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卓大宏

月刊

1001-1242

rehabi@263.net

010-64218095

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和相关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的康复。先后为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录。1996年1月成为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首批入编期刊。199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为上网科技期刊,可即时全文入载国际互联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意识障碍的电生理评估与无创神经调控治疗

    宋为群
    921-925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痉挛状态及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魏修盼陈沫周静刘雅丽...
    926-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的影响,探讨rTMS对痉挛的作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研究分为A、B、C三部分.分别有18只、30只、15只雌性SD大鼠,共63只.A、B部分的大鼠均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和SCI+rTMS组.C部分的大鼠随机分为SCI组、SCI+rTMS组、SCI+rTMS+K252a组.SCI制模1周后对rTMS治疗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A部分每组大鼠干预前后使用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BBB评分连续每周评估运动功能.B部分在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皮质、脊髓损伤临近部位以及腰骶部BDNF、TrkB和KCC2的表达.C部分在SCI制模后1周,使用K252a阻断SCI+rTMS+K252a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在4周rTMS治疗期间,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CC2的表达.结果:①A部分:SCI后2-5周,SCI+rTMS组BBB评分明显大于SCI组(P<0.05).SCI后第5周,SCI+rTMS组痉挛大鼠Hmax/Mmax明显低于SCI组(P<0.05),两组大鼠RD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部分: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SCI 5周后,SCI+rTMS组皮质部位、脊髓损伤临近部位以及腰骶部脊髓BDNF、TrkB和KCC2的表达量较SCI组均明显增加(P<0.05).③C部分:SCI后第2-5周,SCI+rTMS+K252a组BBB评分明显小于SCI+rT-MS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SCI后第5周,SCI+rTMS+K252a组各部位KCC2的表达量明显小于SCI+rT-MS 组(P<0.05).结论:rTMS可改善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该过程与BDNF、TrkB和KCC2含量增加有关,rTMS缓解SCI后痉挛的机制可能与BDNF-TrkB-KCC2信号通路相关.

    脊髓损伤痉挛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丰富环境通过促进海马CA3区突触重塑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减退的机制研究

    史良凤王传杰陶峰陈本梅...
    934-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丰富环境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减退的内在机制.方法:选取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慢性脑缺血+标准环境组(CCH+SE),慢性脑缺血+丰富环境组(CCH+EE),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ham+SE),每组16只.CCH+SE组和CCH+EE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构建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Sham+SE组除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其他操作与模型组相同.3组大鼠在相应环境下分别饲养21天后,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大鼠海马CA3区BDNF、GAP-43、SY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大鼠的学习及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海马CA3区BDNF、GAP-43、SY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及记忆功能减退,其内在机制可能是促进了海马CA3区的突触重塑.

    丰富环境慢性脑缺血突触重塑记忆减退

    P300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响应的相关性研究

    张晔李瑞万小萍霍仁超...
    940-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ERP)Oddball范式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响应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电生理学特征.方法:研究纳入17例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30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对其进行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范式的ERP检查,后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接受20次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区域tDCS治疗,根据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结果分为响应者和非响应者,分析干预响应者一般情况特征及电生理学特征.结果:在UWS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CRS-R评分、P300出现情况均与tDCS响应性无关(P>0.05);而在MCS患者中,CRS-R评分(P=0.015)和反名-正名(D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P=0.005)与tDCS响应性相关,而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纯音一正名(T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与响应性无关(P>0.05).结论:更高的CRS-R评分和分层听觉ERP范式中P300的存在,特别是DO范式中的P300成分与MCS患者的tDCS响应性有关,推测是由于DO范式中P300成分代表患者残存的语义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具有优先恢复的能力.

    慢性意识障碍事件相关电位经颅直流电刺激P300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汉化版Addenbrooke认知功能检查量表第3版在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刘琪刘畅张玉梅
    947-95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汉化版 Addenbrooke 认知功能检查量表第 3 版(Addenbrooke's cognitive examination version Ⅲ,ACE-Ⅲ)应用于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局灶性小脑梗死的患者40例,并招募与病例组年龄及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受试者40例.收集人口学指标并评价运动功能缺损程度.采用ACE-Ⅲ进行认知功能评价.通过Cronbach α系数评价ACE-Ⅲ信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校标关联效度.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ACE-Ⅲ得分与年龄、受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的ACE-Ⅲ总分分别为(88.3±6.0)分及(93.1±3.0)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病例组的注意力(P<0.001)、语言流畅性(P<0.001)及视空间(P=0.001)功能显著下降.ACE-Ⅲ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58.ACE-Ⅲ总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05(95%置信区间:0.69-0.89).依据约登指数,88分是ACE-Ⅲ量表的最佳截止值.此外,ACE-Ⅲ得分与年龄在病例组(r=-0.52,P<0.0001)及对照组(r=-0.67,P<0.001)中呈显著负相关,与受教育年限在病例组(r=0.74,P<0.01)及对照组(r=-0.72,P<0.0001)中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CE-Ⅲ量表可较好地应用于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其得分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关.

    Addenbrooke认知功能检查量表第3版小脑梗死量表验证

    恢复期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预测模型研究

    唐芷晴苏文龙党辉张皓...
    952-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住院康复的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和住院期间ADL能力改善程度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220例脑外伤患者资料数据,按3: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分别以训练集出院时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出入院BI差值为结局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了两个预测模型:①入院时病程、入院时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 balance,FMB)、入院时BI是患者出院时BI的显著影响因素,以出院时BI为结局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57(95%CI:0.930-0.983)和 0.917(95%CI:0.839-0.994),模型区分度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P=0.196和P=0.551,模型校准度较好.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1.4%(95%CI:0.833-0.959)、83.3%(95%CI:0.723-0.907)、0.747.②入院时病程、住院天数、年龄显著影响出入院BI差值,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95%CI:0.702-0.844)和0.747(95%CI:0.613-0.88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P=0.721和P=0.274,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 77.2%(95%CI:0.670-0.850)、64.4%(95%CI:0.522-0.750)、0.416.结论:建立的两个预测模型将帮助康复医生根据脑外伤患者入院时状况初步判断出院时的功能独立水平和住院期间的功能改善程度,为康复医疗工作提供参考.

    脑外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逻辑回归预测模型

    基于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从洋洋陈威蒋留军邱晓...
    959-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分析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3),试验组进行固定轨迹(肘关节屈曲伸直、肩关节内收外展的分离运动)的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进行随意运动轨迹(够取物品的复合动作)的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的机器人训练均1次/天,20min/次,5次/周,连续3周;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的评定.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P的潜伏期以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FMA-UE、MBI 评分、MEP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的分离运动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这可能与增强了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重塑有关.

    脑卒中上肢机器人分离运动运动诱发电位运动功能

    额顶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不同姿势下工作记忆的干预效果

    张玉凤肖燕文黄灵燕刘宇...
    96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额顶叶θ-经颅交流电刺激(theta-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θ-tACS)对健康成年人不同姿势条件下(坐位和站立位)工作记忆表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交叉、双盲设计.选取16名健康成年人,以随机顺序进行tACS真刺激和假刺激,两次刺激之间至少间隔72h.tACS方案使用7个电极放置于左侧额顶叶振荡关键脑区,频率选择为6Hz,持续21min.假刺激方案使用与tACS真刺激方案相同的刺激靶区、频率,但只进行1min的刺激(刺激开始和结束各30s).在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评估坐位及站立位n-back工作记忆表现,包括正确率、反应时和逆效率得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观察刺激方式对工作记忆影响的组间及组内差异.结果:15名受试者完成试验,两种刺激条件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额顶叶θ-tACS后,坐位工作记忆的反应时、逆效率得分与站立位的反应时改善显著(P<0.05),站立位逆效率得分具有改善趋势(P=0.057);与刺激前相比,假刺激后坐位及站位工作记忆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额顶叶θ-tACS可以改善坐位和站立位不同姿势下的工作记忆表现,有助于健康成年人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多任务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工作记忆经颅交流电刺激健康成年人

    变频相位干涉电场刺激对运动皮层兴奋性及运动学习表现的影响

    闫金龙朱春月付田莉黄灵燕...
    971-97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变频相位干涉电场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electrical fields stimulation,TI)对健康成年人运动皮层兴奋性及运动学习能力的影响,为TI刺激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双盲设计,研究对象为健康成年人.试验1:20例受试者完成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测试,评估刺激前后皮层兴奋性指标的改变,包括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短时距皮层内抑制(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SICI)、皮质内促通(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ICF).试验2:16例受试者完成随机反应时任务(random reaction time task,RRTT)和序列反应时任务(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SRTT),测试指标包括平均反应时(reaction time,RT)、第一内隐学习(first implicit learning,FIL)、第二内隐学习(second implicit learning,SIL).通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TI刺激对受试者运动皮层兴奋性及运动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试验 1:刺激条件和时间对 MEP(F=28.787,P<0.001,ηP2=0.602)和RMT(F=23.524,P<0.001,ηP2=0.580)具有显著交互作用,而SICI和ICF无显著交互效应.试验2:与假刺激相比,TI刺激后SRTT中的FIL有显著提升(F=4.601,P=0.049,ηP2=0.235),而 RRTT任务则无显著交互效应.结论:变频TI刺激可以显著增加初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这种调控效应可能有助于促进健康成年人运动学习表现.

    相位干涉电场刺激初级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运动学习

    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后盆底肌高张治疗的研究

    任杨洋杨帆梅玲姚远...
    978-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后盆底肌高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华妇女儿童医院盆底康复门诊,经诊断存在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分组,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每次试验组先进行10min的电刺激放松和10min的生物反馈治疗,再进行5-10min的腹式呼吸训练,每周2-3次,共10次,总疗程4-8周.对照组只进行电刺激放松及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进行2-3次治疗,总共10次,总疗程4-8周.观察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手测盆底肌力、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慢肌收缩肌电位、快肌收缩肌电位、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变化.结果: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手测盆底肌力、慢肌收缩肌电位、快肌收缩肌电位、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测盆底肌力、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有助于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治疗,比单纯使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临床效果更有优势,可改善盆底肌筋膜疼痛和性功能障碍.

    盆底肌高张盆腔肌筋膜痛腹式呼吸性功能障碍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