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孙枢

月刊

1674-7240

geo@scichina.org

010-64015883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nica(Terr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滇主要地震空区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郑勇郭汝梦刘德川
    3375-3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滇地区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上存在多个地震空区,包括鲜水河断裂带上的道孚-石棉空区、安宁河-则木河空区、小江断裂带的部分空区以及汶川-芦山地震间的大邑空区等.其中道孚-石棉段空区和大邑空区的地震危险性受到高度关注,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者近些年来在这些地区开展的地球物理观测,以及在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性、断层闭锁、应力场和地震触发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的争议性观点进行了分析.综合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道孚-石棉段空区沿断层走向的运动状态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数据和模型的制约,该区域的发震潜力还没有得到统一性的认识;而大邑地震空区则存在着较大的地震危险性.同时,本文对目前在川滇地区主要地震空区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未来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结合密集台阵和分布式光纤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地震空区危险性综合分析的研究思路.

    川滇地区地震空区危险性现状思考

    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

    沈安江胡安平乔占峰郑剑锋...
    3403-3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勘探实践证实,深-超深层主要发育基质孔型白云岩储层和缝洞型岩溶储层,是非常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相继发现了安岳、元坝、哈拉哈塘、富满和顺北等大油气田.本文系统总结了研发团队近十年在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领域的3项理论技术成果:(1)开发了以"定年、定温、定压、定流体属性"为核心的成岩演化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技术系列.以"多阶段连续流、可视化和在线检测"为核心的跨构造期孔隙形成与保持实验模拟技术,为从"正演"和"反演"的角度研究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孔隙形成与保持机理提供了手段.(2)明确了深-超深层基质孔型白云岩储层仍具相控性.礁(丘)滩沉积是基础,储集空间主要来自沉积和表生环境的原生孔和表生溶蚀孔洞,部分来自埋藏溶蚀作用,沿先存孔渗带分布,并可局部富集,继承性大于改造性,早期白云石沉淀(或白云石化)具很高的保持早期孔隙的潜力.(3)揭示了深-超深层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缝洞发育与保持机理.同沉积暴露岩溶、层间和潜山岩溶控制早、晚表生两类岩溶缝洞的发育,走滑断裂叠加表生岩溶作用导致断溶体储层呈栅状规模发育,溶蚀模拟实验揭示岩溶缝洞发育具相控性,主要发育在泥粒灰岩中,岩石力学研究进一步揭示岩溶洞穴保持深度受岩性、洞穴大小、洞穴与不整合面距离控制,一般都能满足万米埋深仍不垮塌的条件.理论技术成果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向万米深层进军提供了支撑.

    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型白云岩储层缝洞型岩溶储层储层成因和分布

    从生物地球化学视角理解土壤碳封存的机制和潜在途径

    冯晓娟戴国华刘婷贾娟...
    3421-3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土壤碳封存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列为实现长期"碳中和"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土壤碳封存是一个涉及植物、微生物、岩石矿物等核心要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调控机理和提升途径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植物输入、矿物保护、微生物转化以及岩石风化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碳封存的关键过程与机制,总结了提升土壤碳封存的主要途径,并重点讨论和展望了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探究土壤碳封存机制和提高土壤碳封存潜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从生物地球化学视角深入理解土壤碳封存这一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发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作用,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碳中和植物输入微生物碳泵矿物保护岩石风化

    多圈层作用驱动北海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

    朱日祥张水昌王华建王晓梅...
    3433-3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海盆地是欧洲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也是众多经典油气地质理论的发源地.本文从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视角,论述了深部动力驱动的陆块碰撞造山、地幔柱隆升和板内变形联合控制的北海盆地"裂谷-前陆-裂谷"演化过程;发现北海盆地自石炭纪以来持续北向漂移,在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和中纬度费雷尔环流带时,分别形成了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和含煤页岩、上侏罗统钦莫利组海相页岩两套主要烃源岩.提出深部过程、构造和海侵-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北海盆地不同地区烃源岩的性质、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及层位,在盆地南部主要形成了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沙漠湖相风成砂岩储层-蒸发岩盖层的石炭系-下三叠统富气系统,在盆地北部则主要形成了海相地堑型烃源岩-三角洲相砂岩和海相灰岩储层-海相致密泥灰岩及泥页岩盖层的上三叠统-古近系富油系统;盆地后期构造埋深和隆升进一步控制了油气的生成和富集过程,最终形成了盆地北部富油和南部富气的差异分布格局.未来亟待从地球多圈层作用的视角,重新认识大型成熟探区(如北海等超级油气盆地)和低勘探程度区(如鄂霍茨克海域、北极地区)的油气形成富集机制,为全球油气资源增储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石油工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关注北海盆地积累的海量勘探与地质数据,通过数字地质创新,实现油气和伴生资源(如氦、氢等)的"碳中和"式综合利用,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新范例.

    北海盆地多圈层作用油气系统鄂霍茨克海域

    青藏高原北部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李文辉卢占武高锐邓小凡...
    3458-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木库里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是一个平均海拔>4000m、面积近20000km2的封闭性高原盆地,其边界被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造山带限定.研究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具有两点显著意义:一是盆地发育了>7000m巨厚新生界陆相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历史;二是前期工作指示该盆地很可能具有油气远景.然而,由于盆地自然条件恶劣,又被认为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不利于油气保存,仅开展了少量基础地质和油气路线调查工作,对于盆地地层、结构、构造等问题尚无共识.2021~2022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实施的深地震反射探测为首条穿越库木库里盆地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剖面.本文利用反射地震偏移剖面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并结合已有资料,对盆地深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发现:(1)库木库里盆地南北宽~90km,基底最深>9000m,地层主体为新生界陆相沉积,由南部复合盆地、北部断陷盆地两大部分组成;受后期挤压作用影响,南部复合盆地构造变形明显,但大部仍保存了较完整沉积建造.(2)沉积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两段式构造演化过程,即渐新世至上新世以垂向差异性抬升与沉降过程为主,上新世后转为以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3)库木库里盆地的沉积地层、形成时代、生-储-盖条件等均与北部紧邻的柴达木盆地西缘油田十分相似,如能获得突破,有望在较小成本投入下扩大现有柴西缘油田产能,建议开展进一步勘探工作.

    库木库里盆地反射地震层析成像青藏高原北部油气远景

    强台风激发多阶面波信号的频率-贝塞尔变换成像研究

    冯旭平夏英杰陈晓非
    3472-3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频率-贝塞尔(Frequency-Bessel,F-J)变换台阵技术在多阶面波成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地壳及上地幔剪切波速度(Vs)模型提供了精确的约束.目前,F-J技术主要集中在利用噪声互相关提取台站间传播的面波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强台风能产生丰富的面波信号,如何利用这些面波信号来精准成像地下结构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强台风激发的地脉动进行F-J技术成像的潜在可行性与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在强台风期间蒙古国境内的宽频带台阵记录的地脉动数据,本文观测到清晰的多阶面波信号,其激发源方位与台风轨迹高度一致,证明这些多阶面波信号主要由强台风激发;运用F-J技术成功地提取了多阶频散曲线,并反演了台阵下方Vs结构;此外,还从该台阵两年期间的噪声记录中提取了多阶频散曲线,用来反演Vs结构;通过对比强台风期间和两年噪声数据获得的0-140km深度范围内的Vs模型,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极小.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强台风产生的地脉动在精确探测地壳及上地幔Vs结构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多阶面波成像强台风地脉动频率-贝塞尔变换背景噪声互相关地壳及上地幔波速结构

    稀土元素地质温压计的应用挑战:以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中基性-超基性麻粒岩为例

    徐晓飞苟龙龙张成立卢俊生...
    3484-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温条件下,主量元素扩散很可能会破坏麻粒岩的进变质和峰期变质记录,而微量元素由于较低的扩散速率,更有可能保留这些信息.因此,使用已标定的稀土元素(REE)温压计对重建关键变质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REE温压计的准确度高度依赖于通过共存矿物对的主微量元素所定义的相关系数(A、B和D),因而共存矿物对的主微量元素能够影响其计算结果.本研究选择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中的基性-超基性麻粒岩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岩石学、矿物化学、相平衡模拟和REE温压计等方法,在确定其变质条件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使用REE温压计时可能面临的挑战.本研究的样品中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均表现为均一的主量成分剖面,其中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接触边界存在相对明显的Fe-Mg扩散环带.相反,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则保留了一定的成分剖面.研究表明,Fe-Mg交换和随机选定的矿物对能够显著影响REE温压计的准确性,其中Fe-Mg交换可以导致系数A增加,同时导致轻稀土元素(LREEs)的系数B降低和重稀土元素(HREEs)的系数B增加,进而导致该温压计高估了变质岩的P-T条件.例如,在应用石榴子石-单斜辉石REE温压计时,选择Fe-Mg交换程度Ex(Ex=(XCMg-X0Mg)/X0Mg × 100%;其中,XCMg为Fe-Mg交换后的值,X0Mg为Fe-Mg交换前的值;XMg=Mg/(Fe2++Mg))为~10的主量成分计算时,会导致压力和温度分别被高估~10kbar和30~40℃,矿物对的随机配对,如选择矿物核或边及其相应的微量元素,可能会严重影响矿物对微量元素间的分配系数D,进而导致REE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可能产生异常计算结果.因此,为了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应用REE温压计限定麻粒岩的变质P-T条件之前,有必要首先分析共存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剖面.在此基础上,选择受Fe-Mg交换影响最小的主量元素成分(例如避免选择矿物对接触边界处的主量元素成分)以及共存矿物对处于相对平衡(同一生长阶段)的微量元素成分进行配对.此外,将REE温压计与其他温压计算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变质P-T条-件计算的准确性.

    麻粒岩REE温压计Fe-Mg交换矿物对随机配对

    汞同位素对W-Sn多金属矿床中金属来源的制约

    田振东Bernd LEHMANN邓昌州张兴春...
    3501-3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经常伴随有同时代的铅锌矿化.目前学术界关于该成矿系统中金属的来源尚存在较大争议.汞(Hg)是该成矿系统中常见的伴生组分,它的非质量分馏(表示为Δ199Hg)主要与地球表生环境下的光化学还原反应有关,不受岩浆和热液过程的影响,为示踪岩浆热液体系中成矿金属的来源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中国华南地区8个大型-超大型W-Sn多金属矿床开展了汞同位素研究,发现黑钨矿(-0.10‰~0.08‰,n=11)、矽卡岩型钨锡矿石(-0.17‰~0.12‰,n=48)和云英岩型钨锡矿石(-0.12~0.10‰,n=11)均具有近零的Δ199Hg组成,与该地区发育的同时代高分异花岗岩(-0.13‰~0.12‰,n=49)具有一致的同位素组成,表明W-Sn矿石中的Hg主要来自成矿的高分异花岗岩.然而,这些矿床中的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具有大的Δ199Hg变化范围,从-0.42‰变化至0.09‰,指示硫化物中的Hg、Pb和Zn等成矿金属来自区内前寒武系基底岩石(Δ199Hg<0)和花岗岩的混合.该项研究表明,多种来源的金属参与了花岗岩有关W-Sn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热液流体从基底岩石中萃取和活化Pb、Zn等成矿物质可能对该成矿系统中贱金属硫化物的成矿起到了关键作用.

    钨锡矿床汞同位素金属来源金属分带华南

    西藏富稀有金属元素地热泉物源、富集过程和资源效应

    薛飞谭红兵张西营苏金宝...
    3513-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铷铯(Li、Rb、Cs)等稀有金属是保障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确保其资源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西藏地热发育,各类型地热泉广泛分布,而且大部分高温地热系统超常富集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有望成为新的稀有金属资源类型,能够在未来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供给.地热系统也与青藏高原特色盐湖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物源联系.地热泉因此在稀有金属元素深部-浅部迁移富集、内-外生成矿转换、"源-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但对其元素富集演化机制尚缺乏系统论述,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对前人成果系统总结分析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西藏全境典型地热泉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地热泉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成因机制和资源效应.综合分析表明,地热泉的总溶解性固体(TDS)和水化学类型与世界主要地热区相似,却异常富集Li(平均5.48mg/L)、Rb(平均0.75mg/L)、Cs(平均3.58mg/L)等元素,超过天然水体数百至上千倍,甚至更高.这些富锂铷铯地热泉的分布受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北向伸展裂谷的控制,尤其两者交汇地带更是发育了显著富集的地热泉.综合空间分布、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等证据,西藏地热泉富集的稀有金属主要源自俯冲至欧亚大陆之下的印度板块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热液流体,其不仅作为热源维持了地热活动,也作为物源参与到地热泉的物质循环中.在区域地壳富集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下,Li、Rb、Cs等不相容元素在源区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分异、热液流体出溶等岩浆-热液过程中逐步富集,并通过深部高温水-岩反应从围岩中进一步萃取一部分成矿元素,在近地表与深循环地下水相互作用,最终喷出地表形成富稀有金属元素地热泉.伴随地热泉的排泄,这些元素源源不断被地表径流输送到湖盆,在极度干旱气候环境下持续浓缩演化为盐湖矿产资源,构成了"内生外聚"盐湖成矿模式.本文对地热泉中异常富集元素的物源、迁移富集机制、资源效应的全面解释,将有助于加深对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理解,推进青藏高原各类地质体关键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成矿理论模式的发展,对进一步扩大找矿方向,正确评价稀有金属资源潜力意义重大.

    地热泉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机制盐湖西藏高原

    东海冬季穿刺锋面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叶鹏黄大吉宣基亮贺双颜...
    3538-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穿刺锋面是东海陆源物质跨陆架输运的重要方式.文章用长时间遥感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浙闽沿岸穿刺锋面最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区域,并探讨其演变过程和机理.1998~2022年(25年)的卫星遥感叶绿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浙闽沿岸,穿刺锋面最可能出现时间为冬季,区域在27°N附近,其中1月、2月和3月在27°N附近穿刺锋面的出现频率分别约为47%、65%和64%.拉格朗日溯源示踪实验表明,冬季27°N附近穿刺水体来源于3个不同区域:穿刺核心水体源自浙闽沿岸,穿刺锋面北侧边缘水体源自台湾岛北部,而穿刺锋面南侧边缘水体源自台湾海峡中部.机理分析表明,穿刺核心低盐水体的演变过程主要由以下3个阶段相继组成.首先,在强东北风驱动的浙闽沿岸流的作用下,近岸冲淡水平行于岸线向西南运动,并在台湾海峡西部堆积;其次,在东北风松弛阶段,东北向的台湾海峡流增强,堆积在台湾海峡西部的近岸冲淡水整体向东北移动;最后,当东北向移动的近岸冲淡水与黑潮西侧分支相接时,近岸冲淡水被迅速向东拉伸,最终形成显著的穿刺锋面.由于天气尺度东北风和黑潮入侵台湾东北陆架是冬季该区域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冬季27°N附近出现天气尺度的穿刺锋面也是该区域普遍存在的重要海洋现象,其在东海陆源物质跨陆架输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穿刺锋面遥感叶绿素数值溯源示踪天气尺度变化黑潮西侧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