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青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刘杏周玉梅徐惠丽彭剑英...
    454-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青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探索预期性悲伤的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选取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300例中青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预期性悲伤量表(AGS)、照顾者负担量表(Z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 25.0进行模型拟合、路径及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中青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AGS评分为(88.35±9.02)分,ZBI评分为(42.32±7.41)分,SSRS评分为(41.52±5.43)分,应对方式中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照顾者占39.3%,消极应对方式占60.7%.AGS评分与SCSQ消极应对评分(r = 0.357)、ZBI评分(r = 0.381)呈正相关(P<0.01),与SSRS评分(r =-0.436)、SCSQ积极应对评分(r =-0.369)呈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照顾者负担对预期性悲伤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458),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照顾者负担与预期性悲伤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113、0.061、0.060).结论 中青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较高,各影响因素对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显示出较强的预测和解释功能,医护人员可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预期性悲伤水平.

    脑卒中中青年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结构方程模型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

    陈园月李加斌蒯凤彭丽丽...
    462-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的顺序.阳性刺激在多通道FES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阴性刺激在伪刺激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间隔1 d.每次训练时,采用fNIRS测量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MC)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总体功能连接强度和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结果 与阴性刺激相比,阳性刺激下,大脑皮质总体功能连接强度降低(t =-2.735,P<0.05),损伤对侧PFC-损伤同侧PFC和损伤对侧PFC-损伤对侧PMC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结论 多通道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优化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连接.

    脑卒中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任务导向训练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功能网络

    早期强化康复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中的应用:一项混合方法研究

    张之良褚红玲刘小燮周谋望...
    468-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混合方法探讨颈椎后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中纳入术后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定量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康复方案分为强化康复组41例和骨科治疗组33例.两组均按照ERAS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强化康复组术后在康复专业团队指导下进行7 d住院强化康复治疗,骨科治疗组术后由骨科医师及护士进行常规宣教指导后于家中自行锻炼.术前和术后(90±14)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进行评定.定性研究另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两组患者各12例,术后(7±2)d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相同维度结果进行比较与整合分析.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两组术后90 d时VAS评分、mJOA评分、ND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U>0.140,P>0.05),SF-36评分的生理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U = 2.031,P<0.05).术后90 d的VAS评分(ρ1 =-0.522,ρ2 =-0.334,P<0.05)、NDI评分(ρ1 =-0.681,ρ2 =-0.590,P<0.05)与SF-36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评分呈负相关,mJOA评分(ρ1 = 0.408,ρ2 = 0.304,P<0.05)与SF-36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评分呈正相关.定性研究中,强化康复组在术后7 d时疼痛、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均优于骨科治疗组.结论 术后早期强化康复治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术后早期功能改善.对于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进行术后早期强化康复治疗可提高其术后90 d时的生活质量.

    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速康复外科强化康复

    球类身体活动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效果

    李良黄孜耘杨益成吴雪萍...
    479-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球类身体活动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3年9月,从上海市两所普通公立小学招募28例6~12岁的ADHD儿童,分为对照组(n = 12)和试验组(n = 16),同时选取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n = 14).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育活动,试验组采用球类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干预,共8周.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发展评估量表第3版(TGMD-3)对所有被试的基本动作技能得分(位移得分、控制得分)进行评估;分别采用n-back任务、Stroop色词测验和Task switching任务测量被试者执行功能3个子功能,即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TGMD-3总分(t =-14.867,P<0.001,Cohen d = 3.72)、位移技能得分(t =-8.081,P<0.001,Cohen d = 2.02)和控制技能得分(t =-7.290,P<0.001,Cohen d =1.82)均高于干预前;试验组1-back反应时(t = 3.009,P = 0.009,Cohen d = 0.02),Task switching任务中正确率(t =-2.657,P = 0.018,Cohen d = 0.66)和反应时(t=-2.657,P = 0.025,Cohen d = 0.62)优于干预前.结论 球类身体活动干预后可以改善ADHD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和执行功能.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球类身体活动基本动作技能执行功能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华勒氏变性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袁媛周红俊卫波丛欣莹...
    487-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华勒氏变性(WD)的磁共振成像(MRI)信号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91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常规颈椎MRI的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像(T2WI)进行影像学评估,将其分为WD组和非WD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损伤机制、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残损分级(AIS)、神经平面、伤后获得MRI的时间差等,并分析WD在脊髓的背柱区(DC)、外侧脊髓丘脑束区(ST)和外侧皮质脊髓束区(CS)的信号特点.结果 115例(60.2%)出现WD.WD组与非WD组年龄、损伤机制、AIS的等级分布和伤后获得MRI时间差有显著性差异(Z>3.820,χ2>9.104,P<0.05).WD组中,在损伤部位的上方,DC、ST的WD发生率分别为100%和87%;在损伤部位的下方,CS的WD发生率为35.7%.根据WD信号出现的方式将其分为3组,只出现DC变化的15例(13%),DC合并ST发生变化为59例(51.3%),DC、ST、CS 3个位置均有变化的41例(35.7%).3组间伤后获得MRI的时间差有显著性差异(H = 90.794,P<0.05),3组间AIS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规MRI检查T2WI可检测到WD信号,且WD的发生与伤后时间存在关联.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华勒氏变性磁共振成像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残损分级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肌力测试在重症监护室患儿中的评定者间信度

    陆恺柳宇鑫王素娟陈伟明...
    493-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定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测试应用于危重症儿童的评定者间信度.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12岁危重症患儿41例,由两名治疗师分别对患儿进行MRC肌力测试.结果 MRC总分评定者间信度良好(ICC = 0.788,95%CI 0.636~0.881,P<0.001),上、下肢MRC总分信度良好至极好(ICC = 0.641~0.803,95%CI 0.419~0.890,P<0.001);对≥7岁儿童,MRC总分信度极好(ICC = 0.855,95%CI 0.692~0.935,P<0.001).结论 MRC肌力测试在危重症患儿人群中具有满意的评定者间信度,对学龄儿童信度可能更好.

    儿童危重症肌力测试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