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王文兴

月刊

1000-6923

zghj@chinajournal.net.cn;zghjkx1981@126.com

010-62215145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中国环境科学》近年来对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诸多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其防治;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与规划;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合报道,反映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与突破性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目前《中国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环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FAST宁静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权小丫苏维词勾容黄贤凤...
    5145-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InVEST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 2000-2020 年间 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宁静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计算,分析其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其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采用权衡-协同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揭示四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关系和强度及其与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FAST 宁静区四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NPP增加730.544gC/m2,水源涵养量增加5.925mm,生境质量得分上升0.007,土壤保持量增加0.295t/km2.(2)圈层差异明显,其中核心区增加最快,服务功能最优;其次是边远区,生态有明显好转;最后是中间区,生态修复相对较慢.(3)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草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量的促进作用最大.(4)生态系统服务热点整体上由Ⅰ类和Ⅱ类热点区向非热点区,Ⅲ类热点区及Ⅳ类热点区转变.(5)区内的四项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整体以协同为主,且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在空间上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和NPP在部分地区呈权衡作用.(6)FAST宁静区四项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作用强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降水,蒸散发,石漠化敏感性,坡度和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圈层差异时空演变权衡协同InVEST模型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宁静区

    郑州市景观植物石楠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反硝化功能

    谷立坤张建云徐浩侯志康...
    5160-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使用PICRUSt2 软件基于基因测序结果对叶际细菌的氮代谢等功能基因进行预测,并测定叶际细菌的反硝化速率.结果显示,石楠植物叶际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以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薄层菌属(Hymenobacter)为优势菌属,且同一地区的不同点位优势菌相同;同时发现石楠叶际细菌中存在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马赛菌属(Massili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等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属;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叶际细菌6个一级功能层中以代谢功能为主,30个二级功能层中以膜转运功能为主;氮代谢功能基因中反硝化相关基因丰度最高,固氮相关基因丰度最低;测得叶际细菌反硝化速率为(22.2±1.7)~(33.2±4.7)µg/(g·h).

    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反硝化功能基因预测

    基于无人机和地面调查的典型草原"种-面积"关系

    朱萨宁高吉喜万华伟尤春赫...
    5169-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地面样方调查和无人机调查,系统研究了"种-面积"关系,确定了典型草原地面与无人机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调查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的物种数量与调查面积呈非线性关系,"种-面积"关系呈现为 S=aln(bA+1).基于组合样方法,至少要包括8 个 1m2小样方,才能达到涵盖 80%物种的目标,基于巢式样法,需要的最小调查面积为 8.63m2;2)针对典型草原,无人机调查的平均物种发现率为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的81.7%,无人机可作为地面调查的辅助手段,提高调查的效率;3)在典型草原物种监测中,可选取1个或2个组合样方,并使用无人机进行4~5次随机拍摄作为补充,此时可发现典型草原物种总数的84.7%~88.3%.该方法相对传统的3~5次重复样方调查,代表性更高,调查效率更高.

    "种-面积"关系无人机地面调查典型草原

    北京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关系分析

    张蔷李令军陈韵如鹿海峰...
    5180-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温带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本研究以北京山地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布设151块样地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1)森林群落151块样地中共出现植物399种,隶属于228属91科,菊科、蔷薇科和禾本科等为优势科.(2)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不同层片间物种多样性表现为乔木层最低,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3)在 9 个森林群落类型中,山杨林、核桃楸林、黑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物种丰富度较高,样地平均物种数在36 种以上;其次是白桦林和蒙古栎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蒙椴林较低,平均物种数在 22~29 之间.(4)森林群落乔木地表生物量介于 3.00~25.00kg/m2 之间,平均值为12.73kg/m2,针叶林生物量密度高于阔叶林,森林年龄结构以中龄林为主,未来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5)回归分析显示北京森林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但是物种多样性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物种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效应起作用,其对生物量的独立解释度非常微弱.由于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被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强烈影响所掩盖,建议未来的研究中应全面考虑环境因素、物种特性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温带次生林北京山地植物群落

    基于PLUS-InVEST模型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纳帕海流域为例

    张爽高启晨张戎宋晨珲...
    5192-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纳帕海流域为例,利用PLU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过去 20a和未来不同情境下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 143.98%、451.86%,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61.37%、20.53%,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部分草地也转化为林地;(2)纳帕海流域碳储量在过去 20a 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了 0.63×106t,草地和耕地的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与 2020 年相比,未来 2035 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除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外,其他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碳储量总量分别为 18.11×106t,18.17×106t,18.29×106和 18.31×106t;(4)DEM(0.533),年均温(0.442)和NDVI(0.365)是驱动纳帕海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5)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度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是DEM与NDVI协同影响类型(0.633).研究结果可为纳帕海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碳汇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碳储量驱动因子Plus-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纳帕海流域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科技需求分析

    武会会只艳肖庆聪徐伟攀...
    5202-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任务,为支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顺利开展,亟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本文从新污染物筛查、监测、风险评估、替代和治理技术、风险管控等方面出发,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理机制的历程.同时,梳理了我国在新污染物治理的历程、成果以及差距.结合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筛查-评估-治理-管控-示范"五方面提出任务布局,以期逐步解决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瓶颈,构建新污染物全过程协同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标准体系,支撑新污染物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新污染物基础研究科技创新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李红娜杨珍珍何霄嘉
    5209-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国内外 AMR 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风险评估通用流程及常用方法.在政府机构层面,由于均缺乏关键的变量数据,目前只能针对特定的耐药菌或者耐药基因利用模型获取关键数据开展以定性为主的风险评估.在科学研究层面,AMR的风险评估不断完善,从分别针对单一的耐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等发展到对其共现性的关注,再细化到基于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等权重的综合评估.基于上述分析,总结了目前AMR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剂量-效应模型、基因型对照、监测数据获取缺乏等挑战,以期为中国AMR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基础支撑.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定性风险评估定量风险评估

    PET微塑料水解再造缺陷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蒋文斌姜晨晨韦选香徐李聪...
    52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去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微塑料,采用碱性水解方法将PET微塑料升级再造,制备缺陷铁基金属有机框架(Fe-MOFs)催化剂,用于催化臭氧深度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为 2mol/L、水解温度 120℃、水解时间 120min的条件下,PET微塑料去除率达 100%,对苯二甲酸钠盐(Na2TPA)产率达 97.4%;以PET微塑料水解产物为前驱体,发展了 2 种简易方法制备缺陷型Fe-MOFs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P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缺陷Fe-MOFs催化剂的形貌特征、晶体结构、分子结构以及元素种类进行表征,证明催化剂具有缺陷结构.研究评估了 2 种催化剂催化臭氧降解AO-7 性能,其中D-Fe-MOF催化剂可在 3min内完全降解AO-7,反应速率常数达0.926min-1,是W-Fe-MOF催化剂和单独臭氧的3.6倍和7.3倍.

    PET微塑料碱性水解升级再造缺陷金属有机框架催化臭氧

    水体微塑料的浮选分离:原理、效果、机制与调控

    赵奕锦王嫣格芮俊男邱宇平...
    5234-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浮选技术能有效实现水体中微塑料的分离,它利用细小气泡与微塑料颗粒之间的黏附作用,形成表观密度小于水密度的气泡-颗粒结合体并上浮至水面.本研究回顾了浮选的原理、方法与特点,追溯了浮选技术的分类与应用,系统阐释了浮选中气泡-微塑料颗粒相互作用,比较了传统气浮技术和强化气浮技术去除微塑料效率的差异,并基于浮选原理讨论了气泡和微塑料性质对浮选的影响,阐释了水环境条件影响微塑料分离效率的机制.

    浮选微塑料微纳米气泡相互作用

    钢铁废气中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与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陆佳滢王玉明李咸伟熊丽君...
    5248-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铁工业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但其也是 CO2 大规模排放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针对 CO2 的减排措施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通过调控关键基因、改造代谢途径或优化反应条件等方式,获得的工程菌株能够高效同化CO2并转化为有机酸、生物燃料和多元醇等高值产物,为从传统的"获取-制造-处理"经济转变为减少碳足迹的可再生经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研究聚焦微生物固定/转化钢铁废气中 CO2 的研究进展,系统性分析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工程应用挑战,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其解决方案中的作用.这一领域的探索为未来的碳减排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钢铁废气二氧化碳微生物固定基因编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