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王建国

月刊

1672-9463

Bixiangz2002@263.net

010-68383759

100076

北京丰台区万源北路7号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Journal Modern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国内数家知名数据库收录。本刊注重论文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除特邀专家撰稿外,亦欢迎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广大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投稿。本刊刊登周期短,时效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实用,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

    马洋李洁张璐璐杨晓宇...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我院 2019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收治的脑梗死新生儿 96 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脑梗组;同时纳入我院同期足月生产的非脑梗死新生儿 96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和临床表现,并分析不同预后脑梗死新生儿磁共振成像DWI序列及T2 序列变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新生儿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以单纯大脑中动脉为主(50。00%),大脑中动脉+基底核(14。58%)也为常见损伤部位。脑梗死新生儿的起病症状以惊厥(73。96%)为主,体征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76。04%)、肌张力改变(50。00%)为主。依据是否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将脑梗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显示不良组头颅磁共振T2 序列脑梗死原始受损面积占比为 14。81%,DWI受损占比为 3。70%,复查头颅磁共振T2 序列受损面积占比为 3。70%,颅脑病变受损占比差值为 14。81%,深部核团受累 51。85%。脑梗死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头颅磁共振T2 序列脑梗死原始占比、占比差值、深部核团受累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脑梗死新生儿多为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以单纯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核为主要损伤部位,表现出惊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肌张力改变等症状,且不同预后患儿的头颅MRI T2 序列有明显差异。

    脑梗死新生儿受损部位临床表现

    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和氧化锆全瓷冠对后牙楔状缺损根管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中ALP、AST水平的影响

    谢文泵陈晔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和氧化锆全瓷冠对后牙楔状缺损患者根管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中ALP、AST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 100 例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后牙楔状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根管治疗,治疗后50例给予金属桩核+金属烤瓷冠进行修复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 50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牙周健康情况、牙周组织损伤情况、修复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修复后,观察组患者修复成功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修复后,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均较修复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患者龈沟液中ALP及AST水平均较修复前降低(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患者修复满意度(咀嚼功能满意度、颜色匹配满意度、牙龈边缘着色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修复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6。00%)(P<0。05)。结论 对后牙楔状缺损患者根管治疗后给予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修复成功率、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提高修复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且对牙周组织影响较小。

    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氧化锆全瓷冠后牙楔状缺损

    参考文献的类型

    48页

    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效果及不良反应

    任磊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LCB-IMRT)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照射剂量、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 2021 年 3 月~2023 年 3 月收治的 96 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LCB-IMRT治疗的对照组(48 例)和接受SIB-IMRT治疗的研究组(48 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两组照射剂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较之对照组,研究组疾病控制率显著更高,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左右肺、心脏及脊髓平均照射剂量及不良反应率均更低(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应用SIB-IMRT治疗,相较于LCB-IMRT治疗的疾病控制率更高,在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调低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且患者调强放疗照射剂量更少更均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食管癌照射剂量不良反应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琪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19 年 4 月~2023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 108 例行IA夹闭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动脉瘤直径、瘤体部位、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次数、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SAH距离手术时长、是否有家族史。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 例行IA夹闭术患者中术后发生CVS 24 例,发生率为 22。22%(24/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Hunt-Hess分级、SAH次数、WBC计数、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ET-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 岁、Hunt-Hess≥Ⅲ级、SAH≥2 次、WBC≥15。0×109/L、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7。0mmol/L、Fisher≥Ⅲ级、ET-1≥58。0pg/mL是影响IA夹闭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OR>1)。结论 IA夹闭术术后发生CVS与年龄<50 岁、Hunt-Hess≥Ⅲ级、SAH≥2次等因素有关,临床需重视预防工作。

    颅内动脉瘤颅内夹闭术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

    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箭头后为正确用字)

    56页

    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乳酸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

    春小东卞启旭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对乳酸酸中毒患者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 年 1 月~2020 年 1 月我院急诊内科收入的乳酸酸中毒患者 72 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n=36)和治疗组(n=36)。接受常规化治疗者纳入常规组,基于此前提下,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者纳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12h、24h及 48h血乳酸水平相比于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APACHEⅡ评分 12h、24h及 48h相比于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素氮及血肌酐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 28d死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乳酸酸中毒患者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较理想,可有效清除机体内的乳酸,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乳酸酸中毒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血乳酸水平效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

    王卫国戴正行詹一周喜田...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 年 2 月~2023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 32 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性溶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透明细胞癌1例

    郭芸芸张妍范学文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在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栓栓塞事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2021 年 12 月 1 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 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D-二聚体明显升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头颅DWI显示多发梗死病灶、累及3个及3个以上血管区域(三区征)为其临床特征。结论 患者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高D-二聚体水平,结合头颈部CTA检查梗死部位无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提示临床医生需考虑恶性肿瘤所致高凝状态可能,即特鲁索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血栓栓塞卵巢透明细胞癌特鲁索综合征

    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后尿路感染的微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模式分析

    张萝婷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后尿路感染的微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模式。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6 月在我院行PCNL治疗的 120 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PCNL术后检测患者的尿路感染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6 例)和未感染组(84 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尿白细胞(WBC)计数、术前是否应用抗生素、结石直径和结石负荷情况,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PCNL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感染组患者进行尿标本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120例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0。00%,未感染率为70。00%。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尿WBC 3~5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结石负荷≥1 000mm2 占比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尿WBC 3~5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结石负荷≥1 000mm2均是导致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引发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6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检出率分别为57。81%、34。38%、7。81%。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3。75%、81。25%,肺炎克雷伯菌对甲氧苄啶、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81。82%,两者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00%、8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85。71%、71。43%,两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 0。结论 年龄≥60 岁、术前尿WBC 3~5 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均是导致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其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根据致病菌合理应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治疗有利于预防、控制尿路感染。

    肾结石PCNL尿路感染微生物学特征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