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留残端骨髓刺激的镜下肩袖修复术

    柏帆向柄彦周阳阳丁川...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保留肩袖残端微骨折骨髓刺激修复(改良组),另外32例采用传统骨床新鲜化修复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主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31.9±3.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Constant-Murley、UCLA和ASES评分,以及肩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肌腱完整性均显著改善(P<0.05),肩肱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肌腱脂肪浸润程度、肌腱萎缩程度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肌腱完整性[Ⅰ/Ⅱ/Ⅲ/Ⅳ/Ⅴ,(20/11/0/0/1)vs(15/9/0/5/3),P=0.042]和再撕裂率(3.1%vs 25.0%,P=0.026)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保留了肩袖原生止点,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这可能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肩袖撕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肩袖撕裂肩袖残端关节镜术解剖止点骨髓刺激

    如何检索引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文献格式

    103页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输血的相关因素

    王卓刘序强陈延朕钟元武...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转子间按骨折共35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358例患者中,共168例术后输血,占46.9%.单项因素比较显示,输血组患者较非输血组年龄更大[(80.7±8.5)岁vv(76.6±8.7)岁,P<0.001]、BMI更小[(20.7±3.3)kg/m2 vs(21.5±3.7)kg/m2,P=0.015]、高血压占比更高[(105/63)vs(93/97),P=0.010]、骨折类型更严重[A1/A2/A3,(40/93/35)vs(80/83/27),P<0.001]、手术时间更长[(122.9±56.6)min vs(101.4±30.5)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258.3±218.9)ml vs(130.5±94.9)ml,P<0.001]、术前 HB 更低[(93.1±14.8)g/L vs(111.6±14.2)g/L,P<0.001]、术前 Alb 更低[(34.7±8.2)g/L vs(36.8±4.5)g/L,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3,P=0.007)、手术时间(OR=1.008,P=0.025)、术中出血量(OR=1.007,P<0.001)是术后输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OR=0.900,P=0.025)和术前血红蛋白(OR=0.904,P<0.001)是术后输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逻辑回归结果所得的术后输血预测方程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62~0.927,最佳临界值为0.578,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8.4%.[结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低BMI和低血红蛋白是术后发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输血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输血发生风险并提前预防.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输血相关因素预测

    踝外侧慢性不稳镜下两种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

    周鹏赵茂胜杨小杰李慎松...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锚钉技术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关节镜下锚钉修复ATFL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9例患者采用无结锚钉修复技术(无结组),另外39例患者采打结锚钉修复技术(打结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结组出现异物反应的比率显著低于打结组(0%vs33.3%,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踝背伸-跖屈ROM、Karlsson-Peterson评分、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而踝内翻-外翻ROM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前抽屉试验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距骨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和前抽屉应力距骨前移位(anterior displacement,AD)值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TT及AD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锚钉关节镜下ATFL修复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均能够恢复稳定性,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相比之下,无结锚钉的早期异物反应更小.

    慢性踝不稳距腓前韧带关节镜修复无结锚钉打结锚钉

    超声引导下儿童前臂骨折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吴茂军桑桑李梓轩王晶...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儿童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7月本科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前臂骨折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超声引导复位固定,另外30例采用透视引导复位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超声组在手术时间[(23.4±3.6)min vs(31.9±3.5)min,P<0.05]、术中失血量[(4.5±2.7)ml vs(6.7± 4.5)ml,P<0.05]、术中透视次数[(3.2±1.5)次 vs(10.4±2.1)次,P<0.05]、住院时间[(3.2±1.5)d vs(4.2±1.0)d,P<0.05]、去除外固定时间[(28.0±5.3)d vs(32.3±3.2)d,P<0.05]均显著优于透视组;但是两组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96.7%vs70.0%,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两组术后12个月DASH评分、前臂旋转ROM、肘伸屈ROM、腕伸屈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前臂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中应用超声引导,可减少患儿放射损伤,提高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儿童前臂骨折肌骨超声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钉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稳定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武英楷朱新峰宁尚攀杨如杰...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失败的危险因素,建立PFNA术后稳定性评分系统,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64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回归分析探讨导致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建立PFNA术后稳定性评分表.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此评分预测失败的价值.[结果]164例患者中,共38例PFNA失败,失败率23.2%.单项因素比较,失败组外侧壁完整[例,完整/不完整;(12/25)vs(93/33),P<0.05],Cal-TAD[例,<25 mm/≥25 mm;(9/29)vs(83/43),P<0.05],螺旋刀片位置[例,好/差;(13/25)vs(111/15),P<0.05],骨折分型[例,完整/危险/破裂;(5/12/21)vs(98/17/11),P<0.05],复位质量[例,优/良/差;(4/12/22)vs(81/29/16),P<0.05],皮质支撑[例,阳性/中性/阴性;(4/11/23)vs(82/29/15),P<0.05]显著差于成功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外侧壁完整差(OR=12.118,P=0.007)、Cal-TAD大(OR=18.995,P=0.003)、螺旋刀片位置不佳(OR=20.603,P=0.003)、骨折分型差(OR=14.71,P=0.014)、内侧皮质阴性支撑(OR=16.068,P=0.01)、复位质量差(OR=45.598,P=0.001)是PFNA固定失败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逻辑回归建议评分系统,ROC分析显示,此评分系统预测固定失败的临界值为6.5,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4.7%、73.0%.[结论]外侧壁完整差、螺旋刀片位置不佳、骨折分型差、内侧皮质阴性支撑、复位质量差是PFNA失败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评分系统,对预测PFNA失败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失败危险因素预测

    两种入路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陈涛刘炯赵滨田智勇...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上关节囊入路(supercapsular approach,SC)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3月在本科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SC入路,另外2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SC 组手术时间[(60.5±8.5)min vs(74.0±6.5)min,P<0.05]、切 口长度[(8.2±0.5)cm vs(12.1±1.1)cm,P<0.05]、术中失血量[(200.8±29.7)ml vs(297.2±23.0)ml,P<0.05]、下地行走时间[(1.8±0.7)d vs(3.2±0.8)d,P<0.05]、住院时间[(9.6± 1.4)d vs(11.7±2.0)d,P<0.05]均显著优于PL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SC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PL组[(5.6±1.0)周vs(6.8±1.2)周,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SC 组 Harris 评分[(79.4±2.6)vs(73.9±3.3),P<0.05]、髋伸-屈 ROM[(97.0±5.0)° vs(93.2±4.3)°,P<0.05]、内-外旋ROM[(57.6±5.9)° vs(52.2±5.7)°,P<0.05]均显著优于PL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双侧肢长差均显著减小(P<0.05),两组双侧肢长差、骨折复位、假体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结论]SC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PL入路而言,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势.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上关节囊入路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

    过伸与非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比较

    李松生宗淑君胡明鑫张保龙...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式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本院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参照Firoozabadi标准分为过伸型组19例,非过伸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过伸组在合并伤的总发生率(63.1%vs 23.4%,P<0.05)、手术时间[(141.3±19.7)min vs(107.6±15.4)min,P<0.05]、切 口长度[(19.6±4.1)cm vs(15.4±3.4)cm,P<0.05]及术中失血量[(228.3±33.9)ml vs(163.4±24.1)ml,P<0.05]显著大于非过伸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4.3±1.1)个月,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2个月过伸型组KSS功能评分显著低于非过伸组[(50.4±5.4)vs(54.7±5.8),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关节面对合度均显著改善(P<0.05),MPTA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关节面对合、骨折愈合时间、MP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过伸型组PTS显著小于非过伸组(P<0.05),术后两组PT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过伸型骨折相比,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其他结构损伤,手术治疗复杂,预后较差.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预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网袋成形是否手法复位比较

    罗世科钟睿何本祥熊小明...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网袋成形术(vesselplasty,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否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4月本院采用VP治疗OVCF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1例VP术前进行手法复位(复位组),34例术前未进行手法复位(未复位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位组手术时间[(31.4±6.7)min vs(38.9±13.0)min,P=0.006]、骨水泥渗漏率(22.6%vs58.8%,P=0.003)显著优于未复位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局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局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联合手法复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能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缩短手术时间.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法复位网袋成形术骨水泥渗漏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远端是否锁定的荟萃分析

    吴维勇王永清刘美月彭兵...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髓内钉远端锁定与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22年10月以前收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髓内钉远端锁定与远端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1 977例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其中锁定组830例,非锁定组1 147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非锁定组的手术时间(MD=7.5,95%CI5.0~10.1,P<0.001)、术中出血量(MD=37.6,95%CI20.1-55.2,P<0.001),透视时间(MD=6.8,95%CI4.4~9.2,P<0.001),切口总长度(MD=2.5,95%CI 2.1~2.9,P<0.001)均显著优于锁定组.非锁定组的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锁定组(RR=4.7,95%CI2.4~9.2,P<0.001).两组在骨折延迟愈合、髋部疼痛、伤口感染、近端螺钉切出、髓内钉周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远端不锁定可以在保证关节功能的同时降低术中伤害,降低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

    股骨转子间骨折远端非锁定髓内钉远端锁定髓内钉荟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