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庄辉

月刊

1673-5234

cjpd@vip.163.com

0537-2342934

272033

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楼中路11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面向科研、教学、临床和防治,充分反映我国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病原生物学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B病毒vIL-10基因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刘瑞坪陈彦妤王俊颖孙德月...
    131-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EB病毒vIL-10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纯化vIL-10,进行小鼠实验探究其对MC38肿瘤细胞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vIL-10的在机体内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vIL-10的DNA序列,设计引物并通过PCR扩增获得vIL-10基因;构建重组质粒vIL-10-pGEX-4T-1,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DH5α;抗性平板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后做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vIL-10-pGEX-4T-1转化E。coil。DE3并用氨苄西林筛选、IPTG诱导表达,超声波破碎菌体提取蛋白并做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大量培养阳性菌株,破碎菌体后提取蛋白,利用GST标签纯化vIL-10,取少量纯化产物再次做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凝血酶切掉GST标签,透析袋除盐、浓缩蛋白后测定蛋白含量,备用;收集MC38细胞,皮下注射6周龄体重相近的野生型、IL-10基因敲除型C57BL/6J小鼠,3周后取成功构建的肿瘤模型小鼠,按400 µg/kg肿瘤周围浸润注射vIL-10,每7天注射1次,共注射2次。末次注射7 d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称重并记录、分析。结果 PCR获得的vIL-10基因大小约为513 bp,重组质粒vIL-10-pGEX-4T-1的PCR、双酶切结果均符合预期,基因测序结果与vIL-10模板序列相符;转化vIL-10-pGEX-4T-1的E。coil。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与对照组对比可见45 ku条带,Western blot显示该蛋白表达成功;阳性菌株经大量培养,提取蛋白后用GST标签进行纯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能被特异性纯化,经切割透析浓缩后测定蛋白含量为0。56 mg/m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C57BL/6J)小鼠注射vIL-10蛋白组比未注射组肿瘤重量明显增加(P<0。05);IL-10基因敲除(IL-10-KO)小鼠注射vIL-10组比未注射组肿瘤重量明显增加(P<0。001)。结论 经Western blot鉴定含有重组质粒vIL-10-pGEX-4T-1的E。coil。DE3能成功表达vIL-10,动物实验表明vIL-10能够促进肿瘤生长。为探究vIL-10对肿瘤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EB病毒vIL-10原核表达GST标签纯化MC3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

    金琳周娟娟江铃朱胜康...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及其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4年6月铜陵市立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菌群培养法检测两组的肠道菌群情况,随访30 d,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的肠道菌群情况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菌群与NT-proBNP、LVEF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总厌氧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梭菌、真菌、总需氧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发生心力衰竭组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总厌氧菌数量少于未发生组,肠杆菌、肠球菌、总需氧菌数量多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NT-proBN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总厌氧菌数量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肠杆菌、肠球菌、总需氧菌数量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总厌氧菌、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肠杆菌、肠球菌、总需氧菌、NT-proBNP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且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肠道菌群心力衰竭相关性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中菌株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陈林林蒋志明卓晓军尹玉莲...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 VD)患者口腔菌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并评估特定菌株通过炎症途径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确诊为CMVD的100例患者,采集其口腔菌群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口腔菌群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进一步采用体外实验,使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评估选定菌株(Bacteroides、Prevotella、Ruminococcus、Lactobacillus和Enterococcus)的感染对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CMVD患者口腔菌群样本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主要由Bacteroides(9。96±3。04)%、Prevotella(9。61±2。98)%、Ruminococcus(10。77±3。08)%、Lactobacillus(9。94±3。13)%和 Enterococcus(9。67±3。07)%等10种菌群组成。体外实验结果表明,Bacteroides感染显著提高了TNF-a(750。32±50。68 pg/mL vs 299。84±19。87 pg/mL,P<0。01)、IL-6(820。45±59。87 pg/mL vs 259。78±30。25 pg/mL,P<0。01)和 IL-1β(899。87±69。45 pg/mL vs 309。90±24。78 pg/mL,P<0。01)的表达水平,并显著降低了HCAEC 的细胞活力(65。34%±5。68%vs 92。45%±3。45%,P<0。01)。Prevotella和Ruminococcus感染组也显示出类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活力下降(P<0。01),而Lactobacillus和Enterococcus感染组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CMVD患者口腔菌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并为Bacteroides、Prevotella和Ruminococcus菌株通过诱导炎症反应显著影响内皮细胞功能提供了证据。口腔菌群可能在CMV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口腔菌群炎症反应内皮细胞16SrRNA基因测序

    肠道微生物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黄淼李志英朱晓艳徐雪飞...
    147-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肠道微生物群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从MiBioGen数据库下载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数据集,保留196个已知菌群用作暴露因素,工具变量为与暴露因素强相关且相互独立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结局变量为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下载的包含10 006例患者和446 342例对照的动脉粥样硬化数据集。分别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检验进行两样本MR分析,以优势比(odds ratio,OR)评估肠道微生物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联;敏感性分析通过留一法进行,水平多效性通过MR-Egger截距测试和MR-PRESSO全局检验检测,异质性通过Cochran Q法检测。结果 共发现9类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因果关联(P<0。05),纳入SNP 402个。IVW分析结果显示,放线菌科[OR=2。31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46,2。911),P<0。001]、克里斯滕森菌科[OR=1。956,95%CI(1。194,3。099),P=0。024]、毛螺菌科[OR=1。793,95%CI(1。192,2。561),P<0。001]、芽孢杆菌目[OR=1。769,95%CI(1。320,2。371),P<0。001]以及厚壁菌门[OR=2。399,95%CI(1。597,3。247),P=0。028]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瘤胃球菌科[OR=0。447,95%CI(0。300,0。667),P=0。0031]、脱硫弧菌目[OR=0。165,95%CI(0。065,0。416),P<0。001]、粪杆菌属[OR=0。246,95%CI(0。122,0。495),P<0。001]以及蓝藻菌门[OR=0。249,95%CI(0。164,0。376),P<0。001]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此外,留一法分析提示结果稳定,且未发现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放线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毛螺菌科、芽孢杆菌目和厚壁菌门丰度升高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提高瘤胃球菌科、脱硫弧菌目、粪杆菌属和蓝藻菌门丰度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肠道微生物群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因果关系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腺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风险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阮勤徐玉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合并腺病毒(AD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198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9例和验证组59例。建模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DV感染分为感染组(44例)和无感染组(95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清CRP、ALT水平以及双肺湿啰音、呼气相哮鸣音、肺实变、胸腔积液的占比明显升高(P<0。05);CRP(OR=4。025)、ALT(OR=1。767)、呼气相哮鸣音(OR=26。759)、肺实变(OR=65。859)、胸腔积液(OR=68。110)均为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建模组构建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95%CI=0。907~0。978),区分度良好,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具有较好的拟合性(x2=0。730,P=0。999);验证组,列线图预测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AUC为0。908(95%CI=0。835~0。981),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结论 血清CRP、ALT、呼气相哮鸣音、肺实变、胸腔积液均为MPP患儿合并ADV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较好的评估ADV感染的风险。

    肺炎支原体肺炎腺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列线图风险模型

    沙眼衣原体、淋球菌、解脲脲原体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雨欣周华誉张瑜高静...
    158-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可同时鉴别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的现场化全自动检测方法。方法 选取CT的隐蔽性质粒、NG的porA基因和UU的16S rRNA中的保守序列作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分别制备CT、NG、UU三种病原体的阳性克隆菌株进行灵敏度初步测试。开发基于全自动检测设备的一体化微流控芯片,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核酸提取纯化及实时荧光PCR全过程。使用经过数字PCR定量的CT、NG、UU三种病原体的液体室内质控品对全自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用建立的全自动检测方法与已上市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试剂盒同时检测160例临床样本,评价其一致性。结果 阳性克隆菌株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构建正确。建立的全自动检测方法检测CT、NG和UU的检出限均可达到1×102 copies/test,检测范围1× 102~1×107 copies/test;该方法特异性好,不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Ⅱ型、腺病毒、肠道病毒71型、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的干扰;该方法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均<5%。160例临床样本的对比研究中,全自动检测方法对CT、NG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15。6%、10。6%和35。6%,与对比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全自动检测方法与对比试剂盒检测CT、NG和UU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2%、94。4%和93。4%,阴性符合率均为100%,总符合率分别为99。4%、99。4%和97。5%。结论 建立的现场化全自动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快速,不受实验室场地限制,适合于CT、NG、UU的临床快速诊断。

    沙眼衣原体淋球菌解脲脲原体微流控芯片现场化核酸检测

    儿童防龋齿涂氟对口腔菌群和真菌群的双重影响

    闫震闫秀薇薛晖孙洁...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通过系统地评估定期涂氟治疗对儿童口腔细菌群和真菌群的影响,探讨这些微生物组变化与龋齿预防效果之间的关联,揭示涂氟治疗在调控儿童口腔微生物平衡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40名3~12岁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研究周期为2年。实验组接受定期涂氟治疗,对照组未进行涂氟治疗。样本收集时间点为Baseline、6 mo、12 mo、18 mo和24 mo,包括唾液和牙菌斑样本。通过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并使用QIIME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评估微生物多样性,使用冗余分析(RDA)和线性混合模型(LMM)评估微生物组成与龋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结果 实验组在6 mo、12 mo、18 mo和24 mo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2±0。28、3。80±0。27、3。85±0。25、3。90±0。26)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3。50±0。29、3。55±0。31、3。60±0。28、3。62±0。29),P 值分别为0。013、0。004、0。002和0。001。同样地,实验组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各时间点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细菌群中,Streptococcus mutans、Lactobacillus 和 Actinomyces 的丰度在实验组显著降低(Streptococcus mutans在6 mo时实验组为8。32%±1。45%,对照组为12。05±2。22%,P=0。013)。真菌群中,Candida albicans的丰度在实验组显著降低(Candida albicans在6 mo时实验组为3。32%±0。85%,对照组为5。05%±1。22%,P=0。013)。冗余分析显示,实验组的RDA1和RDA2值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涂氟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显著影响。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参数估计值=-0。032,P=0。004)和处理效应(参数估计值=-0。045,P=0。002)对微生物组成和龋病发病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定期涂氟治疗不仅显著提高了儿童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还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抑制与龋齿发生相关的功能基因,显著降低了龋病发病率。

    儿童龋齿涂氟治疗口腔微生物组细菌群落真菌群落

    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产褥期感染临床特征及其与凝血功能异常关系研究

    肖淑孙楠邹玉珠余丽金...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妊娠合并糖尿病(GMD)并发产褥期感染临床特征、病原菌耐药性及其与凝血功能异常关系。方法 于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选取本院产检的698例GMD产妇相关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按产褥期感染发生状况分为感染组(n=42例)、未感染组(n=656例)。分析GMD并发产褥期感染临床特征、病原菌耐药性;对比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一般资料与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MD并发产褥期感染影响因素,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凝血功能预测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的价值。结果 42例发生产褥期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生殖道感染(45。24%)、宫内感染(23。81%)、呼吸系统感染(19。02%)。42例发生产褥期感染产妇检出病原菌68株,革兰阳性菌36株(85。71%),革兰阴性菌36株(64。29%),真菌5株(11。90%),革兰阳性菌主要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均较高(>5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均较高(>50。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合并妊娠高血压、足月生产、产后出血、血糖失控、胎膜早破、PT水平、FIB水平、ATⅢ水平均为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T水平、FIB水平、ATⅢ水平预测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的AUC分别为0。732、0。733、0。740。凝血指标联合模型预测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的AUC为0。899,灵敏度、特异度为78。6%、84。3%。结论 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生殖道感染、宫内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且具有较好耐药性;合并妊娠高血压、足月生产、产后出血、血糖失控、胎膜早破、PT水平、FIB水平、ATⅢ水平均为GMD并发产褥期感染的影响因素;凝血指标联合模型预测GMD并发产褥期感染具有较好价值。

    妊娠合并糖尿病产褥期感染临床特征病原菌耐药性凝血功能关系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病原微生物分析

    陶智李仙丽刘琼
    17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感染组织中病原微生物特点,明确多重耐药(MDR)的情况,为临床肺组织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 从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SAP患者中,选取130例发生MDR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呼吸道样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明确菌群特点,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MDR情况;另选取30例SAP未发生MDR的患者作SAP组,比较分析诱发SAP患者发生MDR的危险因素。结果 130例SAP发生MDR患者,共检出1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9株,革兰阳性球菌占30。16%,真菌占11。64%及其他类型的细菌或微生物占5。82%。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耐药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其中对替卡西林的耐药率达80%;粘质沙雷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吩氨曲南的耐药率>6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吩、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超过60%;革兰阳性球菌主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西林、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其中青霉素G耐药率最高占(7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75%,其中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大于80%;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65%,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耐药率占比高(83。33%)。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预防抗生素使用(有)、感染菌种类型(≥2种)、糖尿病史是诱发SAP患者发生M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较准确的鉴定出SAP感染组织中病原微生物及菌群特征,耐药位点检测全面,且有扩展性,优势显著,临床应用推广性高。

    高通量测序技术脑卒中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病原微生物

    静息能量消耗肠内外营养支持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李海红于晓蕊代志新李国京...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下,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变化,并研究口腔菌群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入ICU时间48号内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50)和肠外营养组(PN组,n=50)。通过间接量热法在人ICU后24 h内、72 h、7 d和14 d测量患者的REE,同时在相同时间点采集口腔菌群样本,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菌群多样性和结构。预后评估包括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EN 组和 PN 组在入 ICU 后 24 h 内、72 h、7 d 和 1 4d 的 REE 分别为(1850。32±210。45)kcal/day、(1802。18±195。67)kcal/day(P=0。235),(1920。45±220。34)kcal/day、(1885。47±210。12)kcal/day(P=0。429),(1955。67±230。56)kcal/day、(1902。58±220。34)kcal/day(P=0。224),(1998。34±240。67)kcal/day、(1940。45±230。12)kcal/day(P=0。204),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N组和PN组在各时间点的Shannon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在EN组和PN组之间无差异,分别为(14。32±4。56)d、(13。89±4。34)d(P=0。538)和(30。45±7。89)d、(29。98±7。56)d(P=0。449)。GOS评分的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6,P=0。904)。REE与Shannon指数在人ICU后24 h内、72 h和7 d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215(P=0。032),0。198(P=0。046)和 0。223(P=0。027);入 ICU 后 14 d 的相关系数为 0。189(P=0。055),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Shannon指数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GO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下的静息能量消耗和口腔菌群变化趋势相似,2种营养支持方式对REE和口腔菌群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尽管REE与口腔菌群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口腔菌群多样性与患者预后之间未观察到显著相关性。

    重症颅脑损伤静息能量消耗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口腔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