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

李志民

月刊

2095-2783

lwzxbj@cutech.edu.cn

010-62514378,62514339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论文/Journal Sciencepaper Onl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7180,国内标准刊号:CN11-5484/N)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由《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报编辑部出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6年8月创刊以来,已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特迪瓦盆地下白垩统阿尔布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王博宇李越哲殷杰叶琳...
    513-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特迪瓦盆地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产地之一,基于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对区内白垩系湖相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有机碳法建立白垩系烃源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定量预测模型,厘定了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与地化特征的关系,并对主力烃源岩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阿尔布阶烃源岩TOC均值为2.63%,以Ⅱ型干酪根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为0.3%~0.9%,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整体属于好-优质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凹陷的中心区域,TOC值为4.00%~5.00%,发育厚度较大,连续性较好.

    地球化学阿尔布阶烃源岩烃源岩分布科特迪瓦盆地

    利用生产动态数据计算平均地层压力评价气顶油藏驱动能量的新方法

    郭旭张艺钟张茂林杨龙...
    522-528,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驱动指数分析方法存在需要较为完整的地层压力检测数据、在地层压力史不明确时无法计算驱动指数的问题,提出在不关井影响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后的物质平衡方法,利用部分生产动态数据计算出相关参数,进而通过推导公式计算出完整的平均地层压力史.然后基于该方法求出的平均地层压力就可以计算出驱动能量与驱动指数.经该方法计算后,与2组实际现场数据对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8%和1.07%,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油藏开发设计与后续优化提供参考.

    气顶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平均地层压力驱动能量生产动态数据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高密度三维地震与效果

    薛野赵苏城龚屹蓝加达...
    529-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精度三维地震已不能满足当前溱潼凹陷复杂、隐蔽化的小尺度油藏勘探开发需求.2022年,在溱潼凹陷帅垛西地区部署实施高密度三维地震,采用小面元、宽方位、高覆盖次数、高道密度、适中炮点密度的观测系统方式,基于精细表层调查与优势岩性激发、单点宽频接收技术,高清航测影像、全节点无缆接收、背景噪声有缆监控等地震采集技术,提高地下反射波场采样充分性,加强低频信息采集,实现复杂地表高密度地震高效、高质量施工;应用高保真面波压制、多域逐级提高分辨率、全方位成像处理技术,成像剖面分辨率、频带宽度、信噪比、深层及层间内幕反射资料品质有较大提高;对中国东部水网城镇地表新生代断陷盆地高质量地震勘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溱潼凹陷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激发接收全方位高保真处理

    核磁共振技术在致密岩心孔隙量化表征中的应用

    马超黄晓依高胜天刘鑫...
    540-54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致密岩心的孔隙量化表征,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利用T2 弛豫时间和孔隙半径(r)的正比关系可测致密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径分布,利用核磁共振T2 截止值可区分孔隙中的自由流体和束缚流体.从核磁共振表征岩心孔隙的原理出发,分析了核磁共振T2 谱与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孔径分布、孔隙内可动流体的关系.根据上述原理,通过实例验证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致密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量化表征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实验岩心的T2 截止值和孔径分布测试表明:1号岩心T2 截止值为21.85 ms,2号岩心的T2 截止值为40.11 ms;1号岩心小孔隙分量大,2号岩心孔隙分布较均匀.截止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地区经验法得出的T2 截止值不完全适用于该区域的致密岩心,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的截止值变化范围图版.

    核磁共振T2谱孔径分布致密岩心

    填充墙分布对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刘翠云黄远
    547-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填充墙分布对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的影响,基于 ABAQUS 软件建立了RC填充墙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整体式有限元模型,并与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和本构关系选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填充墙数量及分布形式下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全过程荷载-位移关系、节点水平位移与中柱竖向位移关系、塑性铰分布和峰值承载力.结果表明:位于失效柱跨的填充墙可显著提高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填充墙分布会改变框架结构塑性铰的位置,塑性铰分布越不均匀,结构的抗倒塌性能越弱;建筑设计中应避免填充墙水平不对称分布及填充墙仅在楼层两端分布的情况.

    填充墙分布数值模拟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峰值承载力

    孔隙结构对黏土持水性及抗剪强度的影响

    陈芸颜荣涛张芹陈柏莹...
    557-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双峰孔隙结构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和桂林2种典型双峰孔隙结构黏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不同饱和度情况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辅以滤纸法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探究了2种土体在双峰孔隙结构情况下孔隙水分布状态对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饱和状态下,2种土体试样的T2分布曲线为双峰结构,且土样持水特性整体上均呈现双峰土水特征曲线;2种土体的应力-位移关系变化规律相似,抗剪强度与饱和度密切相关;在饱和度为40%前后土样黏聚力变化趋势发生改变,而内摩擦角则是在饱和度为80%时达到最小值.

    双峰孔隙结构饱和度抗剪强度滤纸法核磁共振技术

    多频率重复荷载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宏细观开裂特性分析

    闫景晨马苗苗王贵来
    56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布敦岩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寿命问题,对多种路用环境及不同频率重复荷载作用下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小梁试件进行三点弯曲重复加载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法分别对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基质沥青混凝土和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在5种路用环境下的疲劳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路用环境和多频率的作用下,疲劳寿命排序为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基质沥青混凝土;布敦岩的掺加对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起到了提升作用,但对车速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强;布敦岩沥青能有效提升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开裂性能;同种材料在相同重复荷载作用次数时的损伤程度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布敦岩的掺加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抗损伤能力,延缓沥青混凝土出现加速开裂的时间点;布敦岩沥青混凝土宏观裂纹出现的时间点为重复荷载次数占比为70%时.研究成果有利于工程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布敦岩沥青DIC重复荷载裂缝扩展

    高烈度区长联PC连续梁桥减隔震措施分析

    李杰郝道洪耿玉鹏祝闯...
    575-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高烈度区长联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PC)连续梁桥滑动摩擦摆式支座的减隔震性能,针对设防烈度为9度的某长联PC连续梁桥,利用CSiBridge软件建立大桥空间梁单元非线性分析模型,以普通球型钢支座地震响应为基准,对比分析铅芯橡胶支座与滑动摩擦摆式支座的减隔震性能,并对滑动摩擦摆式支座的摩擦系数和支座曲率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长联连续梁桥中,相比于铅芯橡胶支座,滑动摩擦摆式支座减隔震效果更好,固定墩内力与变形更小,全桥受力更加均匀合理;对于滑动摩擦摆式支座,摩擦系数越大,长联连续梁固定墩墩底弯矩与墩顶位移越大,摩擦系数变化20%,固定墩墩底弯矩最大值变化约1.67%,墩顶位移极值变化约1.45%;支座曲率半径对长联连续梁地震响应的减隔震性能影响较小,曲率半径增大1.5 m,固定墩墩底弯矩最大值增大约0.97%,固定墩墩顶位移增幅约为0.37%~1.39%.

    高烈度区长联连续梁桥减隔震滑动摩擦摆式支座

    基于两阶段随机维纳过程的机车车轮剩余寿命预测

    齐金平刘晓宇燕大强
    583-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机车车轮退化过程中呈现的两阶段特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维纳过程的车轮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利用两阶段维纳过程模型建立车轮轮缘退化模型,通过随机化漂移系数表征车轮退化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利用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um,EM)算法及贝叶斯理论实现了退化模型参数的离线估计与在线更新;通过Schwarz信息准则(Schwarz informa-tion criterion,SIC)判断并找到车轮退化过程中存在的变点;最后通过某机车车轮实测轮缘退化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与单阶段退化模型相比,考虑存在变点的两阶段退化模型更符合现场实际且在车轮80%寿命分位点处预测精度提升了9.42%.剩余寿命预测结果可以为车轮镟修周期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车轮剩余寿命两阶段随机维纳过程EM算法贝叶斯理论SIC准则

    求解Max-Re-SAT的离散混沌量子蝙蝠算法

    杨澜王晓峰杨易谢志新...
    591-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最大正则可满足性问题求解算法的研究空缺,以及提升求解最大可满足性问题的智能优化算法的精度,基于蝙蝠算法(bat algorithm,BA),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混沌量子的蝙蝠算法.在该算法中,将连续数值转化为离散的二进制编码,对算法进行了离散化处理.该研究运用量子理论、引入量子比特编码和启发式量子变异,通过量子旋转门改变非最优个体的概率振幅来实现变异,解决了早熟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在位置更新中,使用混沌映射替代固定参数,增强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全局寻优能力和求解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随机正则可满足性问题实例产生模型产生的不同规模算例上,所提算法的求解精度远远高于传统启发式算法;同时,与获奖的求解器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最大正则可满足性问题二进制蝙蝠算法量子比特编码启发式量子变异混沌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