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基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基金

朱作言

双月刊

1000-8217

tangxf@nsfc.gov.cn

010-62327203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中国科学基金/Journal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指导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方面的专题评述、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科技政策动态、科学基金管理的重要信息、文告及各类学术会议简讯等。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所)和《中国科学计量指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检索、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代谢仿生导向的中西医融升路径

    郑啸郝海平
    440-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和西医各有优缺点,且具有互补性.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学体系的重要特色,但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仍有待突破.本文针对复杂慢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梳理了推动中西医融升、构建新医学理论体系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阐释了代谢调控在促进中西医理论融合、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中的潜在作用,进而从"代谢仿生"角度提出了中西医融合促进慢病治疗策略创新与组合新药研发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全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医学智慧.

    中西医融合新医学代谢仿生新药研发

    针灸视域下的神经—免疫调节

    宿杨帅马秋富
    446-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法,通过体表特定区域的物理刺激,调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系统应答,促进机体自稳态修复.针灸对生物体机能多层次的调控特点,蕴含着其原创性的生命科学价值,有待于深入探究和阐明.本文结合"神经—免疫"交互作用的研究背景,在梳理针灸引发"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调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针灸不同穴位通过"迷走—肾上腺"轴或"交感—脾脏"轴改善系统性炎症的作用环路,明确了针灸"神经—免疫"调节的效应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指出:针灸刺激体表"纵横"位域引起相对特异的自主神经活动,是其发挥区域性或全身性免疫调控的关键.现阶段,针灸的"神经—免疫"调控虽已取得瞩目进展,但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仍处于"萌芽"阶段,倡议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多学科交叉合作,继续完善针灸"精准"干预实现"神经—免疫"调控的系统生物学内涵,加快推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和针灸装备研发,不断拓展针灸在改善人体内脏功能和免疫—炎性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针灸自主神经神经—免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现代科学视域下针灸基础科学问题凝练和解析

    景向红朱兵
    45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撑针灸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法和针灸治病的机制.一个世纪以来,多学科专家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明确了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体表与关联内部器官的特定联系及调控效应,穴位对相应器官的靶向性调控和系统的广泛性调控是从不同的刺灸法激活不同的感受器和神经传入始动,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发挥其局部、靶器官和系统性的稳态调节,这是现代生命科学对针灸基础科学问题的凝练和升华,也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未来,针灸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要基于临床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经验事实,结合穴位部位、刺激方式、机体状态和效应开展研究,探索其调控途径和规律.同时,针灸学所涉及的人体机体稳态的调控,也为未来生命科学和健康医学提供借鉴和方向.

    现代科学针灸学经络与穴位基础科学问题

    胆汁酸驱动消化道炎癌转化及中医药防治策略

    刘宇婧徐汉辰季光
    46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排行榜上多年位居前列,更是我国高发肿瘤,极大的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常见消化道肿瘤包括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均为典型的炎症依赖性肿瘤,其发生过程伴随着炎症微环境的浸润及炎—癌演变过程.因此,探究炎癌转化的驱动因素及寻找能有效靶向炎症向癌症转化关键节点的干预策略,从而控制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是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机体重要代谢物之一的胆汁酸,除了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外,还能在消化道炎癌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胆汁酸代谢是消化道炎癌转化防治的关键环节,同时以中医肝脾理论以及肠肝轴学说为理论依据,探讨通过胆汁途径抑制消化道炎症转化的防治策略.本文就胆汁酸驱动消化道炎癌转化的具体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策略进行相关论述,并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消化道肿瘤炎癌转化胆汁酸肝脾理论肠肝循环

    创新慢性呼吸疾病中医疗效评价方法,阐释中医治疗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

    李建生谢洋赵鹏
    469-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防治重大慢性呼吸疾病优势明显,如何科学彰显其疗效优势、阐释其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医疗效评价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中医学特点,建议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完善高级别证据体系,科学诠释中医药疗效;重视病证结合模式下的证候疗效评价,创新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技术,使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更加客观、标准、规范;基于中医药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技术,阐释中医药疗效物质与机制的科学内涵,为科学评价中医药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呼吸疾病疗效评价机制

    基于"三因致毒"假说的中药免疫特异质肝损伤成因机制解析

    李春雨李国辉肖小河
    475-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异质药物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发病率低等特点,一直是新药撤市遇到的瓶颈问题.IDILI发生与机体、环境和药物密切相关,而机体免疫是IDILI发生的主要诱因,故免疫IDILI备受关注.囿于中草药组成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中药相关特异质肝损伤物质基础和机制的阐释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组前期针对何首乌肝损伤特点,提出了"三因致毒"机制假说,为中药免疫特异质肝损伤的评价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本文基于"三因致毒"假说科学内涵,以仙灵骨葆为例,通过文献报道、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明确免疫应激可能是其特异质肝损伤的重要诱因;借助免疫应激模型,明确了其肝损伤的物质基础,并区分了成分类型;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该假说能够解析其免疫特异质肝损伤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科学评价中药免疫特异质肝损伤风险防控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三因致毒"假说中药免疫特异质肝损伤免疫应激仙灵骨葆物质基础

    中医理论视域下创新中药发现策略和实践

    刘鸿达孙晖闫广利孔玲...
    483-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在应对新发疾病、重大疾病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探索合理的创新中药发现策略、研究路径是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具有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驱动、主动创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研究思路进行阐述,列举了近年来基于中药的药物发现研究成果和相关新兴研究策略,为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中医理论中药创新药物中西医结合

    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互作维持的自愈体系理解中医药学原理

    刘欣安贾艺聪王立平
    492-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现代化是新时代生命科学的分支内容,也是全球前沿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医观点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人体正气足,外邪就无法入侵导致疾病.中医的"正气"指的是机体免疫力,是机体自愈力的来源.现代前沿科学认为,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的调控维持机体稳态平衡和健康;与之相统一的传统中医药理论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各脏腑相互联系,五脏化生,共同调动正气,正气盛则人体自愈力强.通过揭示机体稳态的网络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整体观与精准干预,以及通过多靶点、多脏器的干预来发挥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运用前沿神经科学的思路及技术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以整体观与系统论为启发,以中医药临床与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兼容并蓄,建立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框架,将推动还原论主导的现代医学体系与系统论启发的传统中医有效融合,推动藏象学说和自愈体系的调控理论在医学中运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药现代化藏象学说自愈体系

    中医治未病领域中免疫组库(TCR/BCR)作为一种新型"全息"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与展望

    赵海洋华桦薛晓宇杨婷...
    50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治未病"理论构成了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治未病"思想为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赋予科学内涵,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外在体现,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深度解析."治未病"思想的深度解析需要从科学意义上深度思考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客观描述"未病"的生物学基础并阐明"未病"发生机制;二是如何阐释中医"治未病"科学内涵及中药复方的特殊药理效应机制;三是如何构建以中医"治未病"为内核的中医药精准健康管理新模式.本文从监管科学角度出发,首次提出"全息"生物标志物免疫组库(TCR/BCR)可作为新型"全息"生物标志物,用以客观表征中医治未病生物学基础和干预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进而作为新的科学证据解释上述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中医治未病监管科学免疫组库全息映射大克隆生物标志物

    基于阴火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治疗展望

    胡镜清童宏选刘德培
    512-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学解决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口之一,但其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当前,中医学的阴火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其机制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在系统回顾中医药免疫调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挖掘阴火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讨论阴火理论下指导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的可能性和新思路.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或者复方免疫促进、免疫抑制或者双向调节作用,在免疫调节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阴火理论与免疫调节的关联密切,阴火的产生与免疫异常、慢性炎症、代谢异常、应激等密切相关,临床运用阴火理论治疗相关疾病能够有效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水平.阴火理论是深入传承中医药原创理论精华,有效对接西医免疫相关理论的范例,但仍需开展相关系统生物学研究,进一步升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的免疫失调难题,赋予生命科学新内涵,推动临床应用、验证和创新发展.

    阴火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