2排放特征.对技术减排以及结构减排成本进行简单比较,制定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路径.

    LEAP模型钢铁行业CO2排放特征减排路径情景分析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足迹及隐含碳转移研究

    黄明辉李巍陆中桂康哲...
    3544-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合计71个城市构建了 2017年环境扩展的MRIO模型,评估了包括化石能源燃烧、煤炭开采逃逸、农业非能源排放等3个来源的碳足迹,分析了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部门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结果表明:5个城市群碳足迹总计约2478.34Mt,其中化石能源燃烧贡献了 86.42%,是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煤炭开采逃逸和农业非能源排放亦不容忽视,分别贡献了 10.09%和3.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碳足迹的重点部门,生产和消费两个视角下合计分别占总碳足迹的62.67%和36.77%.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隐含碳输出的关键部门,输出量合计占城市群内隐含碳转移量的51.43%,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输入的关键部门,占比为26.7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隐含碳主要转移路径.碳足迹和隐含碳转出的重点城市多为资源消耗型、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如鄂尔多斯、滨州等.隐含碳转入的重点城市为维持自身发展需要消耗大量其他城市的产品,如青岛、呼和浩特等.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几"字弯都市圈、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三者碳足迹合计占比在生产和消费视角下分别达到了 85.89%和85.02%,"几"字弯都市圈是隐含碳输出最大的城市群,输出量约占城市群间转移量的40.68%,中原城市群是隐含碳输入最多的城市群,输入量约占42.24%.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控碳政策和降碳措施提供更充分合理的依据.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足迹隐含碳投入产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