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临床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玉琦

双月刊

1008-6358

zglcyx@126.com

021-64037955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6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

中国临床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医学》杂志(CN 31-1794/R,ISSN 1008-6358;邮发代号4-636)1994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由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樊嘉教授担任主编,目前为双月刊,主要刊登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栏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述评、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技术与方法、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研究简报、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食管pH-阻抗监测的A级与B/C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反流特征比较

    林思慧陈志龙朱宇诚蒋炜...
    918-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食管pH-阻抗监测,比较洛杉矶(LA)分级中的A级与B/C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反流特征.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 2021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就诊的 74 例RE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LA-A组(n=46)和LA-B/C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问卷评分、食管 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结果 LA-A组和LA-B/C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抑酸治疗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立位、卧位及总体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acid exposure time,AET)、AET%、长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持续时间,以及总体DeMeest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食管远端反流次数,近端反流次数,高位反流中的酸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次数,以及平均夜间基线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A-A组与LA-B/C组病理性反流(AET%≥6%)患者分别占67.4%、71.4%;两组患者AET%分布、24 h阻抗监测的反流次数大于80 次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A级RE的内镜诊断有助于识别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pH-阻抗监测里昂共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期刊中心2024年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924页

    基于前白蛋白和T淋巴细胞计数的营养免疫评分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牛晓璇许雅鑫李宏宾高键...
    925-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前白蛋白水平和T淋巴细胞计数构建的营养免疫评分(nutritional and immunity score,NIS)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入院 24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及相关生化指标,并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28d内全因死亡为终点.通过X-tile软件确定与死亡风险相关的前白蛋白水平和T淋巴细胞计数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和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分层,并计算NIS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IS与死亡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前白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110 mg/L,T淋巴细胞计数为455个/μL,NIS得分 0~4 分.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IS评分 2 分(HR=1.87,95%CI 1.19~2.94,P=0.023)、3 分(HR=2.04,95%CI 1.20~3.19,P=0.007)和 4 分(HR=1.68,95%CI 1.24~3.96,P=0.005)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NIS≥2分与危重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NIS可作为危重症早期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

    危重症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营养免疫评分相关性分析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牛瑞洁曾军李宙童汪成...
    93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 2023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乳腺外科就诊并接受手术的300例确诊为乳腺癌和300例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绝经与否进行分层,比较两组不同月经状态患者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P=0.029)、三酰甘油(TG;OR=1.94,P=0.025)、C反应蛋白(OR=2.73,P<0.001)、D-二聚体(OR=61.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OR=2.10,P<0.001)是乳腺癌发生独立相关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及绝经后,年龄、TG、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均与乳腺癌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年龄增加,TG、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导致乳腺癌发生风险增加,有助于筛查乳腺癌高危患者.

    乳腺癌心血管疾病肿瘤心脏病学危险因素

    合并特发性肺纤维化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娜李晓利李静王金叶...
    939-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 98 例,分为IPF组、无IPF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相关情况.随访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终点事件为NSCLC相关死亡或NSCLC复发,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及复发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术后死亡、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98 例患者中,有IPF 45 例(45.92%).与无IPF组相比,IPF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比例、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中位随访3.7(0.7,5.6)年,IPF组患者的 1、3、5 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无IPF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高分化程度、合并IPF是NSCLC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血管浸润、肿瘤较大、有IPF是导致NSCLC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NSCLC患者,合并IPF可降低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是导致其术后死亡、复发的共同危险因素.

    特发性肺纤维化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复发

    超声造影在≤3cm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袁愷季正标毛枫张炜彬...
    945-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最大径≤3cm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 48 例肿瘤最大径≤3 cm的HCC及 48 例肿瘤最大径≤3 cm的FNH患者的CEUS图像.对比两组病灶的CEUS时相变化、增强模式及增强特征.结果 两组病灶均在动脉期高回声增强,HCC组与FNH组分别在 17(15,19)s、15(12,18.75)s开始增强(P=0.017);两组增强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9,26)s vs 21(17,25)s].HCC组及FNH组在动脉期的主要增强方式分别是整体增强、离心性增强.HCC组表现为整体增强的病灶占比明显高于FNH组(100%vs 2.08%,P<0.05);FNH组表现为离心性增强的病灶占比高于HCC组(97.91%vs 0,P<0.05).在整个CEUS过程中,HCC组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病灶占比高于FNH组(87.50%vs 8.33%,P<0.05),FNH表现为"快进同出"/"快进慢出"的病灶占比高于HCC组(91.67%vs 12.50%,P<0.05).结论 CEUS能鉴别≤3 cm的HCC和FNH.

    超声造影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平扫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女性附件扭转的价值

    顾晓雯姜璐崔磊吴晓霞...
    95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临床特征对腹痛伴有附件肿块女性附件扭转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 2 家三甲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9 月因腹痛伴有附件肿块行手术的患者,按 1∶1 匹配扭转组与非扭转组,各 53 例.由2 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回顾性评估附件肿块的 15 个CT征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高危因素对附件扭转的预测价值.结果 扭转组附件肿块以成熟囊性畸胎瘤最常见(32.1%),非扭转组附件肿块以附件脓肿最常见(20.8%).两组间年龄、发热比例、白细胞计数、肿块位置、输卵管增厚水肿比例及盆腔积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及余CT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恶心呕吐(OR=4.886)、脐凹征(OR=22.733)及漩涡征(OR=43.462)为附件扭转独立相关因素(P<0.05).恶心呕吐、脐凹征及漩涡征预测附件扭转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 0.717、0.802、0.840;三者联合的AUC为 0.877,灵敏度为 92.45%、特异度 84.91%、阳性预测值 85.96%、阴性预测值 91.84%、准确度 88.68%.结论 对于伴有附件肿块的女性腹痛患者,恶心呕吐、脐凹征及漩涡征有助于预测附件扭转,三者联合价值最大.

    附件扭转CT平扫脐凹征漩涡征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调强放疗技术的甲状腺辐射剂量学评价

    孙丽云沈磊张顺康卢月...
    959-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中甲状腺辐射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择 2021 年 12 月至 2023 年 5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接受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 30 例患者,分别采用IMRT和VMAT,靶区处方剂量均为 50 Gy/25 次.比较 2 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以及危及器官剂量体积限量(Vx,x表示受照剂量)和平均剂量(Dmean)等.结果 VMAT靶区适形度优于IMRT(P<0.001).与VMAT相比,IMRT中心脏V5、V10、Dmean和右肺V5、右侧乳腺Dmean较小,左肺V20 较大(P<0.001).IMRT与VMAT中左侧甲状腺V5、V1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T中左侧甲状腺及全甲状腺V20、V30、V40、Dmean和右侧甲状腺V10、Dmean均小于VMAT(P<0.001).结论 IMRT和VMAT技术均能满足临床辐射剂量学要求,其中采用IMRT患者的甲状腺受照剂量更小,且IMRT更适用于心脏条件要求高的患者.

    甲状腺乳腺癌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辐射剂量学

    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屈笃哲陈长春
    96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结合三维图像配准技术辅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精准定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 112 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机器人组,56 例)和传统开放组(传统组,56 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12 个月疗效.结果 机器人组和传统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病变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图像配准时间为(7.8±2.1)min,配准精度控制在 1mm以内,术中导航定位成功率为 98.21%(55/56).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1).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3.57%(2/56),低于传统组的 14.29%(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6 个月、12 个月机器人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 机器人结合三维图像配准技术辅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能提高定位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术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机器人辅助手术三维图像配准

    县域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

    王耀史雷李光布朱启云...
    97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县域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泗县人民医院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4 月(绿色通道优化前)和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4 月(绿色通道优化后)急诊卒中绿色通道诊疗数据,比较卒中绿色通道优化前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患者比例、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患者比例、患者就诊到接受IVT的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就诊到穿刺的时间(door-to-puncture time,DPT)以及患者治疗后 3 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 在绿色通道优化前、后 1 年内,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就诊人数分别为 3 143 例和 2 623 例.优化前接受IVT、MT者分别 84、51 例.绿色通道优化后,IVT(n=215)及MT(n=103)患者比例升高,DNT和DPT缩短(P<0.000 1);MT患者出院后 3 个月mRS评分为 0~2 分者占比升高(46/99 vs 13/46,P=0.038).结论 泗县人民医院优化绿色通道后,卒中救治效率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显著.

    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优化静脉溶栓机械取栓