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科技史杂志

廖育群

季刊

1673-1441

shiliao@263.net

010-64041249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

中国科技史杂志/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大型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内容:(1)中国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近代珍贵的科技文献的实录、科学家自传、回忆录和访谈录等。(2)中国科技史综述: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经验教训、创业史片断、主要著述、有意义的趣闻轶事等;某一学科或某一重要科技创立和发展过程;重要科技社团和科研机构的沿革;科技教育组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改进和创新,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吸收等;科技书刊出版史等。(3)中国科技史资料的考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中的基础物质观——与英国对比

    佟艺辰徐雅纯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被称作"百科全书的世纪".法国诸种百科全书中的"部分""微粒""原子""元素""要素"五个概念分属元素论和原子论两大化学传统,反映出法国知识界对于化学基本物质观的理解和态度及与英国的不同.在法国,元素论的基础物质观正在完成从旧学说到新学说、从自然哲学到化学的蜕变,扎根于化学实践之中,而原子论的基础物质观则被视为形而上的古代学说,并没有占据化学思想的主流.

    百科全书18世纪法国化学元素论原子论

    彝族天文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

    杨柳
    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彝族天文历法中也有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对其分析发现,彝族二十八宿取昴宿为首宿,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所对应的星宿为"虚"宿,而不是汉代历法中的"斗"宿,说明彝族天文历法包含了比汉代天文历法更古老的天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帝时代.同时,彝族二十八宿中与物候有关的两宿"折出"和"折波",正好对应汉代时"白露"和"寒露"两节气太阳所在宿,说明彝族二十八宿也受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影响.而彝族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的对应方式与《秦简日书》中的"建除"类似,表明彝族历法在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的运用上,更多是为了占星和择日的目的,受到了秦汉时期择日书的影响.

    彝族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

    江户时代《授时历注解》的作者及其内容

    张稳徐泽林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重要历法《授时历》传入日本后被翻刻、传播与研究,对江户日本数理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元史·历志》中的"历议"是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理论的重要文献,在明清时期几乎无人研究,而江户时期的日本学者对其进行了注解,先后出现建部贤弘(1664-1739)、西村远里(1718-1787)、原田茂嘉(1740-1807)三人的注解.文章首先考证了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授时历注解》的作者为原田茂嘉,而非高桥至时(1764-1804).其次对原田茂嘉及其著述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注解内容及其知识来源进行了考证与梳理,认为其注解引用《天文图解发挥》(中根元圭)、《历算全书》(梅文鼎)和《授时解》(西村远里)最多.最后,文章对原田茂嘉《授时历议注解》中对"验气"和"不用积年日法"的注解进行解读,认为原田对"验气"部分的图解式注解值得称道;他在"不用积年日法"部分对李谦和齐履谦推求演纪上元的三种可能情形进行了补充.他补充的两种情形是利用关孝和的剪管术推求演纪上元的,其方法实质与大衍总数术相同.

    《元史·历志》历议原田茂嘉《授时历注解》《授时解》

    承"通"启"专":民国后期的机械工程教育——以西北工学院为中心

    丁兆君范乐天刘培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后期的机械工程教育处于"通""专"交替的历史节点,对其进行历史考察有助于揭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教育的局限,进而加深对新旧工程教育转换的理解.本文以西北工学院为中心,以专业化的视角逐次论述该校机械工程教育在部颁标准基础上的调整、对海外课程的模仿、与业界需求的互动以及增设专业组的尝试.由此得知,机械工程教育的专业化充满困窘与盲目,这并不源于与之形似神异的美国模式,而是在师资、设备的限制下,国内教育界未能充分考量理论与实际的结果.

    机械工程教育西北工学院国民政府专业化

    中国蒜的分类、栽培与利用史略

    王申奥杜新豪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与利用历史.传统时期,人们一般将其分为"葫"和"蒜"两类,分别对应今日所说的大蒜与薤白.这两类蒜的人工栽培以大蒜为主,其种植技术体系在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此后愈发精细.至明代,大蒜种植技术完全定型,且一度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时期各群体的食蒜习惯较为普遍,食用之外,民众还将其应用到生物防治及兽医等领域.

    大蒜小蒜栽培技术利用

    科学技术,鉴古开新——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刘晓杨柳吴亮其
    180-184页

    第十六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传统工艺论坛简讯

    莫力陈颂
    185-190页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