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

李志民

月刊

2095-2783

lwzxbj@cutech.edu.cn

010-62514378,62514339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论文/Journal Sciencepaper Onl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7180,国内标准刊号:CN11-5484/N)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由《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报编辑部出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6年8月创刊以来,已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掺量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肖庆一陈淼宇锦涛郑建岭...
    399-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沥青路面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掺量,解决热再生混合料拌和温度过高的问题,针对大掺量温拌再生技术开发专用温拌再生剂,对温拌再生沥青性能进行分析;基于和易性一致原则提出大比例温拌再生温度控制工艺设计,完成大比例温拌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开展温拌再生混合料综合路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大比例温拌再生剂具备良好的再生效果,可以实现在降低20℃条件下完成拌和及压实,路用性能检验高低温性能变化、水稳定性变化及动态模量变化,均能达到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效果.提出的温拌再生剂及大比例温拌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为道路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工程应用参考.

    道路工程温拌再生沥青大掺量拌和温度控制路用性能

    相变沥青混合料融雪效果及评价指标研究

    彭波刘维苟国涛吕雪颖...
    407-41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DTC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在沥青路面中的融雪效果及评价指标,通过设计室内和室外融雪试验,以未掺加相变材料的沥青混合料试件作为对照组,研究并分析低温下相变沥青混合料的融雪效果.结果表明:相变材料在沥青混合料中具有明显的调温作用,掺量越大,融雪效果越明显;相变材料掺量为0.5%、积雪厚度分别为1.5 cm和3.0 cm时,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相变沥青混合料融雪速率分别提高19.0%和16.0%.基于室内和室外融雪试验,提出以积雪厚度变化率(Δh)和余雪覆盖率(residual snow coverage,RSC)作为相变沥青混合料融雪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变沥青混合料室内融雪试验室外融雪试验融雪效果评价指标

    复合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

    王岚刘志强赵延庆李超...
    414-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分析温度和频率对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并基于改进Havriliak-Negami(HN)模型构建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同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对比.结果表明:2种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HN模型可准确拟合2种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主曲线.相较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相位角在-10、20、50℃时均降低,而动态模量在-10℃时降低,20℃时变化较小,50℃时增加;较宽频域范围内,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高温低频下动态模量变大,相位角变小,在低温高频下动态模量变小,相位角变化不大;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的动态力学性能.

    道路工程多聚磷酸+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相位角主曲线

    玄武岩纤维直径对其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方雪飞寇长江陈子恺肖鹏...
    420-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玄武岩纤维直径对其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掺有7、16、25 μm这3种直径玄武岩纤维的AC-13沥青混合料,采用车辙试验、单轴贯入试验、低温小梁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通过理想开裂试验、动态模量试验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直径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的改善效果影响较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随着玄武岩纤维直径的减小而略有升高;由于相同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条件下,纤维直径越小,其根数越多,在沥青混合料中形成的筋体网络越丰富,故7 μm直径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高低频动态模量、中低温抗裂性能以及高温抗变形能力改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沥青混合料用玄武岩纤维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参考.

    道路工程玄武岩纤维纤维直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力学响应

    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开发及耐久性能评价

    蒋应军蔡敏锋李寿伟李升...
    427-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高性能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研究了功能填料配比对隔热性能的影响、粘结材料配比对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功能填料掺量对隔热性能和粘结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备热反射涂层,对其耐久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TiO2和SiO2质量比例下,随着TiO2质量的增加,热反射涂层的隔热性能升高.相同固化剂掺量下,在增韧剂掺量为20%~30%时,粘结强度最大;相同增韧剂掺量下,当固化剂掺量为30%~40%时,粘结强度最大.随着功能填料掺量的增加,热反射涂层隔热性能升高,粘结强度先缓慢降低,后加速降低.根据各组分最佳配比制备热反射涂层,涂层磨耗率随磨耗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前期升高速率快;隔热性能随磨耗率的增大而线性减小;抗滑性能随磨耗次数的增加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

    热反射涂层功能填料粘结材料隔热性能耐久性能

    基于灰靶决策模型的改性钢渣-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陈萌孙好好陈宏博高颖...
    434-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钢渣体积稳定性差、钢渣-沥青混合料道路过早开裂的问题,采用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对钢渣进行浸泡改性处理,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检测、路用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改性钢渣的物理力学性能、改性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和钢渣的改性机理,并引入灰靶理论决策方法,综合改性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确定钢渣的最佳改性方案.结果表明:钢渣改性后,物理力学性能明显提高;钢渣的改性浓度越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越佳;延长钢渣的改性时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提高;且钢渣改性之后,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显著提高.基于灰靶决策理论,最终确定钢渣的最佳改性方案是在改性浓度(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下浸泡24 h.

    改性钢渣-沥青混合料机理分析性能指标灰靶决策理论最优改性方案

    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孙传武王学志辛明贺晶晶...
    443-45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海水海砂混凝土(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SSC)脆性大的问题,以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纤维体积掺量为变量,制备相应试件并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扫描和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点扫分析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相应模型.结果表明,纤维能够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使试件呈现延性破坏.总体而言,混掺纤维对SSC力学性能的提升优于单掺纤维,混掺比为2∶1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升了24.2%和38.8%,混掺比为1∶1时,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弹性模量分别提升了34.5%和15.5%.通过SEM和EDS观测到纤维的掺入能够使基体更加密实,SSC主要劣势是腐蚀离子产生的盐类结晶和膨胀性物质削弱骨料与砂浆之间的粘结致使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存在缺陷.建立的NSGM(1,3)模型精度较高,精度达到Ⅱ级且符合长期预测,可为研究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海水海砂混凝土玻璃纤维聚乙烯醇纤维微观结构灰色预测模型

    微波加热-振动搅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王业飞苏纪壮刘玉梅阚涛...
    452-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在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比例和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电热鼓风加热、微波加热)和不同搅拌方式(振动搅拌、传统搅拌)制备再生沥青混合料,并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通过浸水汉堡车辙试验、半圆弯曲(semi-circular bending,SCB)试验、overlay test(OT)试验、动态模量试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和CT扫描对RAP掺量为50%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宏微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能够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反射开裂和抗疲劳性能,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动态模量有所降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和搅拌方式能够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搅拌方式相较于加热方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均能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内部孔隙分布状况,降低混合料内部的孔径;为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服役性能,可采用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生产再生沥青混合料.

    道路工程再生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振动搅拌混合料性能

    复掺纤维对冷拌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王卡张垚康爱红张永健...
    461-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复掺纤维对冷拌环氧SMA-10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和聚酯纤维(polyes-ter fiber,PF)复掺,分析多种复掺纤维比例对冷拌环氧SMA-10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抗疲劳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离散元仿真技术构建沥青混合料二维数值模型,提取离散元模型的骨架特征参数以确定纤维最佳掺配长度.复掺纤维掺量变化分别为0.3%PF、0.2%PF+0.1%BF、0.2%BF+0.1%PF、0.3%BF.结果表明:单掺0.3%玄武岩纤维的路用性能、抗疲劳性能、抗老化性能提升效果均优于单掺0.3%聚酯纤维.其中0.2%BF+0.1%PF的性能提升最佳,相较于单掺聚酯纤维和单掺玄武岩纤维,动稳定度分别由37 058次·mm-1和42 000次·mm-1增到45 000次·mm-1,增长了21.4%和7.1%,抗弯拉强度由29.01 MPa和30.53 MPa上升为32.08 MPa,提高了10.6%和5.1%,650 με应变条件疲劳寿命由163万次和183万次增至197万次,提高了20.9%和7.7%.在冷拌环氧SMA-10沥青混合料中复掺纤维可以提升其路用性能,玄武岩纤维和聚酯纤维复掺效果优于单掺.

    道路工程冷拌环氧沥青离散元仿真SMA-10玄武岩纤维纤维复掺路用性能

    成型工艺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

    郝培文齐梓超李天洋
    468-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成型工艺对水泥稳定碎石宏观性能的影响,基于骨架密实和悬浮密实2种级配,分别采用强制搅拌静压成型、强制搅拌振动压实、振动搅拌静压成型、振动搅拌振动压实4种工艺制备了8种水泥稳定碎石,采用7 d无侧限抗压试验、28 d单轴贯入试验、7 d温缩试验和7 d干缩试验对水泥稳定碎石宏观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手段,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宏观性能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振动搅拌振动压实工艺下骨架密实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最优,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28 d单轴压缩模量较强制搅拌静压成型分别提升了169.5%、97.2%.采用振动搅拌振动压实工艺可以促使水泥水化产物生成量增多、结构完善,整体均匀性提高,进而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宏观性能.

    振动搅拌振动压实宏观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