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膜曝气生物膜厚度控制研究进展

    翟心瑜魏春海郭绮琪荣宏伟...
    3867-3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膜厚度控制是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工艺运行管理的关键,存在获得最佳碳氮磷同步去除效能的最优生物膜厚度。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有关MABR生物膜厚度控制技术(包括定期冲刷、连续水力剪切、真核生物捕食、群体感应淬灭)的研究发展历程,探讨展望未来的研发方向,以期为MABR工艺向水质提升与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膜厚度冲刷水力剪切捕食群体感应淬灭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雌激素降解调控研究进展

    李貌周嘉良丁国春赵枭...
    3879-3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并分析了近年来与畜禽粪便及其堆肥相关的成果,总结了雌激素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畜禽粪便中的赋存情况,阐述了堆肥工艺参数、不同添加剂以及共存污染物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雌激素降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畜禽粪便中威胁较大的雌激素主要为雌三醇、雌二醇和雌酮。堆肥工艺中保持不低于8d的高温持续时间更有利于雌激素的降解。添加剂中接种微生物菌剂对雌激素的降解效果最佳。重金属、微塑料和抗生素等共存污染物对雌激素的降解更多表现为抑制作用。然而畜禽粪便堆肥中雌激素的降解研究还需不断深入。鉴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和重点关注的方向进行展望。

    畜禽粪便雌激素堆肥影响因素添加剂共存污染物

    多孔介质中过热蒸汽迁移过程的模型试验

    陈植欣胡黎明
    3892-3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热蒸汽在多孔介质中的热湿迁移是采用蒸汽注入加热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关键过程。研发过热蒸汽加热二维模型试验系统,开展系统试验研究过热蒸汽在不同粒径多孔介质中热湿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定流量过热蒸汽注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模型整体升温,相同位置处蒸汽压力的增长速率低于升温速率。玻璃珠模型中蒸汽压力场与温度场的演化过程基本一致,表明玻璃珠模型中的热量传递主要来自于蒸汽迁移所带来的潜热释放。采用热红外成像仪可以合理地反映过热蒸汽迁移过程中温度场的整体演变。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蒸汽冷凝锋与过热蒸汽锋的推进均受到抑制。

    过热蒸汽蒸汽注入加热技术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热湿迁移模型试验

    锰负载炭化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于珍珍杨一帆高航王明新...
    3900-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锰酸钾预处理和限氧热解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石油污染土壤(PCS),并将其转化为负载锰氧化物的炭化土壤(Mn-CS)。与单独热解处理获得的炭化土壤相比,Mn-CS粗糙多孔,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微孔体积和更低的可溶有机物浸出风险。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Mn-CS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Mn-CS对Pb2+、Cu2+、Zn2+和Cd2+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 420。54,81。19,79。73,26。40mg/g。Mn-CS吸附的重金属主要与Fe/Mn氧化物结合,其次与碳酸盐和有机物结合。吸附过程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主要机理包括表面络合、共沉淀和矿物束缚/沉淀。高锰酸钾预处理增加了土壤表面的碳酸盐、锰氧化物和无定形碳含量,从而协同提升了 Mn-CS 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本研究提供了实现 PCS 增值转化的新方法,助推PCS治理从达标修复走向资源化利用。

    石油污染土壤热解高锰酸钾重金属吸附剂

    长三角地区南京市表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杨昱莹刘亮陈明赖涓涓...
    3910-3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市主城区浅表层土壤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Cd、Cr、Cu、Mn、Ni、Pb和Zn的污染特征,并用克里金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土壤中Cd、Cr、Cu、Mn、Ni、Pb和Zn均存在富集现象,含量均值分别为0。24、76。9、36。45、707。22、35。48、32。65 和 99。75mg/kg。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京市土壤重金属元素Zn、Cu、Cd和Pb在工业区含量较高,Zn、Cu及Pb在老城区存在高值;Ni、Cr在工业区含量普遍较高,在老城区含量整体较低;Mn分布趋势较平缓,且与其他 6 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南京市土壤中Zn、Cu、Cd、Pb主要受工业和交通活动的影响,Ni和Cr主要受工业活动影响,Mn主要为自然来源。工业与交通活动是造成长三角地区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

    城市表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物源解析长三角地区南京市

    大沽河流域有机质来源、保存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铁汉刘珂李莉肖晓彤...
    3919-3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的干季(5月)和湿季(9月)在山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采集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进行环境参数、总有机碳氮、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以及矿物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大沽河表层湿季与干季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来源有较大差异,湿季悬浮颗粒物有负的 δ13C(-29。1‰)和低的颗粒有机碳氮比(POC/PN,6。3),其有机质主要来自河流浮游植物;干季表层悬浮颗粒物有更正的δ13C(-26。8‰)和更高的POC/PN(8。8),其有机质除了来自河流浮游植物,还有河流对土壤的侵蚀带来的C3植物和C4植物;沉积物有机质则来源较为复杂,除河流浮游植物,C3植物、C4植物外,还包括海洋浮游植物、污水源的混合。基于δ13C二端元模型显示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自上游到下游从 58%下降至 0%。主成分分析表明,高含量溶解无机氮(DIN)的存在导致河流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对应了高含量的 POC、叶绿素-a 和短链烷烃。河口段较细的沉积物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导致其吸附了较多有机质,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河流段。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沉积物有机碳载荷量(TOC/SSA)从 1。4mg/m2 下降至 0。2mg/m2,表明有机质在运输途中经历了不断的再悬浮过程,较长的氧暴露时间导致约 85%陆源有机质在运输中被微生物分解为 CO2。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小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大沽河有机质生物标志物来源保存

    京津冀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自然人为变化的响应

    陈澍祺何玲闫丰
    3931-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最大值合成FVC,通过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Hurst指数分析预测研究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因子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与残差分析在开展植被变化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新增量化影响因子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近20年京津冀地区植被建设良好,全域平均覆盖度为64。5%,植被变化速率介于(-0。0597421~0。039797)/a,植被覆盖波动较大,呈现明显的地理差异变化;京津冀地区FVC时空变化受多因素共同影响,FVC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分布区域贴合行政分区,与城市热岛效应相关;FVC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分布范围贴合生态分区,主要受地理因子调控;人类活动平均残差为-0。00105,负向影响为主;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31。33%和68。67%,人类活动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FVC以改善趋势为主,但城市交界处FVC有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指导京津冀交界处FVC监测,开展正向人为干预,稳定京津冀环境质量,助推全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植被覆盖度(FVC)京津冀地区气温降水人类活动

    黑臭水体沉积物中新型溴代阻燃剂的污染特征

    黄晨晨曾艳红管克兰刘银娥...
    3945-3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测定了中国74个城市的173条黑臭水体沉积物中6种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十溴二苯乙烷(DBDPE)是沉积物中主要的NBFRs,其浓度范围为未检出~603。76ng/g 干重,平均浓度占比高达(99。49±0。82)%;六溴苯(HBB)和五溴甲苯(PBT)占比较低。NBFRs 的组成符合其在中国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尽管DBDPE、HBB和PBT均在不同城市间具有显著的浓度差异,但是总体呈现东部高(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西部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分布格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是控制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DBDPE 作为多溴联苯醚十溴工业品(BDE209)的替代品,其在沉积物中的浓度仍普遍低于 BDE209,且 DBDPE/BDE209 比值与各城市的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态风险评价表明黑臭水体沉积物中DBDPE、HBB和PBT均不足以对水生生物造成暴露风险。

    城市黑臭水体表层沉积物新型溴代阻燃剂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评估

    沙颍河典型河段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

    李宝玲杨丽虎宋献方秦明周...
    3955-3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沙颍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果园和农田河岸带的河水、土壤以及地下水样品,并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河岸带,达到其TN的 1。15 倍,并均在距河岸约 200m处达到最高值。河岸带地下水与土壤氮含量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农田河岸带地下水 NO3--N 浓度(0。56~25。17mg/L)显著高于果园河岸带(0~0。97mg/L);远岸(>200m)地下水NO3--N浓度均高于近岸(<100m)。土壤氮素是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含量和施氮量较高,使得土壤颗粒更易于吸附 NO3--N,增加了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风险。本研究揭示了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发现有助于制定可行的土地管理策略,以减缓或防止地下水氮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沙颍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地下水氮含量影响机制

    乳山近岸海水养殖区表层水微塑料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梁辉唐衍力于梦杰杨培奇...
    3966-3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乳山近岸海水养殖区表层海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激光红外成像系统测定了微塑料丰度及特征组成,使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估算出了我国海水中微塑料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并采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岸海水养殖区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范围为0。42~1。72n/L,平均丰度为(1。08±0。41)n/L。蓝色或透明、小粒径(<500µm)和纤维状是该区域微塑料主要的形态特征,氯化聚异戊二烯(CPI)、聚氨酯(PU)、聚酰胺(P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主要的聚合物类型。基于非球形微塑料(纤维和碎片)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估算出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预测无效应浓度为 4。47n/L。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微塑料整体污染水平较低,但应当对具有高化学毒性的塑料制品采取管控措施。

    微塑料海水养殖表层水赋存特征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