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

李志民

月刊

2095-2783

lwzxbj@cutech.edu.cn

010-62514378,62514339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论文/Journal Sciencepaper Onl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7180,国内标准刊号:CN11-5484/N)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由《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报编辑部出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6年8月创刊以来,已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非均质多层系双高油藏智能分注调控新方法

    张少凡周玉辉张磊杨景名...
    1055-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分层注水是现代油田注水调控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强非均质多层系双高油藏注水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利用油藏地质资料和生产数据,提出了针对此类油藏的智能分层注水调控新方法.该方法与传统分注方法不同的是,不需要建立地质模型,只需要通过拟合历史生产动态计算出纵向及平面劈分来完善油田分注方案,从而大大节省数模计算时间.通过对实际生产数据的历史拟合,计算出了纵向及平面的注水劈分,帮助分析多层系油藏不同层间及同一层中不同油井的注水占比情况,同时结合改进的随机扰动近似梯度(simultaneous perturbation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SPSA)优化算法对油藏进行注采优化.将该方法应用到新疆L9油藏,经预测,实施典型井组调整措施2年后,较之前注水方案,区块累计产油量增加了4.6%,累计注水量减少了3.3%,井区含水率降低了2.6%,效果显著.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注水利用率,优化油田开发效果,为强非均质多层系双高油藏的智能分注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层系油藏强非均质注采优化分层注水智能分注

    天然电场选频法在高压线干扰环境下的浅层地下水勘探

    杨天春朱德兵付国红杨追...
    1065-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程地球物理的实践应用中,人文环境因素对勘探的影响常常是无法避免的.主要探讨天然电场选频法(frequency selection method,FSM)在高压输电线附近开展地下水勘探的应用效果.首先,简单介绍静态效应的起因,并通过对天然电磁法二维有限元正演模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当近地表存在相对低阻异常体时,地表沿测线方向的水平电场分量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其次,将FSM应用于2处地下水勘探,验证FSM在高压输电线干扰下的应用效果,并利用实测结果说明FSM的异常成因主要是静态效应所致.根据理论模拟和实践可知,FSM实测的剖面曲线及拟断面图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现象,且与理论模拟结果类似.同时,在高压线干扰环境下,只要测线方向与输电线方向平行,同样可取得成功的应用效果.这为今后类似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物探方法.

    地下水静态效应天然电场选频法电磁干扰天然电磁法有限单元法

    黔东、湘西及桂北南华纪盆地充填序列与岩相古地理特征

    龚桂源彭成龙陈建书王文明...
    1073-1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东、湘西及桂北发育一套超覆在雪峰运动界面上的南华纪寒冷气候沉积的楔状地层,该楔状地层沿湘黔桂裂谷盆地分布,跨越了上扬子陆块东南缘及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通过对区内不同位置典型岩相地层剖面对比研究,开展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推断古海岸线变化的范围及分布特征、古流向及古地理概貌,重塑了不同阶段盆地演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及沉积模式.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研究区南华纪为裂谷盖沉积期,其盆地充填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隆升剥蚀及早期冰碛岩堆积阶段、间冰期充填阶段和晚期冰碛岩堆积阶段.南华冰期(长安、南沱冰期)为冰内、冰前、冰外冰水重力流沉积;富禄间冰期以河流、潟湖、三角洲沉积为主,发育含锰碎屑岩沉积.该成果为湘黔桂裂谷盆地充填演化、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成矿资源效应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对地层、寻找矿源、研究其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南华纪裂谷盆地沉积微相岩相古地理特征

    闸板防喷器壳体疲劳寿命及裂纹扩展分析

    王仕强于佩航何莎俞嘉敏...
    1089-1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闸板防喷器壳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凹坑与裂纹对其安全使用的影响,采用ABAQUS仿真模拟与实验分析了防喷器壳体在工作压力(70 MPa)与静水压测试压力(105 MPa)下的应力变化,研究了凹坑缺陷对闸板防喷器使用寿命的影响,分析了防喷器壳体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结果表明:当壳体通径存在ϕ170 mm的凹坑时,最大应力达到520 MPa,其位于凹坑边缘表面,而其他区域应力远小于材料屈服强度;当壳体腔室与通径高应力处存在腐蚀凹坑(直径<40 mm)时,最高应力幅分别为520 MPa和344 MPa;闸板防喷器疲劳裂纹随着不断扩展,逐渐呈现对称的半椭圆裂纹.通过对防喷器壳体在腔室与通径高应力区腐蚀凹坑的深入分析,发现腐蚀凹坑对防喷器的安全使用影响较小.同时,分析了防喷器缺陷大小与使用频次之间的关系,论证了防喷器不以统一使用年限作为判废指标的合理性.

    闸板防喷器壳体腐蚀凹坑寿命分析裂纹扩展仿真模拟

    SMA/预应力CFRP片材增强混凝土梁全过程受力性能分析

    甄静水王文炜蔡德成杜洋洋...
    1097-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通过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丝材升温产生回复应力形成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片材增强技术的效果,开展了增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制作了引入预应力分别为100 MPa和200 MPa的抗弯性能试件,对试验梁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及应变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强梁受弯全过程受力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屈服阶段和强化段进行加卸载循环,SMA丝材在不同预应变下的应力-应变加卸载关系曲线形式基本一致;当SMA丝材预应变为10%时,最大回复应力达到448.5 MPa;同样预应变条件下,通过升温回复的方式将预应力引入CFRP片材中,最大回复应力降低了37.8%~39.5%;增强梁的开裂弯矩和屈服弯矩均有显著提升.由于CFRP片材发生端部剥离破坏,预应力效应并没有很好地限制裂缝的发展,刚度提升有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所提出的受弯全过程分析方法可以用于SMA丝材升温产生回复应力形成预应力CFRP片材增强梁的受弯力学性能预测.

    预应力引入方式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全过程受力

    沿河悬空路面板耦合损伤-断裂破坏机制研究

    王蕊唐红梅
    1105-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预防沿河公路水毁破坏,针对沿河悬空混凝土路面板的受力特征分析,提出双裂纹贯通度损伤因子、悬空度损伤因子和疲劳损伤因子,得出其损伤本构方程;根据其断裂力学双裂纹模型进行耦合损伤-断裂分析,并计算车载和重力作用下的双裂缝尖端Ⅰ型和Ⅱ型耦合损伤-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得出联合应力强度因子(Ke);遵循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构建耦合损伤-断裂本构方程和稳定系数综合判别式.研究得出悬空路面板双裂缝主控结构面在耦合损伤-断裂作用下、不同悬空比和贯通度时稳定系数、裂纹尖端应力值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倒推法给出行车建议值.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其总损伤度-循环次数-应变关系,验证了损伤断裂模型及损伤本构公式的准确性.

    悬空路面板耦合损伤-断裂稳定系数裂纹尖端应力总损伤度

    基于稀疏化数据的重载半挂牵引车工况构建

    王磊刘洪利李彬侯圣栋...
    1115-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北方环境下重载半挂牵引车跨区域典型行驶工况的缺位现象,以及工况构建对优质数据的高度依赖问题,应用道格拉斯-普克(Douglas-Peucker,DP)算法将采集数据处理为稀疏节点数据与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基于稀疏节点数据划分行驶片段,经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构建初始工况,初始工况与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匹配和叠加形成典型行驶工况.结果表明,该工况构建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相比传统方法降低了约19.63%,其仿真油耗与原始数据仿真油耗的相对误差也在5%以内.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低频数据向高频数据的映射,有助于解决工况构建对采集数据颗粒度的高度敏感性问题.

    重载半挂牵引车行驶工况轨迹数据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互通立交合流区驾驶人视觉特性以及加速车道形式影响研究

    李涛王思棋朱兴林于志刚...
    1125-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驾驶人在互通立交合流区域的视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47位被试的实车驾驶试验,利用k-means动态聚类算法划分了驾驶人经过立交合流区时的视窗区域,并选择注视时间、扫视幅度和注视目标占比等作为评价驾驶人视觉特性的指标,分析加速车道形式对驾驶人视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人的注视视窗主要集中在6个区域.在加速车道段,驾驶人对前方道路近处的注视需求最高,加速车道长度不足时,会增加驾驶人对左侧车辆的关注,其水平扫视幅度更为广泛;在直接式加速车道时,驾驶人对前方道路及车辆目标的注视需求较高;在平行式加速车道时更关注道路左侧和设施信息,即护栏和交通标志信息.

    交通工程互通立交立交合流区驾驶人视觉视觉搜索特性驾驶行为

    面向微电磁线圈制备的硅表面电流体喷印行为研究

    甘寅锴邹龙雨王剑亮余丙军...
    1134-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硅衬底上的电流体喷印行为,探究了喷印参数与衬底属性对喷印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优化了喷印参数,并成功在硅衬底上制备了平面电磁线圈.研究结果表明:喷印参数对动力锥射流的形成及最终图案形貌具有显著影响;偏置电压影响墨滴累积量,幅值电压影响射流稳定性,喷印高度影响电场力,而喷印频率和占空比则影响沉积效率和线宽;衬底表面浸润性对墨水沉积线宽具有显著影响,线宽随接触角的降低而减小.此外,针对方形线圈转角处易出现的墨水堆积问题,提出了喷印路径的优化方案,即对方向线圈转角处进行圆角处理,有效提升了线圈结构的一致性.最终,基于上述研究在硅表面制备了形貌均匀、一致性良好的电磁感应线圈,该线圈在mT级磁场测试中展现出良好的线性度.

    电流体喷印电磁感应线圈单晶硅喷印行为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海缆路径拖拽成本评估

    代青磊李宏恩吴尚华黄晓明...
    1142-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在任意海底地形条件下海缆路径拖拽成本的评估问题,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规划海缆路径,从海缆拖拽成本相关因素入手评估海缆路径拖拽成本,建立海缆路径拖拽成本评估网络结构,并采用静态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评估.在对海缆路径进行规划后,将规划出的路径相关数据离散化之后转化为贝叶斯网络评价的观测证据.然后进行仿真实验,对海缆路径的拖拽成本进行评估.最后,将仿真实验结果与实际路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贝叶斯网络在该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海缆铺设贝叶斯网络海缆路径路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