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问题

胡培兆

双月刊

1000-4181

0592-2181474

361005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问题/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世间 阐述党和社会主义经济方针、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基于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视角的探究

    黄云滕阳川沈扬扬周云波...
    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代际流动是扎实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同时辅以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1988年和1995年数据考察了城镇居民的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从这一视角切入探究了城镇居民的代际流动情况.研究发现,采用类似相对贫困标准测得代际之间的相对贫困水平差距不大.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的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概率在20%左右,男性子代比女性子代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陷阱,其他不同特征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机制分析发现仅完成高中教育对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比较微弱,完成高等教育是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而且较低职业地位的子代依然很难跳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陷阱.另外,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在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也能发挥一定作用,尤其是认知型社会资本,而组织型社会资本发挥的作用依然不足.

    相对贫困共同富裕代际流动阻断机制城镇居民

    高铁站点选址对城市客流出行结构的影响分析

    肖挺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城市居民出行多了一种选择.但由于高铁在建设过程中强调时间效率,线路规划以直接连接大型城市的线路为基础,中心城市之外的地级城市的高铁车站往往远离城区,出行的居民需要用大量时间前往高铁站,这些地区的居民事实上很难借助高铁出行,因此高铁站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客流出行结构.本文通过引入DID技术以及门槛估计方法检验发现,高铁站的位置对于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存在门槛效应,即高铁站离市区较近的城市,高铁开通后会有更多人借助此种出行方式外出,而在高铁站离市区较远的城市,高铁对于乘客的吸引力则有限.此外,研究还指出,拥有地铁等高速交通设施接驳高铁站的大型城市,其车站与市中心距离的门槛值远高于没有这些设施的地级城市.且高铁会逐步对高铁设站距离更远的城市产生辐射效应,但其对于城市客流出行方式结构的影响则逐步趋于稳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城市未来高铁站点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铁车站居民出行结构DID最小路径树法

    卫生基础设施与健康人力资本

    王奇赵钊周倩晋晓姝...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厕所革命工程是健康中国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该工程在行政村层面上的政策冲击,利用2017年中国乡村治理调查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个体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行政村实施卫生改厕显著提高了个人自评健康水平,在考虑选择性偏误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降低疾病传播是农村卫生改厕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一健康效应在医疗可得性差、国家级贫困县以及年龄较大的组别中更为显著.本文为厕所革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支撑.

    卫生基础设施健康人力资本厕所革命疾病传播

    空气污染阻碍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吗——基于研发人员的视角

    蒲龙刘冲许敬轩
    10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卫星数据反演县区级PM2.5浓度以及企业层面研发人员数据,本文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企业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空气污染对不同类型研发人员具有差异性影响,且该负面冲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对高学历者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为缓解空气污染对人力资本的负面冲击,企业选择加大资本替代劳动的强度.此外,空气污染对企业业绩表现也具有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不仅揭示了环境治理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PM2.5浓度研发人员环境治理

    市场化进程会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吗

    师博刘智云
    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承载着宏观数字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功能.本文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考察市场化进程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重新构建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控制高维固定效应、剔除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样本、排除企业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后结果依旧稳健.使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政策的外生冲击、遗漏变量评估、工具变量、Heckman两步法以及PSM法能够部分排除内生性问题.市场化进程通过缓解要素扭曲程度、促进市场化竞争以及降低政策不确定性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在企业产权、交易成本、政府治理和企业规模层面具有异质性.结构效应检验发现,市场化进程对企业技术层和应用层以及行动性和预判性数字化转型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技术层和行动性数字化转型影响相对较大.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深化市场化改革能够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论,但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补位",有效发挥两手互济的作用.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市场化进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经济不确定性的非对称效应、传导机制与宏观政策调控

    刘金全陈润东王梓任
    13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高维宏观数据集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基于经济周期视角评估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通过反事实分析论证金融摩擦机制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的非对称效应、传导机制和政策应对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得到三个结论:第一,经济不确定性对产出的影响具有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经济衰退时期经济不确定性对实际GDP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经济繁荣时期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金融摩擦机制强化了经济不确定性对产出的负面影响,经济不确定性的上升通过推高企业外部融资溢价,进而更大程度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摩擦机制仅在经济衰退时期比较重要,经济繁荣时期金融摩擦机制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有显著且稳定的刺激效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金融摩擦,有效稳定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经济衰退时期的金融状况对缓解不确定性冲击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有为的经济政策调控可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冲击、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经济不确定性金融摩擦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生产网络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薛村陆江源张平
    15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循环视角下的增长分解和带有生产网络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增长核算体系.其中,国内经济大循环的TFP由投入产出乘数和技术增速共同决定,通过利用WIOD历史数据库和OECD数据库进行实证测算和因素结构分解,研究发现:第一,1965-2018年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投入产出乘数的平均值为2.1,达到较高水平.第二,新时代国内经济结构开始向服务化转型,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效率补偿不足,使得2015-2018年投入产出乘数下降了 10.56%,经济增速的损失为0.33%.第三,从结构层面看,2012-2018年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投入产出乘数下降主要是由生产网络结构变化所致,后者可解释其中66%的原因.第四,从美、德、日的工业化结构向服务化转型的经验看,能否提升服务业的效率补偿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投入产出乘数经济增长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

    马野青庄金凤
    16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制造业在生产端加快转型升级,而服务投入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在微观企业生产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显著U型关系,可能存在的影响渠道是成本效应与技术创新效应,且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能够加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影响效果.此外,该影响在考虑企业技术水平、所属地区、所有制类型、服务投入来源和类型后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推动服务型制造及实施双循环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服务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全球价值链参与

    机器人冲击、产业结构转型与就业正规性

    朱峰李浩然傅志明
    18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至2018年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考察了机器人冲击和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正规性转换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器人冲击仅单向推动劳动者从正规就业转向非正规就业,不影响其反方向的就业正规性转换,而产业结构转型不影响其就业正规性选择.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冲击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实现这一单向作用,表现为第二产业的正规就业者被挤出到第三产业的非正规部门,且其主要影响低技能水平和居于较小规模城市劳动者的就业决策.本文为正确理解我国就业正规性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

    机器人渗透度产业结构转型非正规就业

    《中国经济问题》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