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度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刘京宇杨延砚张元鸣飞刘小燮...
    12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结构、环节和结局质量等方面,分析2021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情况.方法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2022年度调查共纳入全国9 328家医疗机构的康复医疗质量相关数据,涵盖全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院,也包含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数据清洗后实际纳入2 513家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的医院数据,对其进行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分析.结果 在2022年度纳入调查的9 328家综合医院中,仅2 713家设置有康复医学科病房.综合医院中,56.77%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医师数、80.36%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康复治疗师数、53.53%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护士数未达到国家要求,且各地区康复医学科每床平均配置康复医务人员数差距较大.综合医院骨科、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病房早期康复介入率分别为13.45%、20.67%和29.7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患者平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率为77.87%,康复医院为69.01%.结论 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整体稳中有升,但全国多数综合医院仍未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且康复医务人员总量未满足要求,康复早期介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重点评定和治疗项目开展存在欠缺,康复治疗效果尚有提升空间.需持续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康复医疗质量.

    康复医学医疗服务质量安全质量控制

    基于ICF构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导向多元安置服务:政策和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

    张青武爱红武砀石彩秀...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ICF构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多元教育安置服务体系和方法.方法 采用ICF的理论和方法、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研究方法,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政策架构、理论与构建融合教育导向的多元安置体系的方法与内容.结果 在教育政策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保教育包容性和公平性指南》都强调教育的权利,鼓励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服务和合理便利,以确保残疾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育.中国、欧盟和美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融合教育的发展实施,将特殊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系统,为他们提供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机会.发展特殊教育,教育安置针对那些需要额外支持和资源的特殊儿童,确保他们获得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政策强调要评估特殊儿童的具体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提供个别化教育计划.结论 根据相关国际政策和有关国家的情况,基于ICF构建了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服务的多元安置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多元安置

    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心理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和动作发展的效益:基于ICF的循证研究

    吴亮许秀罗亮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对痉挛性脑瘫儿童心理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和动作发展影响的相关证据.方法 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文献内容进行解析和编码,并进行循证证据研究.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来自丹麦、韩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纳、印度、日本,发表时间2015年至2022年.干预类型主要涉及运动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和适应性身体活动.运动康复包括上肢力量训练、下肢力量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步态训练、功能性有氧运动、伸展和柔韧性练习、灵活性训练、肌肉放松技术;每次10~50 min,每周2~6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低~高,持续6~20周.适应性身体活动主要涉及适应性跑步训练、虚拟游戏;每次60 min,每周2~4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至高强度,持续6~12周.干预场所主要为医疗和康复机构、学校、家庭社区.干预人员主要包括职业物理治疗师、大学研究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和教师.干预结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心理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动作发展、生活质量与福祉.在心理运动功能方面,脑瘫儿童青少年掌握跑步功能和知识,增强平衡反应能力.在运动功能方面,脑瘫儿童青少年肌力增加,肌肉耐力增强,肌张力扩大;步态功能、步行功能、步态对称性改善;行走耐力提高;站立功能改善;动态平衡改善;平衡控制能力改善.在动作发展方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学校以及闲暇时间休闲活动参与水平提高,运动范围扩大.在生活质量与福祉方面,脑瘫儿童青少年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疼痛缓解,社会幸福感和接受度提升.结论 本研究系统评价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对痉挛性脑瘫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和动作发展益处的相关证据.在心理运动功能领域,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痉挛性脑瘫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和运动功能;在运动功能方面,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能改善肌肉相关功能、步态和步行功能,以及平衡与协调能力;在动作发展方面,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显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休闲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在生活质量与福祉方面,运动康复和适应性身体活动能够增强能量和驱力,缓解疼痛,提高社会幸福感和接受度.

    痉挛性脑性瘫痪运动康复适应性身体活动心理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动作发展

    不同身体活动对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

    喜悦杨剑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综述不同身体活动对脑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效益.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检索建库至2023年12月在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ochra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干预后健康和功能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涉及402例参与者(3~24岁),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评分6~8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和荷兰,主要来源于康复医学、神经科学、残疾研究、物理治疗等领域,发表日期集中在2013年至2020年.身体活动类型包括体适能类(体能体适能、技能体适能)、运动技能类(粗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和适应性身体活动类(移动技能、休闲类).每次20~60 min,每周1~5次,持续7~26周;干预强度为中等至高强度,干预场所涉及社区和家庭、学校、康复机构.有3种指导和支持模式:运动康复,适应性体育活动,以及运动康复与适应性体育活动相结合.健康效益体现在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4个方面,包括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减少久坐行为;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体质量、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和肌肉耐力;改善运动功能(移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步态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参与,增加社交表现行为,改善心理健康(自信心、情绪、自我价值感、自尊).结论 本研究根系统综述身体活动对脑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效益.身体活动主要包括体适能类、运动技能类和适应性身体活动类.体能体适能类活动有助于改善步态,提高步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优化体质量指数;技能体适能类活动能够改善平衡功能.粗大运动技能类活动能改善姿势控制能力,增强肌肉耐力;精细运动技能类活动能增强精细手的使用能力.适应性球类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增加休闲活动时间,提高有氧能力,促进家庭活动参与和社会活动参与;适应性休闲类活动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福祉,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生活满意度.

    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效益系统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互动期间脑间同步特点的Scoping综述

    吴进龙任占兵易子珍彭莉...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个体与健康个体在互动期间脑间同步的特点.方法 2023年11月,从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关于ASD个体互动期间脑间同步的相关研究.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横截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发表日期集中在2020年至2023年,共包括130例ASD个体.ASD个体互动任务期间脑间同步较健康个体低,主要涉及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脑电图θ、α和β波段也与健康个体存在同步性差异.ASD个体脑间同步性存在性别差异;ASD个体脑间同步异常与社交障碍密切相关.结论 脑间同步障碍可能是ASD个体社交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主要涉及镜像神经系统和心智理论相关脑区.

    孤独症谱系障碍脑间同步社交障碍Scoping综述

    丰富环境训练结合头穴丛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

    穆姿辰唐强史云秋王艳...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丰富环境训练结合头穴丛刺对孤独症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于妊娠第12.5天时给予腹腔注射丙戊酸钠,随机选取子代雄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 = 6)、丰富环境组(n = 6)、头穴丛刺组(n = 6)和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n = 6).对照组为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雌鼠所产下的子代雄鼠(n = 6).子代雄鼠21日龄时分别进行干预,治疗4周后对各组进行三箱实验、埋珠实验,计算社交能力指数、社交偏好指数和埋珠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 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组和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社交能力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均改善(P<0.05),重复刻板行为均减少(P<0.05),外周血液中IL-6、IL-1β水平均下降(P<0.05),其中丰富环境结合头穴丛刺组最佳(P<0.01).结论 丰富环境训练和头穴丛刺均能够改善孤独症大鼠行为学症状,降低炎性因子表达,联合应用效果最佳.

    孤独症谱系障碍头穴丛刺丰富环境行为大鼠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王铭琛张文宇张贤祚臧万里...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有关tDC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接受如普拉克索等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或tDCS假刺激、理疗、认知康复训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DC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9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利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并分析异质性和敏感性.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tDCS能够显著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D = 2.00,95%CI 1.13~2.87,P<0.001),但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MD = 0.73,95%CI-5.78~7.23,P = 0.830)、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MD =-0.77,95%CI-7.14~5.60,P = 0.810)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评分(MD = 1.60,95%CI-0.77~3.97,P = 0.190)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tDCS能促进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Meta分析

    深圳市中轻度残疾人社区康复健身活动及其健康效益研究

    杨亚茹杨剑邱卓英邱服冰...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WHO《2018-2030促进身体互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并参照WHO《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针对残疾人)《指南》的要求,采用ICF有关残疾与功能的理论架构和方法,对中轻度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健身活动后的身体活动状态、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在社区环境下,残疾人参与康复健身体育活动的健康效益.方法 根据《指南》和ICF,构建适用于中轻度残疾人社区康复健身活动方案,来自深圳市20个社区230例中轻度残疾人,涉及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参与社区身体活动,由专业康复健身活动指导人员实施和指导.活动类型主要涉及体适能类(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技能类(平衡运动、协调运动等)以及运动和运动游戏项目类(球类运动、游戏运动等),活动强度为低~中,每次活动30~50 min,每月5次,持续6个月.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对中轻度残疾人社区健身活动状况进行调查、运用WHODAS 2.0,对残疾人整体功能进行评定;采用WHOQOL-BREF评估中轻度残疾人的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结果 中轻度残疾人在参与社区康复健身活动后,IPAQ的工作相关、交通出行相关、家务园艺相关及休闲相关4个领域体育活动的得分显著提高(|t|>3.391,P<0.001);WHODAS 2.0的认知、活动、自我照护、与他人相处、与生活相关的各项活动、社会参与维度分和总分均显著下降(t>6.639,P<0.001);WHOQOL-BREF的4个维度分显著提高(|t|>7.486,P<0.001).结论 参与为期6个月的中轻强度社区康复健身活动后,中轻度残疾人体育活动水平与活动参与度显著提高,整体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残疾人康复健身身体活动社区康复

    北京社区55~75岁高、低痴呆风险人群身体素质及其认知功能特点

    刘华贾明月杜晓霞杨亚茹...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预测社区中处于生命中期健康老年人痴呆风险因素.方法 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招募北京市两个社区常住1年以上的55~75岁中老年人175例,收集心血管危险因素、衰老和痴呆(CAIDE)相关危险因素和其他一般人口资料,CAIDE风险评分≥9分为高危组,<9分为低危组.采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两元素1-back任务范式、连线测验(TMT)进行评估;测量握力、30 s前臂屈曲测验和5次坐站试验;记录平地步行10 m的平均步速和步长.结果 高危组CAIDE总分平均9.86分,低危组4.95分.两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 = 0.188).男性,受教育程度<7年、收缩压>140 mmHg、胆固醇>6.5 mmol/L、体质量指数>30 kg/m2和缺乏体力活动人群CAIDE痴呆风险评分更高(χ2>3.116,P<0.05).高危组握力(t =-4.174)、步速(t =-2.414)、SCWT正确率(Z =-2.684)均差于低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步速(OR = 25.483)、握力(OR = 1.133),SCWT正确率(OR = 37.430)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握力弱、步速慢、抑制控制能力差可能预示痴呆风险增加.

    痴呆危险因素执行功能肌肉力量步速握力

    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脑机接口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高玲褚凤明贾凡陈杰...
    20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脑机接口(BCI)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BCI组、tDCS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CI组增加BCI,tDCS组增加tDCS治疗,联合组先行tDCS治疗,然后立即进行BCI,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脑电图δ-α比(DAR)和功率比指数(PRI).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5.350,P<0.001),联合组最优(F>3.366,P<0.05),DAR和PRI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t|>2.208,P<0.05),联合组最优(F>5.224,P<0.01).结论 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BCI结合tDCS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上肢脑机接口经颅直流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