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上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上油气

姜伟

双月刊

1673-1506

coog@cnooc.com.cn

010-84522635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1层

中国海上油气/Journal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北盆地地层岩石特性及井壁坍塌周期研究

    祁文莉吴惠梅谢贤东楼一珊...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激活大量页岩油资源量,但页岩容易发生水化造成岩石强度降低引起井壁坍塌等复杂情况,从而需要确定该区块的井壁坍塌周期.以花庄区块阜宁组岩石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微观结构、地层强度特性、吸水规律等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坍塌压力预测模型,以此模型建立了本区块X井的安全密度窗口,分析了井斜角和方位角对该窗口的影响以及井壁坍塌周期.研究结果表明:①花庄地区阜宁组岩石整体结构较疏松,地层富含黏土矿物、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元素,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总含量31.8%~43.8%,发育有方解石充填的张裂缝,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含量较高,水化膨胀性能较高.②在一定井斜角下,当方位角从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位向最小水平主地应力方位变化时,地层破裂压力逐渐增大,坍塌压力逐渐减小,安全密度窗口逐渐变大,当定向井的方位与最小水平主地应力的方位一致时,不易发生坍塌和井漏,钻井风险最小.③根据本文建立的坍塌压力预测模型计算,推荐阜宁组钻进时采用1.5 g/cm3的复合有机盐聚合物钻井液,坍塌周期约51 d.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地层安全密度窗口及井眼坍塌周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北盆地岩石特性泥页岩安全密度窗口坍塌周期

    "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平台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蔡元浪张法富杨小龙邓石...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油观澜号"是世界首例为周边油田群供电的深远海半潜式浮式风电平台,该平台设计面临南海恶劣海况条件、发电平均度电成本过高、海上风电与油气田融合开发输电稳定性等一系列新技术、新领域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提出"海油观澜号"总体设计思路,相关关键技术包括:三角形四立柱抗台型浮式基础船型开发、浮式风电系统高效准耦合分析设计方法、结构疲劳高效分析方法、简易系泊系统设计、浮式风电接入海上油田孤岛微电网调控等.基于上述技术,研发了世界首例适用于恶劣海况的新型小水线面三角形四立柱半潜式浮式风电平台,实现了浮式风电与海上油田的融合开发.该平台的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深远海浮式风电开发迈出关键一步,为同类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的开发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

    "海油观澜号"深远海浮式风电总体设计准耦合分析孤岛微电网融合开发

    "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系统水动力特性与上浪载荷研究

    邓石宋安科杨小龙张广磊...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海油观澜号"半潜浮式风电系统在中国南海台风期强波浪、高波陡条件下的浮体运动特性、甲板上浪现象和砰击载荷大小,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现象观测和载荷计算角度解决极端水动力问题.结果表明:①对于环境载荷,一阶波浪载荷主要影响最大水平运动范围和垂向运动幅值,平均风载荷对运动极值影响较为显著;②对于上浪现象,区别于传统油气类平台迎浪侧易上浪的认识,半潜式风电平台的背浪侧上浪更加显著,容易出现绿水砰击现象,应避免在背浪侧立柱顶部布置设备;半潜式风电平台包含多个小直径立柱,易破碎波浪,试验中平台波高仪记录的上浪现象多为白水砰击,载荷量级有限,可以通过适度结构加强抵御;③采用修正后的近浮体波面公式,可以在数值模拟中准确复现上浪结果,并指导平台动力学优化.研究成果为恶劣海况下半潜式浮式风电基础运动、平台上浪设计提供了参考.

    "海油观澜号"半潜式浮式风电系统浮体运动特性甲板上浪模型试验波浪载荷风载荷

    基于缩放设计及一体化仿真的漂浮式风机虚拟重构方法

    贾玉超邓石李帅程正顺...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漂浮式风机一体化设计中,由于整机厂商风机参数非完全公开,浮体设计单位仅能基于塔底载荷数据开展浮体及系泊系统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机缩放和一体化仿真的风机虚拟重构方法,通过对各参数进行趋势拟合,实现风机叶片及控制系统的关键参数重构,在"海油观澜号"7.25 MW漂浮式风电项目中使用;针对风机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选取了合适参数以保证风机的平稳运行;最后进行一体化耦合分析以验证重构风机的动态响应是否满足精度要求.结果表明:该风机重构方法可以较好地重构目标风机关键参数,额定状态下功率达到7.25 MW,且动态气动性能稳定,功率曲线及推力曲线合理;基于重构风机的一体化仿真计算得到的重构风机与目标风机塔底主控载荷均值相对误差小于10%,塔底主控载荷吻合良好.该方法已通过"海油观澜号"的应用验证,为漂浮式风机浮体及系泊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海油观澜号"漂浮式风机虚拟风机重构缩放设计塔底载荷

    半潜式浮式风机一体化耦合分析方法对比

    李帅贾玉超张法富梁瑜...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风机厂家通常仅提供风机的结构载荷,不提供上部风机参数,导致在进行海上风机浮式基础设计时,难以开展浮式风机的全耦合分析.从风机载荷的组分出发,建立了全耦合、限制耦合、准耦合、半耦合4种分析模型,以"海油观澜号"为例,对比了不同耦合模型在计算极限海况下浮式风机运动和系泊张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限制耦合模型忽略了风机质量,其计算结果与全耦合分析结果最大相对误差超过70%,无法满足工程实施需求;准耦合模型求解的响应与全耦合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约6%,半耦合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则低于2%,均可满足工程实施要求;准耦合模型只需风机厂家提供主要的风机结构参数和固定式风机的塔底载荷信息,可用于浮式风机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的前期阶段;半耦合模型可用于和风机厂家开展联合设计;相较于全耦合模型,准耦合模型的计算效率提高近3倍,可实现浮式基础的快速迭代优化.研究成果在"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并可为其他半潜式浮式风机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海油观澜号"浮式风机风机参数耦合分析全耦合模型限制耦合模型准耦合模型半耦合模型

    基于实测数据的半潜式浮式风机在役状态分析——以"海油观澜号"为例

    毛竞轩邓石郭孝先李欣...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潜式浮式风机在深远海服役面临复杂的海洋环境,对其所在环境以及运动响应进行监测分析,对保障平台安全运维及后续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油观澜号"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实测的海洋环境及平台运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海油观澜号"风机平台所处的环境条件、平台倾角的分布特征,探究平台在台风工况下运动响应,据此判断平台设计指标与实测值的差异,最后建立了平台水动力仿真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台风期间,极端上浪现象导致传感器测量出现偏差,通过平移放缩法对风浪时历曲线变换后,基本符合实际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海油观澜号"设计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度;②测量期间,平台横摇、纵摇极值都在正常发电倾角内,倾角的3 h极大值基本满足Gumbel分布,据此预测平台在一年一遇、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环境条件下倾角极值分别为5.51°、6.71°、7.90°,虽超过了临界发电倾角,但在台风停机保护下,仍能保证平台的安全性;③台风工况下,平台实际运动固有周期与设计周期接近,实际海况下的平台响应基本符合设计预期;平台水动力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可较为真实地反应风机的实际工作状态.研究结果为"海油观澜号"的安全运维及同类平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海油观澜号"浮式风机平台设计现场监测台风工况运动响应设计指标水动力模型

    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治理探索与实践

    孙福街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据治理工作,又是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指出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链条长、技术要求高和管理难度大三方面挑战;围绕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组织推动、基础治理、平台支撑"三大基础能力、"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两项核心任务、一系列"价值场景"的勘探开发数据治理体系整体思路,提出七项数据治理主要措施,即构建组织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制定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构建数据平台及推进数据整合与应用整合.中国海油数据治理的典型成效已初步体现,在现场作业方面能够全面支撑"秦皇岛32-6""深海一号"等智能油气田建设,在研究设计方面可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研究平台提供全专业数据支撑,在管理决策方面可为业财一体化平台提供便捷数据服务.中国海油在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其他油气企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数智化转型数据治理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质量数据平台

    中国海油人工智能发展探索与实践

    单彤文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是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分析了目前油气行业人工智能面临的技术、管理层面的问题,阐述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介绍了中国海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情况,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建议.技术层面,目前油气行业中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大多较为单一,这导致预测精度不高;在油气数据分析中过拟合,并且迁移学习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高计算资源、数据处理复杂性、实时性等需求.管理层面,数据不完整、质量差导致与智能应用融合不足;算力、平台建设统筹不足,现有算力和平台架构对新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场景价值不高、算法精度不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海油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底座"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全面进行数据治理、构建统一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平台、算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场景规划体系的策略,并在勘探开发研究与分析、安全监测与异常行为预警、生产与设备设施预防性维护以及经营管理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 AI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未来AI在海油及油气行业应用时,应以实际应用落地为价值导向,进行基于场景驱动的AI深度融合,推动数据共享与跨行业合作.

    人工智能油气行业发展策略中国海油

    海上油田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以渤海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张春生林杨魏刚王玉...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油田建设已成为全球油气行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焕新的重要契机.中国海油紧抓数智化转型创新发展机遇,以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智能化建设典型,通过海上油田生产数据资产建设和业务重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攻关等措施,打通了海上油田生产数据海陆共享资产价值应用链路,搭建了端-边-云多维数据整合分析应用平台,建立了海上油田生产核心业务智能化运营模式,形成了渤海智能油田建设与海上油田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体系,为海上智能油田建设打造了示范性样本,实现了在中国海上油田开发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可为油气行业领域数智化转型提供实际参考,并为油田企业"智改数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探索路径.

    秦皇岛32-6智能油田数据资产数据治理生产优化数字孪生

    南海东方气田群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

    何骁勇吴红光张明胡意茹...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海上油气田的无人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基于南海东方气田群生产现状与需求,针对海上智能气田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技术难题,通过控制系统远程控制、闭路电视(CCTV)远程监控与智能安防、智能生产操控中心、智能调配气、设备健康管理、智能巡检机器人等6大关键技术创新,探索了大型海上智能气田群的方案设计与建设实践,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海上智能气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东方气田群海上井口平台无人化、中心平台和陆地终端少人化;推动了整个气田群的生产运行一体化,保障了生产安全、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和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和业务智能化转型.本文为未来海上智能油气田方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东方气田群海上智能气田无人化与少人化陆地操控中心智能调配气设备健康管理巡检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