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96-2223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Journal China Scientific Dat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亚地区2001-2020年250m及2020年30m分辨率植被生长季NDVI数据集

    高超任小丽曾纳刘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亚地区是北半球最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由于该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作用,其时空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是评估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作为研究植被最常用的遥感指数之一,能够表征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数据集利用MODIS13Q1 产品生成了中亚地区2001-2020年长时间序列空间分辨率为250 m的生长季均值NDVI数据,并使用基于规则的分段回归Cubist算法,结合Landsat数据,融合得到了能够更好表征地物细节的 30m空间分辨率的 2020年生长季均值NDVI数据。同时,本数据集从数据源的质控,模型训练优化,以及模型独立验证三个方面对数据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数据集的生成为中亚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归一化植被指数中亚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遥感产品

    基于时空数据融合的塔吉克斯坦中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集(2010-2020)

    高超任小丽曾纳张心昱...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研究植被最常用的遥感指数之一。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对于植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感器的限制,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不能兼顾,因此在目前广泛使用的NDVI数据产品中,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还较为缺乏。本产品基于Cubist模型对MODIS数据与Landsat及哨兵等遥感数据进行时空数据融合,得到了塔吉克斯坦2010-2020年中高时空分辨率Landsat-MODIS融合数据,以及2020年中高时空分辨率Sentinel-MODIS融合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数据集从数据源的质控,模型训练优化,以及模型独立验证三个方面对数据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且取得了较好的验证效果。本数据集可反映塔吉克斯坦2010-2020年NDVI时空变化情况,可为该地区植被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长时间序列数据支撑。

    归一化植被指数塔吉克斯坦时空数据融合遥感产品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苏文张心昱李锦初玉...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 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潜在蒸散量中亚西北干旱区生态站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苏文郭学兵初玉樊博...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观测生态站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郭学兵初玉杜明武兰玉婷...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 2 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 5 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 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月动态植被地上生物量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塔吉克斯坦典型草地无人机地上生物量产品

    潘天力叶虎平张心昱任小丽...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亚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连片草原,塔吉克斯坦作为中亚五国的典型代表,其地表的草地植被状况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塔吉克斯坦的 5 个草地典型站点于 2022年开展了无人机草地资源调查,数据采样过程严格遵照标准规范进行,基于固定翼无人机于晴朗天气下搭载光学相机同时采集了多光谱与RGB图像,在航拍结束后通过在地面布设样方刈割植被后处理得到地上生物量数据。使用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与无人机多光谱以及RGB信息以广义加性模型建立关系,利用交叉验证对模型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生物量建模,并将生物量点采样扩展到面尺度上,得到生物量产品分辨率为 1m。本数据集可用于中亚典型草原小区域植被生物量的分析和卫星遥感植被产品的多尺度对比校正,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与常规遥感监测的尺度匹配问题。

    无人机地上生物量多光谱RGB塔吉克斯坦

    2005-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数据集

    唐新斋张心昱朱治林袁国富...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 8 个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收集整理了各站 2005-2017年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数据,通过质量控制、开展剖面-样地尺度上层次及时间归一化统计计算,生成了相应的土壤储水量数据集,以期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分布及变化状况提供长时序的数据刻画和支撑。

    干旱半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气象观测场土壤储水量土壤含水量CERN

    泛中亚干旱区植物比叶面积观测数据集

    郑元昊张黎任小丽何洪林...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中亚干旱区的气候复杂多变,植被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是反映植物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关键叶功能性状,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响应环境变化研究。本数据集收集了 2000-2023年泛中亚干旱区公开发表的植物比叶面积的文献资料,构建了泛中亚干旱区植物比叶面积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 362个物种共 835 条比叶面积的观测记录,涵盖落叶阔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阔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和草本植物 7 种植物功能类型。此外,还包含了采样点经纬度、海拔、地理区域等辅助信息。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有助于深入研究干旱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理解植物在资源限制性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并为生态系统模型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比叶面积叶功能性状泛中亚干旱区数据集

    2011-2020年河南小浪底栓皮栎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日数据集

    黄辉周宇张劲松孟平...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缓解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南太行地区是我国黄河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域开展人工林通量观测研究对于理解黄河重点生态区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我国天然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也是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数据集为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自2011年累计的栓皮栎人工林生态系统日尺度碳通量数据产品,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数据指标包含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处理参考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质量控制和处理规范。本数据集可为分析该区域人工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支撑,也可为黄河重点生态区人工林碳汇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栓皮栎人工林涡度相关碳通量小浪底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王中琦房凤如周玲张万红...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黄土高塬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气候生产潜力气象观测长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