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运动疗法干预CNSNP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采用Stata 18.0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668例患者.PEDro量表评分5~8分.运动疗法类型包括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瑜伽和普拉提等;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物理因子治疗和健康教育.运动疗法可显著增加患者颅椎角(SMD=0.84,95%CI 0.42~1.26,P0.001),降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SMD=-2.05,95%CI-2.58~-1.52,P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MD=112.27,95%CI 75.03~149.50,P0.001),提高颈椎前屈(SMD=1.24,95%CI 0.34~2.15,P=0.007)、侧屈(SMD=1.52,95%CI 0.40~2.65,P=0.008)关节活动度,提高颈深屈肌耐力(SMD=1.02,95%CI 0.10~1.94,P=0.03),改善颈椎关节位置觉(SMD=-1.00,95%CI-1.47~-0.53,P0.001),但对于改善后屈(SMD=0.85,95%CI-1.04~2.75,P=0.38)、旋转(SMD=1.65,95%CI-0.35~3.65,P=0.11)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不显著;运动疗法还能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MD=-11.88,95%CI-16.09~-7.68,P0.001),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效果不显著(MD=19.04,95%CI-3.00~41.08,P=0.09).结论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CNSNP患者的异常姿势、疼痛、前屈和侧屈运动、颈屈肌耐力和关节位置觉,改善功能障碍,但对提高颈部后屈和旋转运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