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

李志民

月刊

2095-2783

lwzxbj@cutech.edu.cn

010-62514378,62514339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论文/Journal Sciencepaper Onl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7180,国内标准刊号:CN11-5484/N)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由《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报编辑部出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6年8月创刊以来,已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咸水层CO2残余埋存机理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

    崔传智李国强李静李安慧...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矿场岩心铸体电镜扫描图生成的二值化图片建立二维气液两相渗流模型,利用相场法研究微观条件下CO2的赋存状态与埋存机理,并分析了储层润湿性、气液两相界面张力及地层水回流速度等因素对CO2残余埋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层水回流后,CO2被大量封存下来,此时CO2赋存状态主要以柱状、孤滴状和盲端状为主;地层水回流时的速度对于残余气饱和度影响较大,而储层润湿性与气液两相界面张力对于残余气饱和度影响较小.此研究对于从微观角度认识CO2残余埋存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咸水层CO2残余埋存微观数值模拟相场法

    注CO2对原油体系黏度影响实验及其预测模型

    廖小波师浩文邓哲涵廖锐全...
    8-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压力和CO2含量对原油黏度的影响,采用轻质原油和CO2体系室内实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一定温度或CO2含量条件下,原油黏度随着压力的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饱和压力起到关键的转折作用.此外,在保持压力恒定时,原油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下降趋势.温度对黏度的影响相对于压力更为敏感,且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温度对黏度的影响逐渐减弱.通过对贝格斯-罗宾逊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含饱和压力的新预测模型,绝对平均百分比误差从52.83%降为8.96%.该模型在轻质原油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准度,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氧化碳-原油体系黏度黏度预测修正模型黏度室内实验

    长江三角洲浅层气地质赋存特征及其对越江隧道工程的影响

    郭鹏鹏王勇宋湦陈成...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我国长江中下游沿江、沿海平原赋存的浅层气不良地质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长江崇太隧道遭遇浅层气地质为工程背景,基于长江三角洲地理地貌、沉积历史和沉积相特征,通过专项地质勘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区域浅层气地质的赋存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层互相叠置、层序完整明显,浅海相淤泥质黏土层既是浅层气的产气层,又是封盖层,下覆厚状砂层是气体的良好储集体.隧址区具备典型的长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地层中赋存的浅层气属于原生甲烷型生物成因气;喷发性气体赋存于浅海相淤泥质黏土层内部的粉土、粉砂微、薄夹层中,属于未经长距离运移的自生、自储、自盖型生物成因气;隧道越江段主要穿越的厚层河口湾相细、中砂层虽具备良好的储气条件,但未见大量气体储集.从越江隧道段浅层气的赋存特征出发,虽然分析认为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有限,但在工程建设中仍不容忽视,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浅层气地质造成工程危害.

    长江三角洲浅层气地质赋存不良地质越江隧道

    煤气化渣改良黄土的力学特性试验分析

    曹金生武立波孙萌萌刘惠阳...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煤气化渣存量逐年增多且利用率低与黄土地区路基填料缺乏的双重难题,提出用煤气化渣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填料,改良土的力学性能直接决定其是否适用.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剪试验、固结试验、黄土湿陷试验,分析和研究不同煤气化粗渣掺量和不同养护龄期下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煤气化粗渣掺量为6%且养护龄期为28 d时,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由 364 kPa提高到 568 kPa,增长了 56%,黄土的黏聚力由 42.1 kPa提高至 81.8 kPa,增长了94.3%;煤气化粗渣掺量为6%时,黄土的压缩系数由0.33 MPa-1降为0.11 MPa-1,降低率达66.7%;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湿陷系数随煤气化粗渣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当掺量为6%时,黄土的湿陷系数由0.035降低到0.016,降低率为55%.即在煤气化粗渣掺量为6%且养护龄期为28 d的条件下,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得到显著提高,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则显著降低.

    煤气化渣黄土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伟魏振吉季亮张旺...
    33-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区块碎软煤层气老井采用常规重复压裂技术效果不佳的难题,以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初次压裂改造效果及剩余气产能特征,结合二次加砂与顶板压裂,提出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利用实验与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施工参数,优选100目石英砂控底并暂堵老缝、40/70目+20/40目石英砂支撑新缝的三级加砂工艺,优化射孔位置为距煤层顶部3~5 m,施工排量为9 m3/min,平均加砂比例为9%,形成增大储层改造体积、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的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在X井进行现场试验,重复压裂后新增产气量268.1万m3,累计应用18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增加1 210.42 m3,有效解决了碎软煤层气老井重复压裂改造效果差的问题,可以满足煤层气老井二次开发及压裂作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煤层气韩城区块碎软煤层老井重复压裂支撑剂暂堵

    基于钻孔瓦斯涌出规律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模型

    陈诚田世祥赵佳佳刘正堂...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急倾斜煤层上山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首先,基于Mohr-Coulomb准则建立钻孔瓦斯流动模型;其次,通过数值模拟定量分析钻孔瓦斯初始涌出量和瓦斯压力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ZTL20/1000-Z型矿用隔爆预测装置对贵州洪兴煤矿111707上山掘进面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钻孔初始瓦斯涌出量与瓦斯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77 3,钻孔初始瓦斯涌出量可以作为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一项参考指标;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钻孔初始瓦斯流量会经历"稳定—增加—降低—稳定"4个阶段,钻孔瓦斯流量峰面积可以反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钻孔瓦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急倾斜煤层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张辉李忠诚祝孝华李金龙...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特低渗油藏核磁共振CO2驱替采出程度

    高含水油田"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

    蔡明俊何书梅刘同敬李晓良...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转换时机研究方法无法满足高含水期老油田"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设计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三次采油转换时机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可行性,提出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价值的"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开发价值链理念,建立高含水期老油田"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效益稳产开发价值链模型,并实例分析"二三结合"转换时机对油藏最终采收率和生命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稳产、效益、生命周期是"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效益稳产开发的主要考虑因素,转换时机对效益和稳产的影响是相对立的.

    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理论全生命周期开发价值链模型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

    王相邵志伟张雷张中慧...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利用大量未标注样本、节约人力与时间,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首先,将抽油机驴头往复运动产生的位移、载荷数据转化为示功图图片样本,其中,示功图的横坐标为位移,纵坐标为载荷;其次,加载在ImageNet上训练过的带有一系列权重参数、具有强特征提取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去除该网络模型的全连接层,利用该网络模型提取示功图图片样本的特征;最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示功图聚到同一文件夹中.批量的对示功图聚类结果进行快速标注,从而形成抽油机井故障诊断的示功图样本集.实验随机搜集了100口抽油机井的20 000条示功图数据,结果表明,基于无监督学习的抽油机井示功图自动聚类与批量标注方法耗时短、准确率高,为示功图样本集标注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法,对于充分挖掘油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具有示范意义.

    抽油机示功图故障诊断k-means聚类样本标注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孔维军李立峰张建宁苏书震...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高含水断块油藏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