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单髁膝假体的研究进展

    杨宵张春礼
    1582-1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局限于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随着传统骨水泥型和新兴的生物型UKA假体材料不断发展,这两种假体均展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骨水泥型和生物型UKA的设计差异、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以及新技术在UKA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和比较.

    膝骨关节炎单髁置换骨水泥假体生物型假体

    本刊网站新增骨关节健康教育版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587页

    IL-17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贾易臻梅胜锦杨家麟刘爱峰...
    1588-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常见的临床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D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机械负载、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等多个方面.IL-17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的主要效应因子,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等多种生物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研究发现IL-17与IDD高度相关.IL-17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加剧炎症反应,调节髓核细胞代谢,促进微血管生成等加速IDD进程.本文将对IL-17介导IDD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并对目前基于IL-17治疗ID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IL-17椎间盘退变机制治疗

    2024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1593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永强李晓生周纪平李学慧...
    1594-1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好发于颈椎的异位骨化性病变,目前对其生理病理学的认识尚不清楚,其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神经根因骨化物受压而出现的一组神经功能障碍症候群.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以做出诊断,依据X线片能够看到椎体后方形成的骨化物,磁共振能够评估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程度,CT能够更好地评估骨化物并进行分型.临床中无症状患者可以行保守治疗,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并接受合理的临床指导,存在脊髓压迫及神经根症状的患者倾向于手术治疗,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分型手术入路的选择有所不同.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脊髓手术入路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骨肉瘤关键基因与相关通路

    赵乐徐磊磊王守丰
    1600-1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骨肉瘤发生的关键基因和相关通路.[方法]收集骨肉瘤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通过转录组芯片建立表达谱并筛选差异性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利用在线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对骨肉瘤和癌旁对照组织,共筛选出1211个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和810个显著下调的基因.表达量上调最多的 5 个基因依次为 COL1A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A SPP1(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POSTN(periostin)、TYMS(thymidylate synthetase)和 TNC(tenascin C);表达量下调最多的 5 个基因依次为 ATP1A2(ATPase,Na+/K+transporting,alpha 2 polypeptide)A PDK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isozyme 4)、CLIC5(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5)、ACTA1(actin,al-pha 1,skeletal muscle)和FABP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GO富集分析提示 DEGs主要富集于组织发育、小分子代谢过程和细胞周期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提示DEGs主要涉及黏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癌症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相关通路.[结论]COL1A1、SPP1、POSTN、TYMS、TNC、ATP1A2、PDK4、CLIC5、ACTA 1 和 FABP4 基因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骨肉瘤转录组基因信号通路测序

    组合式微创手术治疗胸椎侵袭性血管瘤

    韩念荣田育魁刘岩路艾克热木·吾斯曼...
    1605-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组合式微创手术治疗胸椎侵袭性血管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患者术前行脊髓动脉造影了解椎管内占位病变血供情况,并采用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患者俯卧位,透视定位,局麻后经皮穿刺针沿椎弓根进针到达椎体目标位置,建立工作通道,插入一次性使用可弯曲骨水泥填充套件,反复透视下间断缓慢推入骨水泥,填充整个病变椎体.局麻后置入椎间孔镜工作通道,插入环钻将椎间孔扩大成形.将操作套管推入病变椎体后缘,镜下摘除椎管内占位组织,并探查硬脊膜搏动情况.留置引流并缝合固定.[结果]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0分,右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术后 1周影像显示椎管内血管瘤约60%被摘除,术区渗出明显;与术后1周对比,术后4个月椎管内未完全摘除的血管瘤逐渐皱缩,未见明显复发增大改变,受压脊髓明显恢复,且术区渗出完全吸收.[结论]组合式微创手术方式为胸椎侵袭性血管瘤的微创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方法,初步治疗效果良好.

    椎体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手法复位经皮骨水泥椎弓根钉治疗Ⅲa期Kümmell's病

    张伟姜盟盟梁晓松李大伟...
    1609-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全麻下手法复位经皮骨水泥增强椎弓根钉治疗Ⅲa期Kümmell's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2月本院采取手法复位经皮骨水泥螺钉治疗Ⅲa期Kümmell's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骨水泥渗漏、神经及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96.6±11.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3.4±13.6)ml.随访12个月以上,随访过程中16例患者均无严重腰痛复发,无翻修手术者.与术前相比,出院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 VAS 评分[(7.4±0.7),(2.7±0.6),(2.3±0.7),P<0.001]和 ODI 评分[(74.5±3.1),(33.4±3.9),(29.9±2.8),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出院前和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height,AH)均显著增加[(12.2±1.1)mm,(20.4±0.9)mm,(20.2±0.9)mm,P<0.001],而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tic angle,LKA)显著减少[(22.4±1.6)°,(14.6±1.6)°,(14.8±1.6)°,P<0.001].[结论]手法复位经皮骨水泥增强椎弓根钉治疗Ⅲa期Kümmell's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Kümmell's病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

    核心肌群训练纠正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王开乐周佳华李佳佳周纪平...
    1613-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平衡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2021年12月—202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3例符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系统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组),15例采用脊柱侧弯传统训练(传统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训练,无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顺应性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坐高和身高均增加(P<0.05),侧弯Cobb角度、C,-CSVL和SVA、红外热成像椎旁肌、腹直肌区域两侧温差,第2~5跖骨及足跟内侧区域足底压力受力转移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10周后,核心肌组的身高[(156.5±4.6)cm vs(155.8±4.3)cm,P<0.001],坐高[(84.4±4.6)cm vs(82.6±4.4)cm,P<0.001],主弯 Cobb 角[(15.3±3.1)° vs(17.1±3.9)°,P<0.001],C,PL-CSVL[(23.3±3.1)mm vs(25.3±3.2)mm,P<0.001]和SVA[(31.5±3.9)mm vs(33.8±3.9)mm,P<0.001]优于传统组.[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可加强脊柱两侧核心力量,改善脊柱空间平衡,对预防脊柱畸形意义重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核心肌群训练红外热成像足底压力

    两种环锯脊柱骨组织活检的比较

    季文军宋浩司马金埕叶盛...
    1618-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两种环锯在脊柱骨组织活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8月96例脊柱骨组织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0例采用内螺纹环锯活检(内螺纹组),另外46例采用普通环锯活检(普通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活检节段、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活检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螺纹组手术时间[(17.0±2.8)min vs(19.5±3.0)min,P<0.001]显著少于普通组、获取组织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组(87.8%vs 64.5%,P<0.001)、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0.0%vs 54.4%,P<0.001).[结论]使用内螺纹环锯可明显缩短椎体活检时间,提高穿刺活检阳性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骨组织活检内螺纹环锯普通环锯手术时间活检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