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

王元

月刊

1002-6711

zgkjlt@china.com

010-58884590/91/93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

中国科技论坛/Journal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政策理论刊物,以政府部门、科技政策研究者、科技管理者、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读者为对象。多年来杂志认真组织科技热点研讨,始终站在科技体制改革前沿,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对国家重大软课题进行跟踪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

    杨洋李哲蔡笑天韩军徽...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知识的数量、结构以及知识生产与知识配置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进而引致对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新需求.这些需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耦合,可以通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经济发展、推进原始创新等重要方面的能力来实现.需要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对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进行系统性优化与调整,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供给能力.同时,要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平台等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治理的底层支撑能力,确保有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能力建设.

    新质生产力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双链耦合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刘志迎郭瑞昭李涵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保护既有生产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关键.本文借助技术成长S曲线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理论,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分为既有技术遭受技术制裁、面向前沿技术突破新S曲线两种情境下的突破,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两种耦合模式讨论生产力问题.其一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既有技术在遭受发达国家技术制裁时,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护和提升既有生产力;其二是创新链"衍生"产业链,通过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结论对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思想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产业生命周期

    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逻辑构建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刘如邬亭玉李佳娱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是一个全球产业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民粹主义升温、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赤字、贸易斗争升级等不确定因素大量涌现,传统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产业体系构建的问题逐步上升到与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构建新质生产力支撑和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逻辑关系,着重阐释经济全球化新态势对价值链理论的冲击和颠覆,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现代化产业体系价值网理论的修正与突破,分析中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引领的动力因、链条韧性的形式因、要素协同的质料因、价值体现的目的因"角度,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策略.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价值网

    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否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要素配置与组织运营视角

    苏志文刘冉刘传明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9-2022 年中国城市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以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研究发现:①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直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经过排除混淆政策冲击、安慰剂检验、内生性处理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要素配置效应与组织运营效应,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生产要素配置,同时强化组织支撑、降低管理成本并促进业务创新,进而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③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于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新质生产力促进效应更强.未来应推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与优化,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配套支持,制定差异化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政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数据要素市场化企业新质生产力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交叠双重差分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刘晨李睿婕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选取2015-2022 年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这种赋能作用在替换变量、剔除特殊样本、内生性处理等条件下仍然稳健;从作用机制来看,科技创新能够助推人才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从异质性特征来看,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对于中西部赋能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应着力强化科创驱动的新质文化政策引导、锻造共赢共生的新质文化创新模态、扩大面向未来的新质文化要素供给,实现科技创新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赋能.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文化强国实证检验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的研究

    杜传忠李钰葳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需统一于共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着眼于领跑式创新和全面创新,深入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场景.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首先从创新目标、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层面完成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进而明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作用机制.最终在实践路径上,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制度创新,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体系,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构建数字生态,实现创新要素变革和创新体系提质增效;强化开放创新,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引导科技向善,建设惠及大众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型举国体制新一轮科技革命

    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解析

    王江
    66-7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点对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的多重"鸿沟"、过程反馈、创新利基成长机理及途径、过程评价等进行解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是一个从0 到1 基础研究、1 到10 基础创新产品,以及10 到100 基础创新扩散的接力、反馈和交互过程,较之一般性基础研究和创新过程,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颠覆性,其风险高、不确定性大,需要长期坚持和投入;②由于基础性和源头性,源头性基础创新能够引发一系列关联创新,形成创新簇群,推动科技变革;③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中存在多重"鸿沟"现象,设立保护空间利于"鸿沟"跨越;④分阶段和分类评价是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实现的有效手段;⑤源头性基础创新过程涉及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市场、产学研协作等社会体制多个方面,是技术、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0到1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基础创新多重鸿沟创新扩散

    高等教育系统科教政策的演进动力及作用机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徐艳茹郑润廷刘继安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科教政策的演进历程,相关政策在1956 年、1985 年、2010 年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发生了转折性改变,推动高等教育系统科教制度安排从科教分立到科教结合、从科教结合到科教耦合、再到科教融合的演进.以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框架审视发现,高等教育系统科教政策的变革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由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共同推动.从三条源流的作用机制来看,问题源流是最活跃的因素,政策源流是最稳定的因素,而政治源流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问题源流更加活跃、政策源流更加稳定的当下,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源流中行政权威的影响,尽可能避免由于行政权威的不完全理性带来的风险,确保科教政策不断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同频共振.

    科教融合科教政策多源流人才培养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科技合作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大科技项目的实证研究

    蒋兴华李泽龙范心雨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对引起科技合作自组织系统涨落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起由外部环境、资金条件两个外涨落因子和组织机制、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三个内涨落因子组成的影响因素体系.通过探究自组织系统演化机理,构建出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凸显系统自组织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例,利用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结果发现明确的政策导向、持续的产业需求和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科技项目这一自组织形式保持"开放与非平衡态"的特征,同时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自组织的根本动力,即合理的组织实施机制、能力超群的项目负责人以及配合默契的科研团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创新活动持续的发展.

    合作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自组织理论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五范式:演进、机制与影响

    周代数魏杉汀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经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到数据科学的演变,目前正迈入由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第五范式——AI for Science(AI4S),这是科研范式的一次重大革新.本文深入探讨了科学研究从第一范式至第四范式的演进历程,并对第五范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对科研领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五范式不是对以往范式的简单否定,而是与其相互补充、促进和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迭代的新科研模式.同时,鉴于第五范式在科研伦理、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新挑战,本文强调了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数据共享、推动算法创新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旨在构建适应新时代科研伦理的框架,以确保第五范式科研的高质量与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第五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